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大約形成于45億年前太陽星雲中漂浮的一些塵埃,通過不同時期物質的互相碰撞和粘合,最後如同“滾雪球”形成早期的原始行星。

不過在太陽系的早期,由于“混沌初開”後,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還非常不穩定,包括原始行星軌道交叉存在互相碰撞的風險,并且随時還有小行星或彗星撞擊等等。
比如:NASA科學家研究發現,月球的形成可能就是一顆火星大小的原始行星撞擊所緻。根據“大撞擊說”顯示,在地球形成之處,一顆名為忒伊亞(Theia)的原始行星撞擊地球後,在巨大沖擊力作用下被分離出來的岩漿、氣體以及化學元素等物質又重新組合形成地球的衛星“月球”。
并且,在地球形成早期溫度也非常高,在引力收縮、放射性衰變以及小行星頻繁撞擊等作用下,使得地球處于“熔融狀态”,直到形成穩定的地核、地幔、地殼結構以及水圈和大氣圈。
而地球無論是宇宙環境還是自身環境趨于穩定後,這就為地球生命的誕生提供了可能,比如地球的早期原始生命就誕生于海洋,之後又經曆億萬年的進化發展,逐漸由“低級”向“進階”進化,并且一部分生物也由海洋向陸地遷移,大約在300萬年前,高度智慧的人類才開始出現。
如今的地球,生活着數以百萬計的萬物生靈,其中有很多屬于“活化石”的瀕危物種,并且有的還因為長相奇特而收獲人類“雖醜但萌”的”好評,像浙江紹興、湖南長沙等動物園一種猴子因“國字臉”而撞臉人類就引起了網友的熱議。
根據報告,一名女遊客在紹興嵊州動物園遊玩時,意外發現一隻猴子長着“國字臉”,酷似人類的臉(也就是“人臉猴”了),這一消息發出後立刻引起了不少網友的關注,并評論稱“撞臉牛爺爺”。
猴子版“國字臉”一經曝出,很多問題也随之而來,猴子為什麼長着“人臉”?是不是動物園“為了吸引遊客在演戲”?猴子與人類“撞臉”,地球要出現“第二文明”了嗎?
當然,也有其它問題,各位看官可以自行腦補,我們來看看具體情況。
按照動物園負責人的說法,這種滿臉絡腮胡子長着一副“國字臉”的猴子的确是該動物園内真實存在的動物,并且數量有5-6隻,是2018年從國外引進來的“外來物種”,其中文名實際上叫“黑帽懸猴”,屬于國外的一種瀕危物種。
該負責人還就黑帽懸猴的原産地、體型特征等方面進行了一些科普。他表示,這種猴子養得好就是這個(國字臉)樣子,且越來越明顯,非常的威武,非常的漂亮。
實際上,黑帽懸猴是一種靈長目卷尾猴科懸猴屬群居動物,分布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脈以東海拔高度為2700米的潮濕熱帶雨林中,主要以水果、種子、昆蟲等為食物,也就是屬于一種雜食性動物了。
黑帽懸猴體型中等偏小,成年個體體重約為2.3~4.8公斤,頭體長35-49cm,尾長38-49cm,看到沒,其尾巴與頭體長達相等或略長,是懸猴屬大家族中尾巴最能卷曲的猴子。
不過,黑帽懸猴最大的“亮點”不是尾巴很長,而是它頭頂長着酷似一頂“帽子”的黑色濃密毛發,這也是其“黑帽懸猴”名稱的由來。
并且,黑帽懸猴的皮毛顔色也有很多,從褐色、深黃到黑色都有,也就是顔色非常多樣化,但是其肩和下腹部比身上的其他部位顔色要淺一些,是以這種“深淺搭配”的毛發模式,再配上“四四方方的國字臉”就更顯得威武許多,故而有遊客稱其為“國字臉猴”。
黑帽懸猴與人類“撞臉”,巴拿馬猴表現出“人類行為”,這是地球上或許要出現第二文明的征兆?
從上述黑帽懸猴的科普知識來看,這種“臉型”的猴子确是在自然條件下長成的,但是也不是每一個個體都會擁有這樣的“國字臉”。
長沙生态動物園靈長館一位副班長就表示,體型大的黑帽懸猴往往更容易出現“國字臉”,并且與“吃”有很大的關系。比如,在“猴類王國”等級制度也比較嚴,猴王因更容易吃得多吃得好而“發福”長出“國字臉”,這或許也是“身份”的一種象征。
同理,體格更健壯、覓食速度更快的黑帽懸猴也容易長出這種臉型。是以,黑帽懸猴“撞臉”人類,純屬自然界中的一種“巧合”,是以并非”“第二文明”崛起的征兆。
而巴拿馬猴表現出“人類行為”,其實主要講的是一種生活在巴拿馬的巴拿馬卷尾(也叫白面卷尾猴或者白頭卷尾猴),這些猴子會挑選石頭,然後根據食物的不同去有差别的選用石器。
例如,它們會用大一些的石頭砸堅果,有的甚至會拿着石頭站起來然後快速蹲下去砸堅果,而用小一點的石頭砸蝸牛、寄居蟹等小動物,并且它們還會用枝條驅趕蜜蜂、蛇一類的危險動物等等。
我們要知道的是,大約300萬年前才高度智慧的人類,那時候的遠古人類常用的工具也不過是一些經過打磨的石器、木頭之類的東西。是以巴拿馬卷尾表現出“人類行為”,是不是該引起人類的警惕?
其實,與其它靈長類動物不同的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身體結構也在發生變化。例如,人類與黑猩猩的基因隻相差約1%,也就是說基因中約有99%是相同的,并且也有“直立行走”的傾向,曾一度被認為是“過渡人種”,甚至有生物學家還搞過“人猿雜交”試驗,但因生殖隔離或其它原因無果而終。
但是由于人類的腦容量是黑猩猩的3倍,是以即便基因相似度隻有1%的差異,在進化過程中卻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向,人類向更進階進化,黑猩猩卻一直在模仿的路上。
我們再回到“利用石器”這個問題上來,實際上判斷“進入石器時代”與否,并非僅僅隻是表現在“用”字上,而且還要展現在“造”字上,也就是能否通過打磨獲得石器工具。
巴拿馬卷尾隻是簡單地利用石頭等工具,并非通過打磨、打制獲得的,是以不能判斷為“進入石器時代”。
并且,火也是一種工具和自然力,火的利用也是判斷人類進入石器時代的必要條件。利用火,既能很好地抵禦猛獸的攻擊,而且還能擴大食物的種類、來源以及活動區域,同時由吃生食改為吃熟食,能大大減少細菌或病毒感染,進而有利于增強體質、促進大腦發育等等。
而科學家對巴拿馬卷尾進行了大量的跟蹤調查和研究,但沒有記錄表明這類猴子具備“鑽木取火”的能力。
最後再做一個簡單的總結:
人類文明曆史隻有大約1萬年,但卻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内發展的如今“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鼈”、建造空間站等等,這實際上是與早期人類數百萬年的“進化史”密切相關,按照科學家的“說辭”就是人類擁有特有的“聰明基因”,且在分化過程中“選對了路”,進而才有機會創造地球上的“第一文明”。
而黑帽懸猴“撞臉”人類、巴拿馬卷尾表現出“人類行為”僅僅隻是一些“巧合”的現象,并且像這類的現象還不在少數,像“烏鴉喝水”的故事、海獺把石塊當砧闆砸貝類、“平頭哥”蜜獾會借助掃把逃跑等不勝枚舉。
但我們判斷某一生物是否進入石器時代的标志,其一就是否具備打磨和制造工具的能力,而不僅僅隻是簡單地使用一些“天然的工具”,其二就是火作為一種特殊的工具,對火的利用也是助力人類向跟進階文明過渡的關鍵。
是以,人類大可不必為動物的“人類表現”而擔憂,如果确有這種迹象,要想達到人類現在的文明程度或許也要經曆數百萬年的進化,到那個時候人類或将早已實作星際穿越,移民火星或者去開發更遙遠的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