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灣戰争中,昔日強大的伊拉克空軍為何“憑空蒸發”了?

作者:審度

距離1990年爆發的海灣戰争,轉眼已過去30多年。當年号稱“世界第四大軍事強國”的伊拉克對上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世人本以為這場戰争的過程會漫長而慘烈,誰料它竟變成了一場單方面的“屠殺”。

這場戰争帶給我們的震撼,至今依舊沒有散去,在感歎當年西方軍事理念和戰略戰術先進的同時,人們往往忽視了一點:那會兒的伊拉克,真的配得上“世界老四”的稱号嗎?或者說軍事力量的強大與否,當真是武器數量的簡單堆砌可以展現的嗎?

為尋求答案,我們不妨參考另一段曆史。

海灣戰争中,昔日強大的伊拉克空軍為何“憑空蒸發”了?

20世紀70年代末期,同為中東大國的伊朗作了個大死。

彼時,爛到根裡的巴列維王朝倒台,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倉皇出逃,在革命領袖霍梅尼的上司下,伊朗結束了君主立憲時代,重建立立起政教合一的政權。事情到這裡還沒結束,這位躊躇滿志的伊斯蘭革命領袖甚至迫不及待地想要“對外輸出革命”,揚言要讓原教旨主義之風吹遍整個中東大地。為此,他特意挑了個對手,正是當時國力如日中天的伊拉克。霍梅尼号召信徒們沒事就去伊拉克搞點動靜,說不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順帶着就把薩達姆政權給搞翻了呢。

兩伊之間的政治與宗教沖突淵源已久,我們在此就不做贅述了。按理說,平白無故被人擺這麼一道,這種事擱誰心裡都鬧騰,然而薩達姆恐怕恰好相反,他興許還有些高興。要知道,1975年3月達成的《阿爾及爾協定》規定,阿拉伯河航道中心線為兩國國界,伊朗在歸還伊拉克約400平方公裡領土的同時,也必須承諾不再支援伊拉克境内庫爾德人反政府武裝行動。

雖然從條約本身來看,貌似是伊拉克占了便宜,但不少伊拉克官員認為這是對阿拉伯世界共同利益的嚴重損壞,更是本國的奇恥大辱,這其中就包括當時尚未成為伊拉克總統的薩達姆。更為現實的是,阿拉伯河是伊拉克通往波斯灣的唯一通道,雖然該河的歸屬權名義上為“兩國共有”,但自家命門硬是讓别人分走一半,這誰接受得了?更讓伊拉克方面如鲠在喉的是,伊朗巴列維王朝仗着美英的縱容,一直拖着承諾的那400平方公裡土地不肯交割。

事實上,在《阿爾及爾協定》達成到兩伊戰争爆發這幾年時間裡,伊拉克一直蠢蠢欲動。随着巴列維王朝的倒台,伊朗陷入政權更疊的混亂局面,這讓伊拉克看到了趁人之危的機會。此番霍梅尼主動“挑事”,更是讓早就想打一仗的薩達姆有了借口。

海灣戰争中,昔日強大的伊拉克空軍為何“憑空蒸發”了?

正所謂“先下手為強”,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軍隊突然開火,一口氣出動5個師外加2個旅,坦克共計1200多輛,同時向伊朗15座重要城市發動襲擊。在地面軍隊快速進軍的同時,伊拉克空軍的飛機也從機場起飛,對目标展開飽和轟炸。一次性祭出如此大規模的陸空一體進攻,顯然,薩達姆想要一擊得手。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伊朗居然頂住了這一輪攻勢,并在1981年秋季開始了反擊。

1982年3月,伊拉克軍隊遭遇重大失利,僅一役就損失了500多輛坦克和4萬多精銳部隊。這個過程中,表面強悍的伊拉克軍隊表現得就像雜牌軍,一觸即潰,隻顧逃命,甚至将大量完好的武器裝備拱手送給敵軍。反觀伊朗,氣勢一浪高過一浪,此役過後,伊朗方面更是集結大軍,作勢一舉徹底擊潰伊拉克軍隊。

這段時期可謂是伊拉克在兩伊戰争中的“至暗時刻”,難以為繼的伊拉克政府慌忙又翻出《阿爾及爾協定》,單方面宣布停火撤軍,試圖換取對方的妥協。1982年6月,伊拉克軍隊幾乎盡數撤出戰區,誰料扭頭一看,竟發現伊朗人跟在屁股後面追了過來。沒轍,伊拉克不得不倉促應戰,面對士氣高昂的12萬伊朗軍隊,伊拉克一連組織了7輪攻勢才勉強穩住了戰線。

海灣戰争中,昔日強大的伊拉克空軍為何“憑空蒸發”了?

雖說兩個國家同為阿拉伯世界的豪強,但充其量隻能算半斤對八兩,彼此誰也沒有徹底壓倒并摧毀對方的能力。此後,兩伊戰争陷入慘烈的拉鋸戰中,兩國的“三闆斧”砍完後也折騰不出什麼花樣了,甚至為在戰場上占點便宜,雙方不惜違背國際公約,動用生化武器襲擊對方人口稠密的地區;或者發動“襲船戰”,專挑對方的貨輪打,試圖掐斷敵人的命脈。為此,不少他國船隻受到牽連,以至于聯合國不得不在1986年底要求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介入,派出軍艦為其他國家的貨船護航。

伊朗和伊拉克為這場戰争耗費了數千億美元,兩個“中東大戶”變得一貧如洗。打到後面,雙方礙于顔面都不願接受調停,死撐着要跟對方耗到底。就在這個關頭,有一股力量突然站了出來并直接影響了戰局,替薩達姆和伊拉克軍民狠狠地出了口惡氣,它便是伊拉克空軍。

要知道,當時伊拉克空軍是中東地區最為強大的空中力量之一,薩達姆政權豪擲重金,從蘇聯、法國購置了大批先進戰機。然而在兩伊戰争前半段,伊拉克空軍的發揮并不算出彩,其中有個很大的原因便是薩達姆對空軍作戰指揮幹預過多,事無巨細,一定要先經過他點頭同意才可以執行。

戰局本就是瞬息萬變,再加上“外行指點内行”,縱使伊拉克空軍的配置再好,戰鬥力大打折扣也在意料之中。緊急關頭,空軍高層再也不願遷就薩達姆,一批将領聯手請願,使薩達姆被迫将指揮權交還于空軍手中。在很短的時間裡,空軍完成了重組,繼而迸發出強大的戰鬥力。他們策劃并發動了一輪輪出其不意的進攻,精準地摧毀了伊朗大批石油生産及出口設施、工業設施等等,幾乎讓伊朗的經濟體系陷入崩潰。伊朗很快便無力再持續這場戰争了,不得不接受了聯合國的停火協定。

海灣戰争中,昔日強大的伊拉克空軍為何“憑空蒸發”了?

史家認為,伊拉克空軍在其曆史上扮演的角色并不那麼純粹,甚至常常被诟病“不忠誠”。但就事論事:在國家危難關頭,那些敢于逼宮并最終幫助國家扭轉局勢的空軍将領們,絕對配得上“國家英雄”的殊榮。

從另一方面來看:倘若伊拉克輸掉了這場戰争,薩達姆在其國内的政治聲望難免大受折損,甚至還有可能引發難以估計的連鎖反應。正是在空軍的幫助下,薩達姆才避免了這些事情的發生,按理說,前者應當是他的“朋友”才對。恐怕連空軍都等着總統封賞呢,然而,等待他們的沒有勳章和褒獎,而是殘酷的清洗。

這是一個典型的“飛鳥盡,良弓藏”的曆史案例。

縱觀曆史,從1941年到2002年這短短數十年裡,伊拉克發生的大小政變加起來多達50餘次,伊拉克空軍幾乎次次都有參與。卧榻之側不容他人酣睡,本來,想要鞏固權位的薩達姆就絕不允許國内有另一股勢力敢于跟自己分庭抗禮,他一早就對空軍有所猜忌;經過兩伊戰争,他的擔憂得到了印證,這也就意味着伊拉克空軍的好日子到頭了。

兩伊戰争剛結束,薩達姆就對空軍來了一輪“大換血”:其中,校級以上軍官幾乎被盡數處決,大量功勳飛行員被槍斃或關入監獄。上司層全部換成了薩達姆的心腹,他們倒是肯聽話,隻是業務水準實在是一言難盡。

海灣戰争中,昔日強大的伊拉克空軍為何“憑空蒸發”了?

從1989年開始,伊拉克政府批給空軍的軍費比之前呈斷崖式下跌,這些錢甚至連給官兵發工資都不太夠。進入90年代以後,空軍又遭到了拆分,一些部門從中分裂出來,如防空軍等等。伊拉克當局對空軍的撥款大多傾斜給了這些新部門,而老空軍相當于被遺棄,他們甚至連維護裝置的資金都沒有了。為此,他們曾偷偷摸摸參與走私活動,以求弄些錢來更新技術和裝置。

海灣戰争爆發後,世人在感歎現代戰争理念革新之快的同時,也有人發出疑問:昔日強大的伊拉克空軍去哪兒了?他們為何像憑空消失了一般?我們從CIA的一份報告中就能找到答案。

1990年8月,伊拉克擁有934架飛機,其中包括大量Su-22、Su-25、各型米格以及幻影戰機,這使得伊拉克空軍成為當時中東地區最為強大的空中力量。然而1995年以後,伊拉克空軍戰鬥機的完好率已不足50%,由于飛行員和其他專業人員的大量缺員,不少先進戰機隻能趴窩。截至2000年,空軍隻剩約10%的戰機還能升空,20%的飛彈能正常使用,防空雷達網隻能覆寫約三成的領空,幾乎所有的裝置都達到了超期服役的狀态,根本不剩多少戰鬥力了。

短短10年時間裡,強大的伊拉克空軍就如同“憑空蒸發”一般被糟蹋殆盡,這實在引人唏噓。

海灣戰争中,昔日強大的伊拉克空軍為何“憑空蒸發”了?

由此來看,海灣戰争中,西方國家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戰果,一方面得益于戰略戰術和武器裝備的領先,另一方面,以空軍為例,表面強大的伊拉克軍隊,實際上已被薩達姆糟蹋成了“篩子”。此消彼長,差距就更加驚人了。這就像是打牌:即便牌面再好,落入糊塗玩家手裡,怕也是難求一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