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勝利油田,曾有這樣一支鋼鐵作業隊

作者:中國石油石化

文/黎學晟

在埕東這塊熱土上,作業三隊書寫出勝利油田“一天七開七完”新紀錄。

1970年,勝利油田地質勘探工作熱火朝天地展開。油田黨委點名要作業三隊選派精兵強将,組成突擊小分隊,前往緊鄰渤海荒灘的埕東油田,搶上試油作業。他們是在大慶會戰中打出來的一支隊伍,曾被譽為“五過硬标杆隊”,奉命南下參加勝利油田會戰。

在勝利油田,曾有這樣一支鋼鐵作業隊

打起背包就出發

他們高高興興地接受了任務。1970年7月27日,20個行李卷、一鐵桶窩窩頭,連同20名年輕力壯的小夥子,一起上了汽車,在技術員任貴賀的帶領下,向荒無人煙的埕東油田進發。天公真不作美,車剛行至沾化縣城,突然下起了“麻杆雨”。由于出發時天氣晴朗,他們沒帶任何雨具,不一會兒,個個淋成了“落湯雞”,行李裡外濕了個透。

為了争取時間,他們派出兩個探路小組,盡可能避開河溝、水潭,推着汽車向前行進。晚上7點,在他們這群“落湯雞”的前呼後擁下,汽車終于到達了他們突擊小分隊的宿營地。他們的“營房”,是上午民工剛剛用葦箔搭起的簡易房,由于下雨,沒糊泥巴,四壁透風,房頂見天,室内一片雨水。卸下行李,技術員任貴賀、班長李寶财首先想的是大夥的吃飯問題。一整天了,他們在路上挨淋受累,沒吃沒喝。這荒無人煙的地方,隻有孤零零的幾間簡易房,連一根幹柴也找不到。怎麼做飯?沒辦法,隻好從坑裡舀來幾碗雨水,每人啃了兩個硬巴巴的窩頭。

頂難熬的還是晚上,房頂一個勁兒地滴滴嗒嗒漏雨,叫人難以栖身;成團成團的蚊子,輪番向他們襲擊,一抓就是一把。他們20個人擠在一起,一聲不吭,默默地忍受疲勞困倦的煎熬,還要手忙腳亂地驅趕“窮兇極惡”的蚊子,整整一夜,沒有一個人能安安穩穩合上眼。就這樣他們在這塊荒涼寂寞的土地上安營紮了寨,開始了艱苦的試油工作。

不畏吞噬的危險

海潮、風沙、蚊蟲在埕東素有“三害”之稱。如果說風沙和蚊蟲他們還能對付的話,對那“三害”之首——海潮,他們可就無能為力了。1970年8月21日,他們到埕東還不到一個月,就遇到了海潮的襲擊。這天,天還沒亮,就下起了被當地老鄉稱為“海碼子”的牛毛細雨,東北風呼呼作響,一陣比一陣大。

上午11時,他們正在埕2井施工。“海碼子”随風打着旋,黑沉沉的天空濕霧濛濛。突然,資料員曹金太向東北方向一指,驚慌地喊道:“那是什麼?”他們朝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隻見幾百米遠,一群“白羊”随着呼嘯的大風,向井場奔來。

“海潮!海潮!”大家不約而同地驚呼起來。盡管這些小夥子遇到過各種各樣的困難,吃過各種各樣的苦,但面對這一望無際的海潮,他們确實緊張起來了。“不要怕!趕快倒下通井機的大繩、收拾井場!”一米八高的東北大漢、班長李寶财沉着地指揮着。他們趕緊倒下了大繩,把管鉗、吊卡及各種工具全部裝進了一個方水罐裡,開着通井機爬上了井場的“制高點”——一堆鑽出的岩屑上。

七八級的東北風猛烈地刮着,水花飛濺的浪頭向井場狂奔而來。他們腳下的制高點很快變成了海中的“孤島”。風推着海水,在他們腳下狠狠地撞擊,浪花濺起1米多高。他們十幾個人就這樣坐在通井機上,穿着渾身濕透的衣服,忍饑挨凍,一直堅持到第二天中午,東北風才逐漸減弱,海水才慢慢退去。

在海潮圍困的一天一夜中,他們幾條硬漢,面對随時可能被海水吞噬的危險,想到過死,留戀過生,在生生死死的念頭中多次徘徊,但更多的是想如何戰勝面前的困難,完成上級交給他們的任務。他們沒有一個人傷心,沒有一個人流淚,而是互相關心,互相鼓勵,不時還激動地高呼:“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争取勝利!”用毛主席的話來激勵自己的意志,堅定戰勝困難的信心。

大光榮當之無愧

他們戰風雨、鬥海潮,在将近一年的時間裡勝利完成了上級交給他們的埕1、埕2、埕3、埕6等一批探井的試油作業任務,翌年5月19日奉命撤回駐地。

1971年底,埕東打出了一批新井,預測單井産量不低。他們聞訊後,以熟悉地下情況為理由,向油田上司請戰,又組成一支18人的小分隊,于1972年1月12日,第二次開赴埕東。這時正是嚴寒季節,千裡冰封,眼前一片片白花花的鹽堿灘,到處是結結實實的冰窪。

他們心中卻像揣着一團火,恨不得立即試出高産井,向上級上司報喜。1972年1月16日,他們搬上了埕4井,老天好像又來和他們作對,一夜之間降了一場半米深的大雪。俗話說“下雪不冷化雪冷”。17日刮起西北風,天逐漸放晴,可氣溫卻下降到零下31攝氏度,給施工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天氣實在太冷了,十幾個人輪流上井口作業,半小時下來,個個凍得臉色紫青,手不放在通井機的保溫套下就别想摘下手套,兩腳凍得針紮一般疼痛,就是休息也得原地踏步。油管送來了,可汽車進不了井場。沒辦法,他們十幾個人隻好踏着沒膝的大雪,又拉又拖,人擡肩扛,把178根油管擡到井上。

為了搶時間、争速度,任貴賀忍着坐骨神經炎的病痛,和班長房振鴻吃住在井上組織生産,餓了啃個帶冰茬茬的窩頭,困了到發電房裡打個盹。在他們的帶領下,他們18個人吃着冰窩頭,就着雪團團,頑強奮戰5個晝夜,終于在21日拿下了埕4井,用8毫米油嘴求産,日産原油120噸。望着從地層深處呼嘯而出的油龍,他們心裡樂開了花!

緊接着,他們一鼓作氣,又完成了埕5、埕14、埕16井的試油任務,其中埕5井日産原油180噸。油田指揮部給他們發了賀電。油田黨委書記劉佩榮風塵仆仆地趕去看望他們。劉佩榮激動地握着他們的手說:“大艱苦大光榮、小艱苦小光榮。你們大光榮當之無愧!”說得他們心裡熱乎乎的,一個個掉下了熱淚。

3個月後,在隊長何富榮、指導員陳延富的帶領下,他們全隊人馬又由北鎮一分廠挺進埕東油田。從此,在埕東這塊處女地上落了戶。

1973年3月初,勝利油田組織了埕東投産大會戰。會戰中,他們發揚傳統作風,頑強作戰,在特種車輛緊張的情況下,土法上馬,自制了通井機小吊車,焊制了搬家爬犁和6方水罐,開創了“四不要”——立井架不要安裝隊、搬家不要吊車卡車、施工不要鍋爐車、洗井不要水罐車的先河。他們大搞交叉施工,24小時優質高速地交出了7口合格井,創造了勝利油田井下作業“一天七開七完”的新紀錄。

作業三隊在埕東油田這片年輕的土地上頑強拼搏,平均每年都以150%的優異成績超額完成生産任務,多次被河口指揮部、勝利油田會戰指揮部和石油部授予“學大慶先進集體”“雙文明标杆機關”“勇猛頑強作業隊”“鋼鐵作業隊”等光榮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