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埃及與沙特蒂朗島的糾纏

作者:光哥說一不二
  • 【前言】

在海洋戰争中,近海島嶼一般都是國家海上防禦的第一座堡壘,是以世界各國都對離自己國家近的島嶼格外重視,比如:阿根廷觊觎馬島,美國守護中途島。

但有一座島嶼卻成為了例外,鄰國都不争不搶,反而互相謙讓。

這座島嶼便是埃及與沙特阿拉伯之間的蒂朗島。

埃及與沙特蒂朗島的糾纏

蒂朗島位于亞喀巴灣南部,島嶼面積約80平方公裡,不算是一座小島。東側是沙特阿拉伯,西側毗鄰埃及,是中亞與非洲交接地的重要島嶼。

由于埃及與沙特在文化方面都屬于阿拉伯文化,自古中東的戰争曆史就是一筆糊塗賬,阿拉伯文化國家内部常年戰争,是以蒂朗島在理論上是兵家必争之地。簡單來說,哪個國家能夠擁有蒂朗島的實際掌控權,哪個國家就能控制地中海通往紅海的重要咽喉。

如果埃及控制蒂朗島,從經濟上可以成為蘇伊士運河的第二道屏障,控制歐洲通往亞洲的重要航線。同時,在軍事上也能抵禦中東國家的侵略,具有更強的國際影響力。

反之,如果沙特阿拉伯得到這座島嶼,那麼沙特也會擁有同樣的優勢。

這座島嶼從常理上來看,都是國家軍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如此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蒂朗島卻一直不存在真正的歸屬問題,埃及希望把蒂朗島歸給沙特阿拉伯,而沙特也希望将島嶼劃分給埃及。

兩個國家互相謙讓,這一謙讓就是謙讓了66年。

埃及與沙特蒂朗島的糾纏

終于在2016年,埃及再次在聯合國提出歸還蒂朗島,并承認沙特阿拉伯對蒂朗島的所屬權,沙特接受條件,這場66年之久的“孔融讓梨”最終結束了。

有人或許有疑問,這麼好的島嶼為什麼兩國都要謙讓?裡面是否有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

解答以上問題,還要從蒂朗島的曆史講起。

  • 【 日不落帝國的算盤】

提到埃及,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埃及文明的燦爛與輝煌僅僅停留在上古時期。

從羅馬帝國崛起開始,埃及就陸續被周圍諸多國家相繼統治,前有羅馬帝國窮兵黩武霸占埃及,後有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常年的強權統治。在新航路沒有開辟之前,埃及作為聯系亞歐非三大洲的重要關隘,可以說誰掌控了埃及,誰就能更友善做貿易。

然而英國來後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英國在開啟航海時代後,擊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海上霸主,開始憑借航海優勢在世界各地擴張殖民地。

其中埃及就是英國殖民侵略的第一梯隊。

埃及與沙特蒂朗島的糾纏

彼時的埃及仍處于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掌控中,不同于英國的殖民統治,奧斯曼帝國真的把埃及當作國土的一部分去治理,然而奧斯曼帝國的軍事實力已經遠遠不如英國,面對英國的巨艦于大炮,奧斯曼帝國隻能把埃及拱手相讓。

英國人擁有豐富的航海經驗,自然也知道島嶼的價值,于是在從奧斯曼帝國手裡拿走埃及的同時,順帶将蒂朗島納入囊中。

英國的殖民統治是為了更好地做貿易,相較于大面積都是沙漠的埃及本土,英國更看重、更關心的是蘇伊士運河以及蒂朗島。是以蒂朗島作為英國實際掌控的島嶼,必然會成為英國的關注重點。

然而好景不長,第一次世界大戰讓英國深陷泥潭,英國對殖民地的統治也開始進一步減弱。

此時羅馬帝國早已不複存在,奧斯曼帝國在一戰中也吃盡苦頭,埃及已經沒有什麼列強可以威脅他們了,此時埃及國内獨立的呼聲越來越大。

可英國不想完全離開對埃及的統治,于是一個“壯士斷腕”的計劃在英國國會油然而生。

英國政府認為,我們可以不實際掌控埃及政府,但是在埃及地區的經濟要道——蘇伊士運河絕對不能丢。蘇伊士運河的實際掌控權必須是英國旗下的蘇伊士運河公司,當然,蒂朗島也不能拱手讓給埃及。

埃及與沙特蒂朗島的糾纏

至于埃及,鬧獨立就讓他們鬧去吧。

于是在20世紀前中葉,英國開始相繼從埃及撤軍,并用自己的經濟力量輔佐了一個傀儡政權——法魯克王朝。法魯克王朝名義上是埃及本土的獨立君主立憲制國家,但實際上法魯克王朝能夠上位,也是接受了英國許多條件的,比如蘇伊士運河必須歸英國公司所有,蒂朗島必須劃給當時還在英國手裡的沙特阿拉伯。

也許是法魯克王朝的根基沒有太穩固,法魯克一世欣然接受了這個條件。

埃及與沙特蒂朗島的糾纏

法魯克一式與英國女王

至此,蒂朗島的歸屬問題從這一刻起到了沙特阿拉伯手中。

然而沙特擁有蒂朗島也隻是名義上的,因為蒂朗島是蘇伊士運河的重要隘口,英國也絕不會将蒂朗島拱手相讓,畢竟對于英國人而言,掙錢才是硬道理,将蒂朗島劃給沙特僅僅是不想給埃及,蒂朗島真正的控制者仍然是英國。

沙特國王也明白這個道理,是以也預設了。

  • 【 “我們要奪回蒂朗島!】

埃及法魯克王朝的成立是與英國人做的一筆交易。彼時埃及國内也有人意識到英國其實并沒有離開埃及,一天蘇伊士運河與蒂朗島不回歸于埃及,埃及就永無出頭之日。

在第一次中東戰争中,埃及有一名軍官天天奔赴前線,隻不過他的行動比較特别,他沖鋒陷陣不是為了戰鬥,而是沖進敵營與以色列士兵聊天。

他每天找以色列士兵就問一個問題:“你們以色列是如何擺脫英國的統治的?”

這種瘋狂的舉動很快引起了埃及高層将領的注意,當進階将領詢問軍官的姓名時,軍官毫不猶豫地說自己叫納賽爾。

埃及與沙特蒂朗島的糾纏

納賽爾

納賽爾出身埃及貧民窟中,在法魯克一世的統治下,埃及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納賽爾作為家裡最聰明的孩子,憑自己的力量考入了埃及軍校。

在軍校學習期間,納賽爾用功讀書,他從書中認識到埃及貧窮的本質問題,埃及的經濟九成都是農業,這沒辦法讓埃及人民過上好日子,如果想發家緻富,就必須掌握海運控制權。

而法魯克王朝将蘇伊士運河與蒂朗島賣給英國,這事絕不能妥協。

雖然隻是一名軍官,但是納賽爾驚人的遠大志向感染了許多埃及高層将領,他們都知道法魯克一世就是一個昏君,是英國人的傀儡,要推翻法魯克王朝才行。

于是在1952年,納賽爾帶領埃及軍隊發動政變,法魯克一世逃往意大利,法魯克王朝徹底被推翻。掌握大權的納賽爾馬上開始實施第二步計劃——收複蒂朗島。

埃及與沙特蒂朗島的糾纏

在英國統治期間,為了減輕航海裡程,英國強征了埃及上百萬勞動力,以16萬人的生命作為代價,挖出了蘇伊士運河。

而埃及政府并沒有蘇伊士運河的任何股份,英國還在蘇伊士運河大肆收取“過路費”。

納賽爾上台後,與蘇伊士運河公司提出了交涉,希望英國可以歸還蘇伊士運河給埃及。

英國作為老牌商人,對埃及的要求置之不理,并表示根據英國法律,蘇伊士運河與蒂朗島是受英國法律保護的,屬于私有财産,私有财産神聖不可侵犯,納賽爾無端要回蘇伊士運河與蒂朗島不符合憲法。

得到回複的納賽爾非常生氣,在埃及國内也出現了各種示威遊行。在納賽爾的軟磨硬泡下,英國政府決定給納賽爾政府蘇伊士運河公司3%的股份。

聽到3%的數字,納賽爾更生氣了,這根本不是在做生意,簡直就是明搶!

于是在1956年7月,納賽爾在首都開羅發表了重要演講,演講内容隻有一個:我們是時候将蘇伊士運河與蒂朗海峽歸還給埃及了。

埃及與沙特蒂朗島的糾纏

這次演講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開羅街頭萬人空巷,在人民的歡呼聲中,納賽爾率精兵直搗黃龍,不到3天的時間就控制了蘇伊士運河公司與蒂朗海峽。

得知納賽爾率領軍隊偷襲蘇伊士運河公司,英國議會決定再用武力給搶回來。但英國人這時才發現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已經打光了家底,于是反過來開始尋找法國、美國等歐洲國家的支援。

然而這次,國際輿論全部齊刷刷地站在埃及這邊。納賽爾用自己驚人的外交手腕擺平了所有阿拉伯國家,包括沙特在内的阿拉伯國家,全部支援将蘇伊士運河與蒂朗海峽歸還給埃及。

因為納賽爾開出的條件是:在埃及控制蒂朗海峽後,阿拉伯國家的船隻可以減免更多的通行費,比給英國的要少得多。

外交失敗的英國束手無策,隻能将蘇伊士運河與蒂朗海峽拱手相讓。

同時英國還留了後手,英國讓蘇伊士運河公司的所有員工全部撤離埃及,給納賽爾一個空殼子,沒有人才的幫助,蘇伊士運河根本就無法營運。

誰知納賽爾早已經預料到了這一步,在軍事行動開始之前,納賽爾就在埃及親自培養了80餘名船舶工程師,埃及人正常運作蘇伊士運河,甚至每年的通船量還在增長。

埃及與沙特蒂朗島的糾纏

從那時起,蒂朗島又一次回到埃及手中了。

名義上擁有蒂朗島的沙特阿拉伯也默許了埃及的行動,畢竟他們認為,阿拉伯人相比于英國人都是自己人,落在自己人手裡總比落在英國人手裡好。

  • 【 三次戰争的餘輝】

納賽爾的魄力與膽識赢得了大多數阿拉伯國家的尊敬,但是阿拉伯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列強的必争之地,這片土地的命運并不是阿拉伯國家能夠自己掌控的。

納賽爾在第一次中東戰争中詢問以色列如何擺脫英國,以色列給的答複是:找一個新靠山,比如美國。

于是納賽爾在收回蘇伊士運河與蒂朗海峽後,開始與美國交好,希望美國能夠提供軍事援助并投資蒂朗島,但美國拒絕了。

畢竟美國與英國是穿一條褲子的,美國不可能給埃及人武器用來對付英國與法國。

于是納賽爾轉頭就請中國幫助,納賽爾找到周總理,希望中國能夠提供一些武器。對此,周總理遺憾得表示中國也愛莫能助,因為當時中國的許多武器也是靠蘇聯支援,不過自己可以向納賽爾引薦赫魯曉夫,看看蘇聯能不能幫幫埃及。

埃及與沙特蒂朗島的糾纏

周總理接見納賽爾

得知消息的赫魯曉夫非常高興,他非常歡迎納賽爾通路蘇聯,欣然答應納賽爾購買軍火的條件,并且表示不要錢,可以通過埃及的棉花與玉米分批還債,價格僅是美國的十分之一,可以說是絕對良心的買賣。

不過相應的,埃及以後在國際局勢上要無條件支援蘇聯。

納賽爾的這個舉動讓埃及站入了蘇聯陣營,而中東的以色列卻是美國陣營。

本質上的沖突與分歧自然讓埃及與以色列産生沖突。

1956年10月,第二次中東戰争爆發,以色列是英國與法國的排頭兵,開始搶奪蒂朗島與蘇伊士運河,雙方損失慘重,最後埃及在政治上獲得勝利。

随後的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争爆發,這次以色列不宣而戰,以色列憑借現代化的武器裝備對埃及、叙利亞、伊拉克進行全面橫掃,最後阿拉伯國家失敗,經濟命脈也落回西方國家之手。

随後的1973年,埃及對以色列進行突襲,第四次中東戰争爆發,這次埃及雖然前期很勇猛,一度将以色列逼入亡國邊緣,但是由于此時蘇聯國力衰退,後勤補給跟不上,埃及的進攻轉為被以色列軍隊的包圍,最後以失敗告終。

埃及與沙特蒂朗島的糾纏

不難看出,三次戰争都圍繞着蘇伊士運河與蒂朗島展開,雖然埃及拼盡全力争取主權,但是經過三次戰争以後,埃及再也沒有與西方國家抗衡的餘力了。

如今的蒂朗島,除了擁有當年埃及占領時期建立的哨所外,依然十分貧瘠。最後在2016年,埃及宣布将蒂朗島歸還給沙特阿拉伯。

這片島嶼本就一無所有,但它承載了埃及20世紀獨立與奮鬥的曆史,雖然看上去以失敗告終,但是在沙特擁有蒂朗島後,開始投資120億美元發展旅遊業。

也許在未來,蒂朗島不再是兵家必争之地,而是中東人民幸福的标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