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旗背後的故事:毛主席曾有它選,張治中反對,田漢推薦複字32号

作者:尚宮女史

1949年7月14日,《人民日報》、《天津日報》、《新民報》、《大衆日報》、《光明日報》等報紙上刊載了一則征集啟事,即《征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辭譜啟事》。

該啟事經刊載後,香港及海外華僑報紙也紛紛轉載,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來自天南海北的、各行各業的人不管男女老幼都踴躍參加,為新中國的成立貢獻自己的力量。

國旗背後的故事:毛主席曾有它選,張治中反對,田漢推薦複字32号

圖:《人民日報》刊登《征求國旗國徽及國歌詞譜啟事》

上海現代經濟通訊社的秘書、年僅32歲的曾聯松也從報紙上看到了這則啟事,盡管曾聯松讀書期間學的是經濟,所從事的工作也不是設計,但他美術基礎不錯,也很喜歡書法繪畫,抗戰時期還曾在一家木刻社工作過。

是以他決定要參與這次設計,以此表達他對黨和國家的一片赤忱仰慕之情,也向新中國表達他最誠摯的敬意。

而他的工作也為他設計國旗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上海現代經濟通訊社(簡稱現經社)成立于1946年,是中共地下黨直接上司的新聞企業,該社出版的《現代經濟通訊》雜志是一份從事釋出上海市場資訊和經濟評論的專業性刊物,社裡聚集了很多學識淵博的專業人才。

現經社不僅能提供給大家資訊新穎、内容豐富的刊物,其接觸到的進步書刊也是衆多的,比如毛主席所著的《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等,曾聯松就是在現經社閱讀了毛主席的許多著作的,這極大地豐富了曾聯松的思想。

上海解放之後,現經社完成了它一個階段的任務,随即宣布完成任務歇業清産,在辦理結束的過程中,現經社的全體從業人員有一段過渡性的休閑時間,工作輕松了很多,也有了很多的悠閑時間。

也就是在這個階段,曾聯松從報紙上看到了國旗的征求啟事,他決定利用現今的悠閑時光來好好的設計國旗。他細細研讀國旗征求啟事,将其中的設計要求抄錄了下來:

應注意:(甲)中國特征(如地理、民族、曆史、文化等);(乙)政權特征(勞工階級上司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丙)形式為長方形,長闊三與二之比,以莊嚴簡潔為主;(丁)色彩以赤色為主,可用其他配色。
國旗背後的故事:毛主席曾有它選,張治中反對,田漢推薦複字32号

圖:周恩來在《征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辭譜啟事(草案)》上的批示

他反反複複研究這四個要求有十餘遍,腦海中閃過各種想法,但真正落于筆下、進入具體的構思的時候,曾聯松才知道,設計并不是易事,想要設計出一個符合要求又讓人滿意的方案更非易事,但曾聯松自然不會放棄。

他時而浮想聯翩,時而伏案圖畫,一張張圖紙被畫完又被廢棄,就這樣過了十幾天,他還是沒有找到自己的設計方向。

有一天,當他正在伏案畫畫的時候,窗外有滬劇唱腔飄來:“盼星星,盼月亮,盼來了中國共産黨……”曾聯松反複默念:“星星,星星……”

他終于找到了靈感,中國共産黨是中國人民的救星,他決定以大五角星象征中國共産黨,以四顆小星星象征廣大人民(包括勞工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産階級和民族資産階級,靈感出自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

有了五顆星星的構思,接下來就是整體的設計。五顆星星要怎樣排列,要安置在旗面的什麼地方,色彩要如何搭配等,這都是需要反複推敲和設計的。

他在充分考慮國旗設計要求的基礎上,将國畫的傳統風格和民族的審美心理都考慮了進去,注重“簡與繁”、“小與大”、“賓與主”、“靜與動”、“長于闊”,力求莊嚴而顯華麗,簡潔而不單調,雍容而具氣勢,明朗而不蕭疏,這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為此,曾聯松又花了很長的時間來設計。

他專門去一家紙張店買來了一大捆彩色油光紙:紅、黃、藍、綠、紫色都有。還買了專門的剪刀、漿糊和尺子。

有了這些工具,他白天上班的時候就構思、比劃和畫圖,下班之後就在家剪剪貼貼制作國旗,那個夏天,原本應該很悠閑的曾聯松将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了設計國旗上。

國旗背後的故事:毛主席曾有它選,張治中反對,田漢推薦複字32号

圖:曾聯松

為了不被打擾,他天天下班之後就将自己關在閣樓裡忙碌,忙起來就什麼都顧不上了,就是吃飯都需要家人幾次三番的叫,家裡人不知道他設計到了哪一步,也不知道他什麼時候能忙完,隻是每天掃地的時候都會掃出來很多彩色的油光紙。

一張張廢棄的紙張讓曾聯松越來越接近自己心中的理想。

他想到廣大人民在黨的上司下,團結戰鬥,艱苦奮鬥,前仆後繼,不斷地取得勝利,是以他考慮設計每顆小星星各有一個角尖正對大星星的中心點,表達億萬人民心向共産黨之意,這是政權特征。

而五顆星所形成的橢圓形,如秋海棠葉子,象征大陸疆域領土,這是地理特征。

星星成黃色,因中華民族是黃色人種,這是民族特征,底圖為紅色,象征革命。

他還在大星星中嵌上了鐮刀斧頭,表示中國的革命具有國際意義,中國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靈感來自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

有了這樣大體的設計之後,最後考慮的就是五星在旗面上的安置,曾聯松将星星剪出來之後就一個位置一個位置的擺放,當他将五星放置在左上方的時候,國旗的氣勢一下子就出來的。

那種莊嚴與華麗,簡單與宏大被很好地表達了出來,曾聯松很興奮,他知道,這就是他的最佳方案。

經過近一個月的忙碌,曾聯松終于完成了自己的國旗設計稿,然後在征求啟事要求的最後截止日期八月二十日之前寄給了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

國旗背後的故事:毛主席曾有它選,張治中反對,田漢推薦複字32号

圖:1949 年 8 月 11 日,曾聯松送出的國旗設計圖案

完成這一設計後,曾聯松也迎來了新的工作,他被組織安排到華東供銷合作社事業管理局工作。新的工作,新的開始,他又變得很忙碌,沒有那麼多時間關注國旗投稿一事,但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他也會想自己的設計稿會不會被選中?如果選中了會怎樣?如果沒有選中,又會是怎樣的設計圖案被選中?

他哪裡知道,他設計的國旗圖案差一點就沒有機會出現在世人面前。

自國旗圖案征求啟事釋出之後,全國各地的人們甚至海外的很多愛國華僑都投入到設計國旗圖案中。僅僅一個月的時間,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共征集到國旗設計稿1920件、圖案2992幅(也有一種說法是3012幅),未來的國旗将在這些設計稿和圖案中進行選擇。

最初負責拟定國旗、國徽及國歌方案的是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常務委員會下設的第六小組,而第六小組的組長是馬叙倫,副組長是葉劍英和沈雁冰(後來增加的),其他成員有:張奚若、田漢、馬寅初、鄭振铎、郭沫若、翦伯贊、錢三強、蔡暢、李立三、張瀾、陳嘉庚、歐陽予倩、廖承志等。

第六小組第一次會議決定由葉劍英、廖承志、田漢、李立三、張奚若、蔡暢、鄭振铎、翦伯贊等組成國旗國徽圖案初選委員會。

等稿件陸續從全國各地寄來後,第六小組又聘請了徐悲鴻、梁思成、艾青為國旗國徽圖案初選委員會專家顧問。

同時,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北京飯店的413号會客室設立了國旗圖案臨時選閱室,将所有應征者的設計稿集中陳列在臨時選閱室,由評選委員會成員和專家顧問進行選閱,這個工作量是很大的。

8月22日,國旗國徽圖案初選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會議根據當初的征求啟事列出的國旗圖案要求,對國旗圖案進行了初步挑選。

兩天後,第六小組又在北京飯店召開了第三次全體會議,對初步挑選出的國旗圖案進行進一步地讨論審議,會議初步有了較為一緻的意見,當時有一副設計圖案獲得了普遍贊成,即第十一号國旗設計圖案。

國旗背後的故事:毛主席曾有它選,張治中反對,田漢推薦複字32号

圖:初選第十一号國旗圖案修改圖,為複字第四号

十一号設計圖上面三分之一為白色,象征光明,下面三分之二為紅色,象征革命政權,左上方有一顆紅星,代表共産黨的上司,簡潔大方。

不過後來陳嘉庚對此提出了反對意見,認為它與印尼的國旗相似,并且上面的白色在太陽底下稍微遠一點就看不出來了,而且不能表示工農聯盟,後來這幅設計稿的白色部分被修改成了黃色,還有一些其餘看起來不錯的設計稿也被挑選了出來進行局部的修改。

時間很快到了9月14日,第六小組第四次全體會議在北京飯店召開,會議選出國旗圖案第十一号與第十七号的修改圖,提供給常委會參考。

會議還決定由田漢、鄭振铎、艾青、徐悲鴻、賀綠汀負責整理國旗圖案,選出較好的圖案印成小冊子,分發給政協全體代表,分組進行商讨,并制出十四個國旗圖案放在大會休息室,這次會議已經剔除了相當一部分的國旗圖案設計稿。

9月22日,第六小組又從國旗圖案應征稿件中選擇出了38幅,這其中包括應征者的原稿,也有一些是根據評審意見修改過後的修改稿,這些稿件配上文字說明、不記名字編印成《國旗圖案參考資料》。

因着在17日召開的新政協籌備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國旗國徽方面的工作移交給了政協第一次全體會議。于是編印出來的《國旗圖案參考資料》也就送出給了剛剛召開的中國人民政協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審閱,再進行新一輪的讨論、修改和選擇。

曾聯松的設計稿也進了《國旗圖案參考資料》,不過并不是曾聯松設計的原稿,而是經過評審意見修改過後的修改稿,原稿中的鐮刀錘子圖案被去掉了,編為複字三十二号。

複字三十二号從初選開始就一直反響平平,喜歡它的人其實也有不少,畢竟曾聯松設計的國旗圖案确實很美,但不喜歡它的人也很多,不喜歡的點主要集中在它的說明上:“大五角星表示中國共産黨,周圍四個小五角星表示勞工、農民、小資産階級和民族資産階級。”

在很多人看來,周圍的四個小星星代表四個階級的說法在當時是不恰當的,是以複字三十二号并未獲得太大的認可,但依舊有人對它很是喜愛,是以它還是從三千左右幅圖案中脫穎而出,成為《國旗圖案參考資料》中的三十八分之一。

9月23日,參加中國人民政協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600多名代表分成11個小組參加國旗、國徽和國歌等方案的讨論。

國旗背後的故事:毛主席曾有它選,張治中反對,田漢推薦複字32号

圖:初選第十七号國旗圖案,為複字第三号

或許是受第六小組的影響,在這次讨論中,有兩幅圖案獲得的呼聲最高,就是從初選開始就備受關注的複字第三号(初選第十七号)和複字第四号(初選第十一号的修改圖),毛主席也傾向于複字第三号:左上角一顆大五角星,下面有一條黃杠代表黃河。

隻不過這兩幅圖并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認可,還是有很激烈的反對聲音的,是以國旗具體采用哪一個圖案并沒有定下來,會議結束之後,第六小組召開了第六次全體會議,對白天會議的結果進行了總結。

秘書彭光涵将總結整理好之後以書面報告的形式報告給了周恩來,周恩來在看報告之前特意詢問彭光涵:“你接觸了那麼多國旗圖案,到底哪個圖案代表們意見比較一緻?你又認為哪個圖案比較好?”

彭光涵先是提到了大家都比較喜歡的複字第三号,表示喜歡它的人很多,但不喜歡它的人對這幅圖案意見很大,如果勉強通過,後續意見肯定有;而複字三十二号的圖案獲得了很多人的喜歡,隻是不少人對它的說明詞不看好,相對來說,複字三十二号是比較容易被接受的。

周恩來認真聽取了彭光涵的意見,并特意看了這兩幅圖案,指着複字三十二号對彭光涵說:“那好,你按這個圖案再畫一副大一點,并做一面大旗,後天下午交給我。”

同日晚上,毛主席和朱德宴請程潛、張治中、傅作義、程星齡、陳明仁等26名國民黨起義将領,意在慶祝國民黨将領舉行起義和響應人民和平運動的功績,周恩來、陳毅、劉伯承、聶榮臻、李濟深、蔡廷锴等十幾人作陪。

席間,當毛主席和張治中交談的時候,張治中主動詢問毛主席:“現在大家都在讨國旗圖案,你的意見呢?”

毛主席直接說:“我同意一顆大五角星加一條黃河的那種,你覺得怎樣?”毛主席知道張治中的這個詢問并非無的放矢,是以也就詢問張治中對此的意見,張治中也沒有隐瞞,直言不諱地說:

“我反對用這種國旗圖案,你不是說要将革命進行到底嗎?在國旗中間加一條橫杠,把國家劈為兩半,不成了分裂國家嗎?再說,用一道杠代表黃河也不科學,老百姓會聯想到孫猴子的金箍棒。”
國旗背後的故事:毛主席曾有它選,張治中反對,田漢推薦複字32号

圖:張治中和毛澤東在延安

毛主席不是不知道有一些代表确實不喜歡這個圖案,而且還是激烈反對,但他真沒有想到張治中還有這種解釋,他既感到震驚也覺得是有道理的,随即嚴肅的說:“這是一個嚴重問題。不過,有不少人主張用這幅,也有其理由。這樣吧,我再找幾個人座談一下。”

9月25日晚上,毛主席在中南海召集關于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問題協商座談會,參加座談會的有周恩來、郭沫若、沖突、黃炎培、陳嘉庚、馬叙倫、田漢、徐悲鴻、梁思成等人。

座談會進行得很順利,有了之前的大量工作,大部分議題都能很容易地取得一緻意見,但到了讨論國旗問題的時候,圍繞複字第三号究竟用還是不用的問題,大家的意見始終達不成一緻,俨然是誰也說服不了誰,盡管大部分人持“可用”的态度,但少數人的激烈反對卻也不能忽視。

毛主席就大家的讨論進行了總結,并将張治中反對的理由說了出來,等毛主席說完,很多人也意識到了張治中考慮到的問題,一時間倒是不知道該不該用了,就在這個時候,田漢向毛主席推薦了複字三十二号。

實際上田漢早就喜歡複字三十二号了,尤其是圖案被放大之後,田漢覺得新中國的國旗就應該是這個樣子,他每每認真的去端詳這幅圖案,總會忍不住眼熱,是以他認真的将複字三十二号推薦給了毛主席。

毛主席拿過複字三十二号,認真的看了起來,越看越喜歡,他認真的對大家說:

“過去我們腦子老想在國旗上畫上中國特點,是以畫上一條,以代表黃河,其實許多國家國旗也不一定有什麼該國的特點……我們這個五星紅旗圖案表現我們革命人民大團結。現在要大團結,将來也要大團結,是以現在也好将來也好,又是團結又是革命。”
國旗背後的故事:毛主席曾有它選,張治中反對,田漢推薦複字32号

圖:修改後的複字第三十二号國旗圖案

毛主席的解釋得到了大家的認同,确實,忽略複字三十二号的說明詞,其本身是非常好的國旗圖案。

第二天也就是9月26日下午,國旗國徽國歌國都紀年審查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飯店東餐廳舉行。關于國旗的意見,大家認真研究了複字三十二号,因其莊嚴、美觀、簡潔、易制,且又合乎所征求之條件,除了蘇靜、簡玉階沒有表示意見外,其餘代表都同意采取複字三十二号圖,并且修改其說明如下:

  • (甲)紅色象征革命
  • (乙)星象征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

9月27日,中國人民政協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四個決議案,其中的一個為:全體一緻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為紅地五星旗,象征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

兩天後,《人民日報》刊登了國旗的圖樣和制法說明。

國旗背後的故事:毛主席曾有它選,張治中反對,田漢推薦複字32号

圖:1949 年 9 月 30 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勝利閉幕

曾聯松正是從報紙上看到的五星紅旗圖案,當他看到那個圖案之後,心裡很激動,但同時心裡也有疑問:“怎麼和我的圖案差不多?”

是的,報紙上的五星紅紅旗圖案讓他感覺陌生又熟悉,他并不知道自己設計的國旗圖案已經被采用了,畢竟在他最初的設計裡,那顆大星星裡面還有鐮刀斧頭,而報紙上刊出的五星紅旗圖案沒有鐮刀斧頭,這是唯一的差別,卻讓曾聯松無法确認是不是自己的設計。

但其實他也并不在意究竟是不是自己的設計,他隻知道新中國即将建立,新中國的國旗即将升起,中國人民即将迎來全新的生活,這足夠他熱淚盈眶。

10月1日下午三點,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伯渠宣布開國大典典禮開始,軍樂隊奏起國歌,毛主席親自按動電鈕,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飄蕩在天安門廣場上空,也飄蕩在人民的心中。

這是中國曆史上最為激動人心的時刻,從此,舊的結束,新的開始。中國人民在黨的上司下投入到了新中國的建設中去,奔赴美好的幸福生活。

曾聯松也繼續在工作崗位上為人民服務,他似乎已經忘記了當初設計國旗的事情,但祖國人民并沒有忘記曾聯松為設計國旗做出的貢獻。

國旗背後的故事:毛主席曾有它選,張治中反對,田漢推薦複字32号

圖:曾聯松和他的國旗圖案設計原稿

一年後,也就是1950年國慶期間,他就被邀請到北京天安門參加新中國成立一周年的觀禮,那是他第一次登上天安門城樓,那一刻的激動是從未有過的,他看到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忍不住熱淚盈眶。

不久之後,他又收到标有“1137号檔案”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辦公廳來函,内容是這樣的:

曾聯松先生:你所設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業已采用。茲贈送人民政協紀念刊一冊,人民币五百萬元,分别交郵局及人民銀行寄上,作為酬謝你對國家的貢獻,并緻深切的敬意,收到希即見複。此緻敬禮。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

這裡的人民币五百萬元指的是1955年之前使用的舊币,相當于1955年後的五百元。

這是屬于曾聯松的榮譽。

1979年國慶三十周年的時候,曾聯松再次被邀請到北京參加各項慶祝活動。

對于設計國旗圖案這件事,曾聯松曾謙虛的表示:“其實國旗的設計成功,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是經過廣大政協委員集體的智慧,作了修改,使整個圖案更加簡化明了,主題突出。”

如今曾聯松先生已經病逝二十餘年,而五星紅旗早已成為我們偉大祖國的象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