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88年,88歲的張幼儀安詳辭世,墓碑上的4字都是對徐志摩的嘲諷

作者:樹人傳記

1988年,88歲的張幼儀在美國紐約安然謝世!作為徐志摩的前妻,從1922年與徐志摩離婚後,倆人便再也沒有了直接的交集!

不過,在徐志摩死後,張幼儀卻盡到了一個兒媳的全部責任。然而,在其亡故之後,張幼儀的墓碑之上卻隻有寥寥4個字。

而正是這4個字,既像是張幼儀此生對徐志摩的交代,也像是對徐志摩無情的嘲諷與哂笑!

那麼,張幼儀和徐志摩之間究竟發生了哪些故事?她死後墓碑上究竟又刻上了哪四個字呢?

1988年,88歲的張幼儀安詳辭世,墓碑上的4字都是對徐志摩的嘲諷

一:湊出來的天作之合,徐志摩眼中的“土包子”

張幼儀的祖父是清朝知縣,其父親張潤之是當時上海寶山縣的巨富。家裡共有12個兄弟姐妹,張幼儀排名第八,在四個姐妹中,則為次女。

張幼儀的家族在當時的社會上有着強大的政治經濟地位,這樣的家庭背景對于徐志摩來說,無異于巨大的助力,而徐志摩能夠娶到張幼儀,可以說是“高攀”了。

然而,自命清高的徐志摩卻認為張幼儀出身偏遠地方且學疏才淺,是以在第一次看到她的照片時便眉頭緊鎖,嘴角向下,說了一句“鄉下土包子”。

但是張幼儀其實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曾就讀于江蘇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院,隻是未能結業。在她13歲放學回家的一天,她的父親和四哥張嘉璈給了她一個銀色的盒子,盒子裡面便是徐志摩的照片。

1988年,88歲的張幼儀安詳辭世,墓碑上的4字都是對徐志摩的嘲諷

照片上的男人頭有點大,下巴尖尖的,帶着金絲邊框的眼鏡,看起來文質彬彬。父親和兄長詢問她是否滿意。

13歲的張幼儀雖然接受了教育,但畢竟年幼,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橫行的年代,她自然是沒有什麼意見。

而且當時的她還天真的以為:隻要她恪守本分,好好地輔助丈夫、孝敬公婆,自然就會得到他們的喜愛,有一個美滿的婚姻。就這樣,張家接受了徐家下的聘禮,二人定下來了婚約。

1915年,15歲的張幼儀便辍學嫁到了浙江徐家。

當時,他們舉辦了一場極其盛大的中式婚禮,到場之人無一不羨慕祝福,在大家看來,這對才子佳人簡直是天作之合。

但是世人不知道的是,在徐志摩眼中,這受“父母之命”的結合本就是封建糟粕。他之是以勉強接受,左右是受到了“孝”字的束縛罷了!

1988年,88歲的張幼儀安詳辭世,墓碑上的4字都是對徐志摩的嘲諷

是以婚後,徐志摩對張幼儀愛答不理,每次對話不超過五句。至于要履行夫妻之間最基本的義務,那隻是因為要完成父母抱孫子的願望。

結婚四個月後,徐志摩便離滬北上,到北洋大學(天津大學)攻讀法學,随後又轉入北京大學就讀,留下張幼儀一個人獨守閨房。

這期間,張幼儀謹遵婚前母親教導,嫁人之後,無論與丈夫關系如何,都要好好孝敬公婆。

為此她天天在家縫縫補補,閑暇之餘她就守在窗邊,等待丈夫每過幾個月回來一次,然後又是一個人的孤獨。

1918年,張幼儀為徐志摩生下來了第一個兒子徐積锴(阿歡),完成了傳宗接代的任務,之後徐志摩便甩手遠赴美國求學,留下她們母子置之不理。

1988年,88歲的張幼儀安詳辭世,墓碑上的4字都是對徐志摩的嘲諷

1920年,徐志摩又去了英國的“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學習,徐家父母認為她們夫妻兩地分居太久,便将張幼儀送去英國讓他們團聚。盡管徐志摩有千般的不情願,但“父母之命”不可違,無奈之下也隻能同意。

據張幼儀對赴英尋夫的回憶:當時她站在甲闆上焦急的等待船隻靠岸,東張西望想要早點見到自己朝思夜想的丈夫。

遠遠地,張幼儀一眼就看見了徐志摩,隻是那張不耐煩的臉讓她滾燙的内心瞬間冷的一激靈。

徐志摩接到張幼儀的第一件事,就是帶她去了英國的百貨商場,他給張幼儀挑選了一些洋裝,皮鞋和帽子。

或許在徐志摩的心裡,一直對她是鄙夷嫌棄的,尤其在經曆了這兩年西方開放思想的熏陶後,他與張幼儀這種中國傳統女性注定了會漸行漸遠。

二:婚變,被迫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文明離婚的第一個女人

1921年,張幼儀再次懷孕了,當她滿心歡喜的将這個事情告訴徐志摩時,換來的卻是徐志摩冷冰冰的話語:“把孩子打掉。”

1988年,88歲的張幼儀安詳辭世,墓碑上的4字都是對徐志摩的嘲諷

她驚訝,錯愕,無所适從,她不知道也不了解丈夫為什麼要這麼做。從小接受的傳統教育讓她不允許這麼做,但是為了徐志摩,她甚至想過妥協。

直到有一天徐志摩通知她:“晚上有個朋友要過來家裡做客。”

由于家裡從來沒有來過其他人,張幼儀以為這是徐志摩在外面的女朋友,想要娶進家裡做二老婆,或許讓她打掉孩子就是這個原因。

于是張幼儀努力調整自己,想讓自己顯得從容大度。她一天處于惴惴不安之中,等待着晚上來到家裡做客的“情敵”。

晚上,徐志摩和他的朋友董小姐回到家中。然而令張幼儀詫異的是,董小姐一頭精緻的短發和一身幹練的西服之下,竟然裹着一雙小腳,看起來極其不搭。這讓有着天足的張幼儀心裡不禁笑出了聲,同時她又非常不解:丈夫所心喜的思想開放的才子佳人,豈會裹了一雙小腳?

晚飯結束後徐志摩送走董小姐,回來便問張幼儀對其的看法,張幼儀想了想依舊保持随和的态度道:

“呃,她挺好的,就是小腳與西服不搭。”
1988年,88歲的張幼儀安詳辭世,墓碑上的4字都是對徐志摩的嘲諷

這樣的話語對徐志摩而言,仿佛擊中了他壓抑已久的内心,于是他高聲尖叫道:“我就知道!是以我才想離婚。”或許,這就是他帶董小姐回家的目的吧。在徐志摩心中,張幼儀的思想就好像纏了裹腳布的小腳,與他格格不入。

這天之後,徐志摩便不告而别,留下懷有身孕的張幼儀獨自在這異國他鄉。

直到一周後,徐志摩的朋友登門拜訪,同時也捎來了徐志摩的口信:“他想問你......你願不願做徐家的兒媳婦,而不是徐太太?”

張幼儀無言,或許她也不知道如何回答,送走了這位朋友後,她知道徐志摩不會回來了。

無奈之下張幼儀隻能求助自己的二哥張君劢,二哥表示:“孩子生下來,我來養。”于是便把她接到法國,随後又到柏林生子。而知道這一切的徐志摩卻始終置若罔聞。

1922年,次子彼得降生,随之而來的還有徐志摩的離婚協定書。“你讓他來,我要問清楚。”仿佛不願意在妥協一般,張幼儀對送信人說道。

為此,徐志摩終于來到柏林,這是她不告而别的第一次現身,因為着急要離婚。

看着徐志摩心急如焚的模樣,張幼儀心如死灰,但她表示離婚要經過父母的同意才行。

然而徐志摩卻着急反駁道:“不行,不行,你曉得,你一定要現在就簽字,林徽因要回國了,我非現在離不可!”

林徽因是1921年與徐志摩在康橋結識的。徐志摩極其欣賞她,認定林徽因就是自己一直尋找的靈魂伴侶,哪怕飛蛾撲火,他也在所不惜。他曾這樣評價自己對林徽因的感情:“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1988年,88歲的張幼儀安詳辭世,墓碑上的4字都是對徐志摩的嘲諷

張幼儀知道林徽因就是導緻徐志摩迫切要同自己離婚的直接原因,但是她也知道,如果沒有林徽因,也會有其他人罷了。

最終,張幼儀還是在離婚協定書上簽了字。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樁西式文明離婚案,而張幼儀也被迫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文明離婚的第一個女人。

張幼儀簽字後,徐志摩懸着的一顆心才算放下來。此時心滿意足地他才提議想見見自己的小兒子彼得。

徐志摩跟着張幼儀來到醫院,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看望自己的小兒子。看到彼得在見到他時異常的平靜,徐志摩随口問道:“彼得為什麼不愛哭啊?”“也許是他知道哭也沒有什麼用吧!”張幼儀平靜的回答。

一時之間,她不知道自己是在說彼得,還是在說自己。

對此回答,徐志摩無動于衷!張幼儀看着徐志摩一臉慈愛的看着彼得,好像一個慈父,但是他卻從來沒有問過張幼儀拿什麼撫養孩子,彼得該如何活下去。

1988年,88歲的張幼儀安詳辭世,墓碑上的4字都是對徐志摩的嘲諷

離婚後,張幼儀在二哥張君劢的幫助下,入學裴斯塔洛齊學院,攻讀幼兒教育。彼時的張幼儀深知,自己沒有了依靠,想要活下去隻能咬着牙硬抗!

于是張幼儀就這樣一邊讀書一邊照顧彼得,一人兼顧着學業與家庭。但是不幸的事還是沒有饒過這個可憐的女人。1925年,小兒子彼得因患上腹膜炎不幸夭折。

痛失愛子後,張幼儀傷心欲絕,心灰意冷之下,她決定回到中國。

三:涅槃鳳凰,浴火重生

1926年,痛定思痛的張幼儀被八弟張禹九接回中國上海。回國後張幼儀先是創辦了大名鼎鼎的雲裳公司。雲裳公司是中國第一家專業的女子時裝公司,當時的上海女性都以可以穿上雲裳公司的衣服為榮。

或許在張幼儀看來,既然徐志摩認為她是“土包子”,那麼自己就要證明給他看,離開徐志摩後自己也可以站在新時代潮流的中央。

不僅如此,1927年,張幼儀還入主上海女子儲蓄銀行,出任了副總裁的職位。在銀行期間,她将辦公室放在了營業大廳,大大提高了員工的辦公效率,進而收獲了很好的口碑。

當時張幼儀與徐志摩離婚已經5年,這期間她不斷學習、突破,如涅槃的鳳凰一般實作了浴火重生!

可彼時的徐志摩卻依舊風流成性,流連于花草之間難以自拔!1931年的一天,徐志摩與當時的妻子陸小曼發生争吵,不愉快之際他決定乘坐飛機由南京北上,出席林徽因的演講會。然意外突至,由于飛機失事造成空難,徐志摩也命喪當場。

徐志摩逝世後,陸小曼作為其合法妻子卻沒有能力為丈夫處理後事,最後都是張幼儀一手操辦的。

1988年,88歲的張幼儀安詳辭世,墓碑上的4字都是對徐志摩的嘲諷

徐志摩死後,他和張幼儀今生的恩怨情仇也算拉下了帷幕。

徐志摩一生追求浪漫的理想愛情,離開張幼儀卻工作愛情四處碰壁,他并沒有與自己的精神伴侶林徽因喜結連理,再婚後還要四處奔波供養吸食鴉片且生活奢靡的陸小曼。

而離開徐志摩的張幼儀,不僅人生像是開了挂,而且更是對徐家人做到了仁至義盡。

一方面回國後她以徐家義女的身份繼續孝敬公婆,盡心的撫養自己的兒子徐積锴;另一方面她又可以獨當一面,成為商界和銀行界的風雲人物。

張幼儀曾對自己的侄女張邦梅說:她很感激徐志摩和她離婚,如果不是離婚,她可能一直都沒有辦法找到自己。離婚是張幼儀蛻變,變成真正的自己。

四:安享晚年,告别人間

1953年,已經獨身30年的張幼儀結識了中醫蘇紀之,一番相處下來兩人心生情愫。

1988年,88歲的張幼儀安詳辭世,墓碑上的4字都是對徐志摩的嘲諷

然而當蘇紀之向張幼儀求婚時,這個在商場上果敢的女人居然猶豫了!當晚,她便寫了三封信,分别寄給了二哥張君勵,四哥張嘉璈和兒子徐積锴。

四哥張嘉璈或許是因為由于自己撮合的徐志摩和妹妹,緻使妹妹最終沒有喜得良人,是以心有愧疚的他沒有再參與此事。

二哥張君勵則回信:“妹慧人,希自決。”

他雖然表面沒有什麼建議,但短短的幾句話,表現了對張幼儀的信任和支援,隻要妹妹有了決定,他都會全力支援。

兒子徐積锴的回信更是給了張幼儀莫大的感動和信心,他信中表示:母親用一生的心血将自己撫養成人,作為母親已經付出的夠多了,現在有人可以陪伴母親真是再好不過,如果母親尋得良人,定會把他當做自己的親生父親去贍養。

至此,張幼儀放下心中顧慮,答應了蘇紀之的求婚!或許是知道張幼儀前50年的坎坷,是以在婚禮上蘇紀之對張幼儀說道:

“你前50年的人生我未曾參與,後面的我将統統補上。”

我們總要相信,在這一生中總會出現一個人,會無條件的愛你,而張幼儀也終于等到了“他”。

再婚後的張幼儀也十分幸福,膝下子孫滿堂,圍繞身邊。有了空閑的時間便去學習德語,學習縫紉。對于張幼儀來說,她擁有了最好的晚年。

1988年,88歲的張幼儀安詳辭世,墓碑上的4字都是對徐志摩的嘲諷

1972年,蘇紀之不幸因病逝世,過世前他一直抓着張幼儀的手告訴她:“答應你了,下輩子我們還在一起,我絕不反悔。”

蘇紀之去世後,張幼儀便被子女接去美國,在子女的照料陪伴下,度過了最後的幸福時光。

1988年,張幼儀安詳離世,告别人間,享年88歲。

離世後,張幼儀的墓碑上僅刻了四個字——“蘇張幼儀”。

1988年,88歲的張幼儀安詳辭世,墓碑上的4字都是對徐志摩的嘲諷

後人都認為,張幼儀以已之名冠蘇之名,為的就是狠狠地打徐志摩的臉。但其實不然,之是以如此做,或許正是張幼儀在告訴衆人,她已經從徐志摩帶給她的痛苦中走了出來,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夫妻。

張幼儀的人生無疑是坎坷的,年輕時被丈夫無情抛棄,幼子客死他鄉,可以說她的人生跌落谷底。但是她并沒有被打敗,風雨彩虹,铿锵玫瑰,她終于還是用她的不服輸創造了自己人生的輝煌。

晚年,有人問她愛不愛徐志摩,她回答道:

"我對這個問題很困惑,因為每個人都告訴我,我為徐志摩做了這麼多事,我一定是愛他的。可是我沒辦法說清楚什麼是愛,我這輩子從沒跟任何人說過'我愛你'。如果照顧徐志摩和他的家人叫做愛的話,那我大概是愛他的吧!說不定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人裡面,我最愛他。"

她的話語中沒有憤怒,抱怨,反而道盡了平和,泰然。她對愛的定義令人欽佩,張幼儀這一生都走得很慢,卻走出了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