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上,皇帝是九五之尊,享有極高的地位,很多女性以嫁入後宮為妃為榮。可是,在曆史上,卻有一位女性,在封妃後,要和皇帝離婚,主動要把皇帝踹掉。敢這樣和皇帝對着幹的,真的是史上第一人。
這個女人就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位皇妃——文繡。

額爾德特·文繡又名傅玉芳。1909年12月20日,生于滿洲鑲黃旗的貴族官僚人家。祖父額爾德特·錫珍曾官至晚清的吏部尚書。
而文繡的父親端恭卻是個屢試科考不中的平庸之輩。端恭的原配妻子博爾濟吉特氏,留下一女(俗名“黑大姐”)就去世了。
後來續娶的蔣氏,就是文繡的生母,是漢族的大家閨秀,為人心地善良,性情又溫和,敬丈夫如上賓。但是上天不随人願,蔣氏婚後先生下長女文繡,繼之又生下二女文珊,丈夫端恭就病死了。
辛亥革命以後,滿清滅亡,五兄弟失去了經濟來源,隻能變賣古玩字畫和房産維持生計。家族中值錢的東西很快變賣一空,方家大院的産權也不久轉歸他人。蔣氏失去了家園,帶着三個女兒移居北京的花市胡同,租房安了新家。
漢族大家閨秀出生的蔣氏,不辭辛苦勞累,以做挑花活計,或者為有錢人家打短工,掙錢養活一家四口,還要供養女兒上學讀書。
1916年9月初,蔣氏将8歲的文繡送入花市的私立敦本國小讀書。上學後的文繡改名叫傅玉芳。
傅玉芳天資聰明,在學校裡無論是國文、算術、自然,甚至圖畫和音樂等功課,都學得極好,深得老師的喜愛。
傅玉芳在家裡還是個勤勞懂事的孩子,既能幫助母親幹家務活,又能幫助母親做些挑花活計,掙錢當學費用,就連鄰居都說她是個難得的好姑娘。
1921年春,末代皇帝溥儀選後,當時文繡剛過十一歲,被五叔華堪哄去照相參加皇上選秀。溥儀在呈上來的幾張照片裡,圈了文繡,但由于當時在場選秀的人并不隻有溥儀一個,還有瑛皇貴妃。瑛皇貴妃見郭布羅婉蓉相貌氣質出衆,便最終選擇了讓婉容作為皇後,而文繡最終被定為淑妃。
1922年11月30日,未滿13周歲的文繡進宮,成了16歲的溥儀的淑妃。文繡進宮後,住在西六宮的長春宮。(長春宮曾是慈禧太後住過23年的地方,裝飾華麗,陳設精美。)
但文繡進宮以後,也未曾得到溥儀寵幸,加之她性格内向,不善言談,心情一直抑郁苦悶無法排解。好在,她自幼喜歡讀書寫字,平時刺刺繡或教導宮女認字,四位太妃和宮中仆役都對文繡的娴靜有禮贊譽有加,但這也未能改善溥儀對她的冷落。
相反的,不論是在紫禁城、還是随溥儀岀宮之後,她和溥儀九年的婚姻,可以說是一段灰慘黯淡的歲月。
1924年,馮玉祥在北京發動政變,逼迫内閣修改了《清室優待條件》,廢除帝号,将溥儀等滿清遺衆趕出了紫禁城。
在遣散了多餘的下人後,溥儀的“小朝廷”被幽禁在其生父醇親王府内,從“大清國皇帝”一夜之間變成了“庶民”,溥儀倍感失落。
雖然馮玉祥同意溥儀帶走了紫禁城中的大量金銀珠寶,一衆人的生活水準并未下降,但溥儀對于“平民”的身份始終耿耿于懷。
作為曾經“高高在上”的皇帝,現在變成平民,薄儀的不甘之心可想而知,随之他的“複辟”之心也始終不死。
雖然溥儀唾棄的“平民”的身份,但文繡卻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平民”意味着不再有皇帝、皇後、皇妃的等級身份,現在他們是平等的。
正當文繡準備為丈夫規劃未來的生活時,張作霖回京趕走了馮玉祥,在被幽禁了20天後,溥儀又恢複了自由。
雖然溥儀仍不能回到紫禁城中,但少了這個将自己視為眼中釘的人,他的“複辟陰謀”又燃起了希望。
在滿清遺老鄭孝胥的蠱惑下,溥儀找到了可以幫助他複辟帝業的“靠山”,那就是日本人。
其實,溥儀對日本人并沒有多少好感,但此時願意“幫助”他的,隻有日本人這一股勢力,溥儀更是将其看做救命稻草一般。
文繡聽聞後,堅決地勸阻溥儀接觸日本人,在文繡看來,溥儀的做法無疑是引狼入室,此後必将成為日本的傀儡。薄儀卻認為這是文繡的婦人之見,對她的說辭嗤之以鼻。
而且當時溥儀“複辟”的欲望如走火入魔般強烈,在文繡多次勸谏沒有結果後,惱羞成怒的溥儀竟将文繡狠狠地打了一頓,從此将她打入了“冷宮”。
1925年,溥儀與日本人達成協定,全家老小悄悄離開北京,遷居到天津的日本租界内,籌謀複辟的良機。
來到天津後,文繡與溥儀因為是否投靠日本人的問題沖突越來越大,後來溥儀幹脆不再搭理文繡。她整日看着溥儀對婉容寵愛有加,為她舉辦生日宴席,婉容想要的,溥儀都會允許。他們去逛街、兜風、跳舞,統統沒有文繡的份。
他跟婉蓉住在二樓,文繡住在樓下,雖然還是住在一起,卻形同陌路,也沒人記得文繡的生日。
滿清的遺老遺少最擅長的就是見風使舵,家中的“宮女太監”見到“淑妃”這般受人冷落,對她的态度也越來越差,文繡也越發覺得凄涼。
在一個農曆除夕的晚上,溥儀與婉容在寝宮嬉戲,這時,有宦官奏報淑妃用剪刀捅自己的小腹,溥儀生氣地說:“她慣用這伎倆吓唬人。誰也不要理她!”而這件事也造成日後“刀妃革命”的導火線。
1931年8月25日,文繡的妹妹文珊來找她,文珊對溥儀說姐姐生活得太郁悶了,想帶她出去散心,溥儀同意了,并派了太監趙長慶随身伺候她們倆。誰知,姐妹倆一走,就再也沒有回來。
而兩姐妹離開後直接到國民飯店,然後文繡将兩個信封交給随行的太監,并對他說:“回去告訴你的皇上,我不會再回去了,我要和他離婚。”
當随行太監将事情的經過講給溥儀時,溥儀氣得臉色發青,撕開兩個信封,是一封律師函,和一封文繡的親筆信。
文繡的舉動不僅讓溥儀大為震驚,就連滿清遺老們也覺得大逆不道,簡直是丢清王朝的臉。一些報紙也紛紛刊登了文繡要離婚的新聞。這樣一來,文繡和溥儀離婚的事,鬧得天下皆知,讓溥儀臉上很不好看。
一時,滿清遺老們對文繡口誅筆伐,大肆攻擊。文繡心理負擔極重,後來文繡聘請了三位律師替她向天津地方法院申請與溥儀離婚,溥儀當然不肯同意,他也聘請了兩位律師應訴。
文繡為了能博得主審法官同情,爆料出了溥儀生理有問題:“侍帝九年,未蒙一幸”,這意思就是說她和溥儀結婚九年,溥儀生理有問題,兩人就沒有過夫妻生活,她到現在還是處女。
此話一出,又是一片嘩然。讓溥儀顔面掃地,也被當時的各大媒體争相報道,一時之間末代皇妃文繡要與末代皇帝溥儀離婚的原因居然是溥儀不能行男人之事,這成了當時全國爆炸性新聞,也成了老百姓茶餘飯後的談資。
溥儀為了顧及顔面,隻得同意了與文繡離婚,并與文繡簽訂了三條離婚協定:一,離婚後溥儀一次性給予文繡贍養費5.5萬元;二,文繡隻能從溥儀那帶走屬于她個人的衣物和日用品;三,文繡離婚後回娘家,不得再嫁他人,并且不得再做出有損溥儀聲譽的事情。
文繡與溥儀離婚,可算是“捅破了天”的奇事,愛新覺羅家族統治中國300多年來,從未有過皇後或皇妃敢于提出離婚的挑戰,文繡是第一個,也是惟一取得成功的人。溥儀為了維護“臉面”,竟在同文繡簽訂離婚協定的第二天,下了一道“谕旨”:“廢淑妃文繡為庶人。
離婚後,文繡回到北平。雖然已經開始過平民的生活,但宮中的一些習慣還是保留着。請了四個傭人,打理家務。她每天換衣,洗手必要洗三道,一次的水要比一次熱,最後一盆水還不能燙手。如果不合适,是要被她罵的。在清貧中,還是有點小小的奢華,很快她的那筆生活費也所剩無幾。
随後文繡改回傅玉芳的名字,去北平市私立四存中國小做了國文與圖畫課的老師。這似乎是新生活的開始。
文繡臉上漸漸有了笑容,她喜歡和孩子們在一起。而學生也很喜歡她。她學識淵博,年輕,嗓音清亮,圖畫得那麼好。文繡真的覺得快樂。這是屬于一個平民百姓的快樂,是擁有自由的快樂。
然而這樣的好日子還沒過多久,就有人發現傅玉芳原來就是末代皇妃文繡。這下熱鬧可來了,除了本校的,外面人也每天堵在門口,好奇地想看看這個淪落了的皇妃。
文繡本想應付過去,但後來連記者也都來了,這讓文繡每天過得非常狼狽,不得已離開了學校。
從學校出來後,文繡再次失業。以前的家也不能住了,搬到劉海胡同的四合院隐居起來。雖是隐居,也不得安甯,來求婚的、騷擾的人很多,文繡那年才24歲,卻遵守離婚時永不再嫁的約定,把所有人都回絕了。
這樣的日子又捱了四年,帶在身邊的珠寶首飾也賣得差不多,文繡辭退傭人,賣了房産,僅留一間住着。經濟上已現危機,她隻好重操挑花舊業。這還是她在年少,幫母親養家時所學的手藝。沒想到時光流轉,做過了皇妃,還會重操這項手藝。挑花賺不了多少錢,文繡隻得投靠娘家的表哥。
在親戚家,文繡糊過紙盒,還去做過挑灰遞磚泥瓦工的粗活,甚至被迫去街上叫賣香煙。在街上叫賣香煙時,又受到記者圍堵,她驚慌地逃回家裡。好在經人介紹,文繡很快找到一校對的工作,她的第二段婚姻,也是由此開始。
抗戰己勝利,文繡不再履行不再嫁的約定,她要為自己餘日着想。國軍軍官劉振東這時闖入她的生活。劉振東四十多歲,還沒結婚,與文繡開始相處時,文繡是有猶豫的。
畢竟溥儀給她心靈上留有陰影,她不能确定再婚是否是明智的選擇。相處了5個月,她被劉振東的細心體貼以及感情上的專一打動,兩個人在北平結婚。
婚禮在當時有名的“東興樓”舉行。魚翅席就擺了十桌,非常隆重。而劉振東也把二十多年積累的官俸,拿出來給文繡用。婚後,劉振東開了個小平闆車行,靠租平闆車為生。日子也過得很是甜蜜。
但這樣的和睦,維持了兩年。時局動蕩,劉振東車行破産,他們苦心經營的白米斜街的新家失去了。8輛闆車換得一張船票。還沒來得及南逃,北平城就被圍困起來。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中國共産黨上司下的人民政府接管了北平市。出于革命的需要,時過不久即釋出通令原國民黨遺留下來的軍警憲特人員,都要進行登記。
劉振東在文繡的勸導下,如實地登記并坦白交代了曆史問題,人民政府決定不對劉振東追究刑事責任,不逮捕、不關押,隻戴上曆史反革命的帽子,交給群衆監督管制。
劉振東因表現好,在東北西城區的保潔隊找到工作,雖然收入少,卻能維持生活。文繡和劉振東的日子過得清貧,住在10平米的小屋裡。
文繡自己打理家務,買菜燒飯,他們一直沒有孩子。兩個人的感情雖然沒有發生什麼問題,但文繡的身體卻日漸不好,1953年9月18日,文繡在家裡做事,忽然的,她就倒了下去。
文繡心肌梗塞去世,死時44歲。安葬很簡單,四塊木闆打成的一口棺材,連墓碑也沒立,曾經的末代皇妃就這樣被掩埋在北京安定門外的土城義地裡。
一捧黃土掩去了文繡的棺木,也掩去了文繡由落魄貴族女到末代皇妃、再到平民百姓的悲涼一生。
文繡的一生,幸福的日子有限得可數。這個落魄的貴族女,這個遭冷落的末代皇妃,就是做一個平民也如此不易。
她雖然沒有美麗的外貌,但卻有一顆敢于反抗的心,她敢為了勸阻溥儀與日本人合作和為了自己想要的自由而鬧至離婚,中國曆史上從沒有哪位妃子敢和皇帝離婚,文繡是中國曆史上的末代皇妃,也是唯一敢抛棄皇帝的妃子,而溥儀也是中曆史上唯一被妃子抛棄的皇帝。
她這一生大節無虧。在最後她也終于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幸福,更迎來了新中國的關愛,隻可惜紅顔薄命,正當她應該享受人生幸福的時候,她的生命卻在44歲戛然而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