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至20日,《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UNCCD COP15)在西部非洲國家科特迪瓦經濟首都阿比讓召開。本次大會主題為:“土地、生活和遺産:從稀缺到繁榮”,大會聚焦為土地恢複和抗旱恢複提供可持續的解決方案,重點關注未來的土地利用。中國自簽署《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以來,一直積極推動公約的履約工作,同時大力與非洲國家共同推動綠色非洲建設,助力“非洲綠色長城”計劃。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LOGO
非洲深受荒漠化與土地退化影響
荒漠化是指氣候異常和人類活動等因素造成的幹旱、半幹旱和亞濕潤幹旱地區的土地退化。幹旱可以觸發荒漠化,但是諸如過度耕種、過度放牧、毀林、灌溉不力等等人類自身的活動通常是主要誘因。目前,世界上約40%的陸地和32億人口直接或間接受到荒漠化與土地退化的影響,非洲尤其嚴重。
由于日益嚴重的全球荒漠化問題不斷威脅着人類的生存,聯合國大會于1994年宣布6月17日為防治荒漠化和幹旱世界日,當年這一天還通過了《聯合國關于在發生嚴重幹旱和/或荒漠化的國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約》,簡稱《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聯合國大會籲請各會員國利用防治荒漠化和幹旱世界日,推動公衆了解為防治荒漠化及幹旱影響而開展國際合作及執行防治荒漠化公約的必要性。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原定于2021年年底召開,因新冠疫情推遲至今年5月9日至20日在科特迪瓦最大城市、經濟首都阿比讓舉行。此次締約方大會是在防治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幹旱的關鍵時刻召開的,在聯合國生态系統恢複十年項目實施之際,為土地退化、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等互相關聯的挑戰提供具體的應對措施。大會通過上司人峰會、圓桌會議和部長及其他進階官員之間的互動對話會議形式,具體探讨土地與其他關鍵可持續性問題之間的聯系,如土地與氣候、土地與生物多樣性、土地與綠色就業以及性别平等,等等。
△“非洲綠色長城”示意圖(圖檔來源:“非洲綠色長城”倡議)
為應對非洲嚴峻的荒漠化與土地退化形勢,受中國的“三北”防護林等大型綠色工程計劃啟發,非洲聯盟主導推出了“非洲綠色長城”計劃,旨在積極應對薩赫勒地區和撒哈拉地區氣候變化導緻土地退化和荒漠化後對當地社會、經濟、環境的不利影響,進而使幹旱地區的林地、牧地及其他自然資源得到可持續管理或使用,應對當地貧困和食品安全等問題。建設目标是沿撒哈拉沙漠南緣建成長約8000公裡的生态防護林帶,治理1億公頃荒漠化土地。該計劃不隻是生态工程,還事關糧食安全和區域穩定,是非洲建構人與自然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内容。
中非共同推動綠色非洲建設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防治荒漠化工作,一直積極推動《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的履約工作,認真履行締約國義務。中方在《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上指出,全球可持續發展版圖不能少了非洲一大片,中國緻力于共建綠色“一帶一路”,通過“中非合作論壇”、南南合作等機制,與非洲國家共同推動綠色非洲建設。中國将繼續大力推進包括綠色發展工程在内的中非合作“九項工程”和《中非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宣言》落實,幫助非洲提高環境治理能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多年來,中國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聯合國共建了“防治荒漠化國際教育訓練中心”“國際荒漠化防治知識管理中心”,毫無保留地與國際社會分享經驗。早在2017年9月,專門從事幹旱區生态、環境與資源研究的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态與地理研究所,就與“非洲綠色長城”組織簽訂協定,雙方計劃為泛非綠色長城組織成員國實施“非洲綠色長城”工程提供科技支撐;為地區農林牧生态系統監測、評估以及可持續管理等方面開展教育訓練、研究和科學技術成果轉移轉化;加強人員互訪和交流;加強地理資訊系統及遙感技術在荒漠化防治方面的應用,進而提升非洲國家荒漠化防治能力。
△荒漠化正威脅着非洲國家查德的一個村莊。在過去的50年多裡,查德湖流域面積從25000平方公裡縮小到2000平方公裡。(圖檔來源:聯合國開發署查德辦事處)
今年4月13日,中國支援“非洲綠色長城”建設研修班在北京開班。來自布基納法索、查德、馬裡、尼日爾、茅利塔尼亞、塞内加爾6個非洲國家的20多名官員線上參加研修。中國科學院、中國林科院、《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等機構有關專家就荒漠化防治最新科研成就與成果轉換等内容授課,學員就各國在荒漠化防治中取得的經驗和遇到的難點問題互動交流。“非洲綠色長城”組織執行秘書長布拉欣賽德在緻辭中高度贊揚中國荒漠化防治成就以及支援“非洲綠色長城”建設的誠意,表達了與中國深入交流、共謀發展、共抗沙患的意願。布基納法索駐華大使阿達馬·孔波雷、《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全球機制執行主任露易絲·貝克分别從保障全球穩定、維護生态安全等角度闡述了中非荒漠化防治合作的重要意義。
在科特迪瓦《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上,中國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切實加強國際合作。開發中國家,尤其是非洲國家面臨的幹旱和荒漠化形勢更為嚴峻,國際社會理應伸出援手。二是堅定推進綠色發展。糧食安全、氣候治理和綠色發展是習近平主席全球發展倡議的重點合作領域,緩解幹旱、實作土地可持續治理是其應有之義。中方歡迎各方積極參與。三是有效完善國際規則。應積極回應非洲國家關注的幹旱問題,不斷發展完善幹旱治理規則,建構公平合理的荒漠化治理體系。
應該說,中方提出的三點建議,為共促全球荒漠化治理貢獻了中國方案,也為中非共同攜手推動綠色非洲建設、實施“非洲綠色長城”計劃增添了動力。(總台記者 王新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