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朝防線僅剩352裡,李沁一招反轉圍攻吐蕃,做法今日也能借鑒

作者:阿鬥不傻

大唐盛世,讓人心心念!

想當年貞觀之治何其威武,開元盛世何其榮耀,最後卻在安史之亂後漸入頹勢。

從巨唐、盛唐進入了持續百餘年的衰世。

頂峰跌落的苦楚背後,是一場大動亂之後的人口虛耗,還有版圖内的藩鎮割據。

這時局,讓大唐在後續遭遇不少不堪,進而陷入了一次次治而後亂,又治理又亂的循環之中。

曾經的頑疾,河北藩鎮叛軍雖然選擇了臣服,但兵力依舊,如果不是大唐中央一直擁有一支穩定國家的神策軍,大唐估計亡得更快。

唐朝防線僅剩352裡,李沁一招反轉圍攻吐蕃,做法今日也能借鑒

(安史之亂)

這現狀讓窺伺大唐的強鄰吐蕃欣喜若狂。

這個崛起在千裡高原的強悍民族,正處于最鼎盛時期。

原因無他,青藏高原氣候好啊!

那個時候的青藏高原沒有今日的幹燥和寒冷,反而是水草豐美之所在,這就讓吐蕃有了強大崛起的資本。

人口多了,軍隊就多,兵多了,就窺伺地盤,地盤大了,不就強大了?

在大唐衰弱後,吐蕃不斷進攻唐朝。

一輪輪進攻之後,曾經的巨唐失去了隴右和河西走廊。

這曾經漢武揮鞭的所在,對中原王朝至關重要。是中原王朝連接配接西域的走廊,也是遏控草原的戰略要地,守護中原的戰略緩沖,更是絲綢之路商道。

隴右跟河西的丢失,讓唐朝失去了跟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成了飛地)的聯系,失去了控制草原的可能,也讓大唐整個瘦了一大圈。

唐朝防線僅剩352裡,李沁一招反轉圍攻吐蕃,做法今日也能借鑒

(大概就是這樣的版圖)

中原關中地區開始直面外敵威脅,賺錢無數的絲綢之路也在被掐斷之後,讓大唐損失了外貿管道。

一切的一切都告訴我們,失去了河西走廊的大唐,境況有多危險!

而促成這一切的吐蕃,則有了更進一步的可能,因為唐朝對敵的前線更近了。

戰略縱深從萬裡遙變成了177公裡。

這就是白居易詩詞《西涼伎-刺封疆之臣也》中“今日邊防在鳳翔”的由來!

涼州陷來四十年,河隴侵将七千裡。

平時安西萬裡疆,今日邊防在鳳翔。

鳳翔在哪?答案今陝西寶雞市鳳翔區,離西安(長安)176公裡,也就是352裡路。

這就讓吐蕃升騰起了滅唐的心思,繼而在後續發動了無數次進攻。

唐朝防線僅剩352裡,李沁一招反轉圍攻吐蕃,做法今日也能借鑒

(從鳳翔到西安距離)

公元763年,吐蕃集結數十萬大軍脅迫黨項、吐谷渾、奴剌等族一起殺奔長安!

這龐大軍隊讓主政的唐代宗心憂無比,居然不顧百姓安危,一溜煙地逃出長安,就這麼放棄了首都!

吐蕃兵不血刃,就占據了富庶的長安城,在那裡大肆搜刮打劫,待了十多天,才攜帶無數珍寶和女子,撤回國内。

這無疑是奇恥大辱啊!

唐代宗的不戰而逃,讓唐朝民心盡失!

那麼為什麼吐蕃會在占據了長安之後,就匆匆撤退咧?

答案是,大唐軍隊還在,這軍隊就是唐朝朔方軍,他們一直在觀察吐蕃軍行動,正面打野戰或許打不赢,而且打輸了真就萬劫不複,但弄弄斷後突襲,讓吐蕃軍有來無回還是有可能的!

除了這朔方軍外,發起勤王的唐朝也有援軍不斷準備彙聚長安,這要是跟朔方軍彙合進攻,就有關門打狗的可能啊?

這也是聽聞唐軍準備反擊後,吐蕃軍從長安主動撤退的根源。

他們也有點擔心!

唐朝防線僅剩352裡,李沁一招反轉圍攻吐蕃,做法今日也能借鑒

(還是有兵的)

吐蕃撤了,渡過危局的唐代宗重回長安。

為了穩固民心,他頒布了“不割土、不棄民、不輸帛”的政治原則,時刻督促自己,絕對不能再讓長安淪陷,轉而硬氣了起來!

随後,全力備戰的唐朝,在跟吐蕃交戰的前線,接連設定了鳳翔、泾原等軍鎮,安置重兵護佑長安安全,還在後續财政狀況恢複後,重建中央神策軍和邊軍,建立起了長安防禦體系。

防禦體系建立了起來。

但吐蕃随時可以進攻唐朝,唐朝卻反擊無力,内亂依舊,還是讓唐朝吃虧了!

唐朝防線僅剩352裡,李沁一招反轉圍攻吐蕃,做法今日也能借鑒

(唐玄宗的鍋沒了)

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宗寶應二年,安史之亂全部平息。

李唐朝廷如釋重負,百姓紛紛期盼大唐盛世出現!

但就在這個關鍵節骨眼上。

經曆安史之亂後,不再信任武将的大唐皇帝唐代宗卻幹了件糊塗事情。

他接連将郭子儀、李光弼等大唐名将明升暗降剝奪兵權,還逼死了猛将來瑱。

這做派,讓窮途末路的史朝義看到了機會,并對回纥登裡可汗說,唐朝内部問題多多,可以占便宜!

登裡可汗雖跟大唐關系不錯,但還是起了打秋風的心思。親率十萬勁騎進逼關中。

關鍵時刻唐代宗派人說和,一看大唐使者,登裡可汗提出說,自己想見見自己的老丈人仆固懷恩。

這要求讓仆固懷恩有點郁悶。

因為勾連外敵,是領兵大将非常忌諱的事情,愣是不願前往。

可唐代宗沒辦法啊。

要退軍隻能求仆固懷恩,于是又是送免死鐵券,又是下手诏促行。

終于說動仆固懷恩親赴虎穴,遊說可汗。

史載“可汗大悅,遂請和,助讨朝義”這仆固懷恩可謂用一己之力,挽救了大唐!

但這又如何?

随後的歲月,仆固懷恩也是以飽受非議和诋毀,無數人都在找他的錯誤,也讓仆固懷恩委屈萬分,最後奮起反擊。

唐朝防線僅剩352裡,李沁一招反轉圍攻吐蕃,做法今日也能借鑒

(仆固懷恩)

公元765年9月,仆固懷恩反叛之後,聯絡吐蕃又一次進犯長安。

一場信任危機引發的慘案發生。

全家46口殉國為大唐的猛将仆固懷恩反了,誰去平定這禍事?

答案是被打壓和排斥的神将郭子儀。

須發皆白的郭子儀,憑借自己的巨大威望,用言語就策反了吐蕃盟友回纥,這才勉強解除唐朝危險,讓吐蕃退兵。

但吐蕃雖然退兵了,可唐朝的安全局勢依舊不好啊!

因為吐蕃要進攻唐朝不止一個方向,而大唐帝王對于武将的戒備,也讓武将心有戚戚難以發揮。

眼見如此,就需要分析時局之後,找尋可能的破解之道。

而且這方法最好還是借力國際博弈,而不是戰争。

唐朝防線僅剩352裡,李沁一招反轉圍攻吐蕃,做法今日也能借鑒

(郭子儀)

那麼當時大唐時局如何?答案是差錢且四面受敵!

錢是一個國家強大的關鍵!

曾經富庶的關東黃河地區,成了藩鎮割據的地盤,那裡的錢糧和财帛難以征收擷取,江南地區情況還好,經濟也不錯,但運輸上的損耗,讓江南賦稅雖多,卻依舊緩解不了唐朝中央時局。

哪裡才是唐朝财稅重地?答案是:巴蜀。

首先,巴蜀富裕啊,天府之國天下糧倉。

其次:巴蜀交通便利啊,從漢中進關中,除了水路還有陸路,走哪都快。

最後:巴蜀穩啊,安史之亂沒有波及,反而是大唐王室選擇的大後方和根據地。

這三重因果,讓巴蜀對于大唐分外重要,俨然是命脈。

可巴蜀依舊不安全,這不安全就跟周邊的國際局勢有關。

西邊,有一個強大的吐蕃,随時可以居高臨下窺伺巴蜀,雖然巴蜀易守難攻,但保不齊一個突突就進來了啊?

南邊,也有一個不安分的國度南诏。

這南诏曾經也是大唐附屬國,是唐朝扶持起來牽制吐蕃的國家,誰曾想在大唐天寶年間,南诏卻跟唐朝決裂,投入吐蕃懷抱,被吐蕃冊封為日東王。這兩方結成了盟友都窺伺巴蜀,就讓大唐不安了!

吐蕃尋思,擴大地盤,讓巴蜀成為自己的“東府”南诏尋思跟随大哥打秋風,吞并了巴蜀,自己也能擴大地盤。

這兩撥人都不懷好意,就讓他們開始了聯袂出征,不斷侵襲巴蜀地區。

在吐蕃和南诏聯合侵襲下,唐朝丢了不少地盤和人口,巴蜀也越發的不安安!

唐朝防線僅剩352裡,李沁一招反轉圍攻吐蕃,做法今日也能借鑒

(都不是省油的燈)

更讓大唐難堪的是,吐蕃在日漸強大之後,成了亞歐大陸強國,四處争霸,取代了唐朝的位置,成了最活躍的勢力。

東邊,它跟大唐不對付,時刻窺伺關中。

南方,它跟天竺開戰侵襲印度河。

西邊,它跟阿拉伯帝國争霸。

北方,它跟回纥幹架。

東南西北四面開花,打下了偌大的地盤!

按照史料記載,吐蕃最鼎盛時期占據了今青海、西藏、尼泊爾、甘肅、還有部分陝西和新疆,面積高達400多萬平方公裡,比唐朝都小不了多少。

這狀況,讓唐朝人惶恐了,一個高原政權恐怖如斯,俨然巨無霸,如何對付!

唐朝防線僅剩352裡,李沁一招反轉圍攻吐蕃,做法今日也能借鑒

(龐大的吐蕃)

這狀況,在唐德宗時越演越烈。

唐德宗是啥樣的人?

答案是一個看似強悍,卻腦袋空空的人!

按理說,為了緩和外交局勢,拉攏盟友是必須的,可這唐德宗卻因為一己之私,不願跟受到吐蕃侵襲的回纥同盟。

原因僅僅是他當太子的時候,遭遇了回纥可汗羞辱,因公廢私的他,不僅不同盟回纥反而為了報複羞辱回纥。

羞辱了回纥之後,唐德宗又做了一件傻事,那就是以承認吐蕃對河西、隴右的合法占領為代價,跟吐蕃在公元783年弄了次“清水會盟”,指望能緩和兩國關系。

唐朝防線僅剩352裡,李沁一招反轉圍攻吐蕃,做法今日也能借鑒

(請水會盟)

今日我們都知道,和平隻在刀鋒之上!

沒有實力支援的協定就是一張廢紙。

果不其然,會盟之後僅僅3年,吐蕃就撕了廢紙,他們借唐德宗受困于泾原之變的機會,悍然進攻大唐,公然索要安西、北庭兩大都護府的地盤,并且直言說:隻要你答應了,我們就幫你平叛。

這,這,這,胃口太大了。

大得讓人受不了啊!

安西、北庭雖然是飛地,但白發孤軍依舊在,他們依舊舉着大唐旗幟,心中有複興的信念。

讓他們放下武器?

可能嗎?

唐朝防線僅剩352裡,李沁一招反轉圍攻吐蕃,做法今日也能借鑒

(邊城孤軍)

吐蕃人做派,惹怒了大唐智者李泌。

李泌其人,看過長安十二時辰的或許有印象,對就是那個千玺小孩演繹的小年輕。

唐朝防線僅剩352裡,李沁一招反轉圍攻吐蕃,做法今日也能借鑒

(千禧)

李泌字長源,祖籍遼東郡襄平縣的他,生于京兆府。(今陝西西安)自小就是聰明的别人家孩子,号稱神童。

年幼時就被唐玄宗賞識成了待诏翰林。并跟随太子李亨身邊成了屬官。

後來,因遭遇宰相楊國忠忌恨歸隐名山。

安史之亂後,李泌跟随唐肅宗身邊出謀劃策成了貼心人,後續雖因為李輔國誣陷隐居衡嶽,但人才在哪都能發光!

唐代宗和唐德宗時期,他仕途所有波折,依舊青雲直上,成了四朝元老當朝首輔。

這樣的人看見吐蕃建議,當然要氣啊!

這是把人當傻子吧?之前弄“清水會盟”我都不願意,還吃了一次虧,現在又來?

随後,他勸說唐德宗說:吐蕃陷河西隔絕西域,但安西、北庭二鎮苦戰支撐,一旦被朝廷所丢棄,不僅會軍心動搖 ,如果為敵所用則後患無窮。

說完這話之後,他用嚴肅的眼神看着這不省心的帝王!

這眼神讓唐德宗不寒而栗選擇聽從,并用每年贈送萬匹彩帛方式,指望緩和關系!

唐朝防線僅剩352裡,李沁一招反轉圍攻吐蕃,做法今日也能借鑒

(李沁)

一看唐德宗不答應,吐蕃大喜,這是找到了開戰的機會啊!

随後他們發起進攻,又一次兵臨大唐。

貞元三年(787)八月戊申,吐蕃再次大舉入寇。

吐蕃帥羌、渾之衆寇隴州,連營數十裡,京城震恐。

在戰場上,唐軍奮力挫敗了吐蕃對長安的企圖。但卻不能阻止吐蕃在長安周邊燒殺搶掠。

寫到這裡,我心緒難甯,大唐憋屈啊!

這一切,都告訴唐朝人,吐蕃的威脅,隻會越演越烈,這個時候在不想個萬全之策,國将不國,文明也會收到威脅!

這時候又是李泌挺身而出,用睿智的大腦還有高遠的見識,勾勒了一個宏大計劃。

這計劃就是:北和回纥,南通雲南,西結大食,天竺。

這就是後世知名的“貞元之盟”,一場玩轉整個大陸格局的偉大謀略。

一聽李泌如此宏大的計劃,唐德宗興奮不已,忙問如何踐行。

早有腹稿的李泌和盤托出自己的計劃!

這計劃說起來其實并不複雜,用我們毛爺爺的話說就是:将敵人弄的少少的,将朋友弄的多多的!

唐朝防線僅剩352裡,李沁一招反轉圍攻吐蕃,做法今日也能借鑒

(四面出擊)

我們東西南順着看啊!

首先,東邊是死敵吐蕃,這是斷無和解可能的對象,這個敵人盯住了,一切圍繞它來布置。

其次,看西邊。

西邊有回纥還有更遠的大食(阿拉伯帝國),這兩個國家,都跟吐蕃有仇啊,回纥跟吐蕃為了争奪北庭、安西交戰多次,沖突很深,而且這回纥曾經是大唐的盟友,要緩和關系可能性很高。

更遠的大食(阿拉伯帝國)雖然在唐玄宗時代跟唐朝幹過架,但那是老黃曆了,這帝國實力強大,緻力于中亞擴張,跟吐蕃也有沖突,有沖突不就是機會嗎,緩和下,交好下,盟友下,不就成了嗎,西邊也好安排。

最後:看南邊。

這南邊主要有兩個主要勢力,一個是南诏,一個是天竺。

這兩個國家,南诏是吐蕃盟友,每次都當拉拉隊仆從軍,但是占的便宜并不多,反而損失不少,這成本效益不高的買賣,南诏估計也尋思劃不來,利益足夠,可以拉攏,至于天竺,這國家戰鬥力雖然不咋地,但也是國家啊,跟吐蕃仇深似海,拉攏一下肯定能成盟友。

唐朝防線僅剩352裡,李沁一招反轉圍攻吐蕃,做法今日也能借鑒

(格局)

這一輪看過去,貌似都有可能結盟啊!

唐德宗興奮的說,就這麼幹!

李泌也開始發揮自己的外交天才。

他先讓唐朝跟回纥重新和親,并嫁過去了一個真公主,終于讓回纥成了大唐盟友。

随後大唐又派遣使者出使天竺和大食,經過長途跋涉之後,在利益交換和道理說透後,也順利的達成了同盟協定。

最後,面對最難搞定的南诏,李泌在劍南節度使韋臯配合下,也順利通過離間計,讓南诏成功和唐朝達成了同盟關系。

自此,一個龐大的包圍網在李泌一手謀劃下成型了!

唐朝防線僅剩352裡,李沁一招反轉圍攻吐蕃,做法今日也能借鑒

(天才兄)

窮兵黩武的吐蕃面對這包圍網,如何做的?

答案是以力破局。

他們不弄外交斡旋,反而四面出擊,四面開戰,初開始也占據了一些優勢。

到這優勢多了,狂妄了之後就出了問題。

這問題跟大唐快速擴張後問題一樣,那就是領土大了,控制力下降,不得不搞地方分權。

這一分權,就給吐蕃埋下了隐憂。

吐蕃也在逞兇作惡之後,遭遇了報應,有了地方割據的苗頭。

無力維持強勢進攻态勢,唐朝和吐蕃的戰場局勢開始逆轉。

随後,經過數十年外交和戰争兩手進攻,吐蕃終于先行一步出現了問題。

這問題就是大規模内亂。

唐朝防線僅剩352裡,李沁一招反轉圍攻吐蕃,做法今日也能借鑒

(高原政權的消亡)

公元842年,吐蕃贊普普朗達瑪被刺殺,吐蕃也在普朗達瑪死後進入衰退和分裂時代。

一切都是命啊。

大唐因為割據而衰弱,但大唐體量大,穩定性高,吐蕃終究還是差了點。

内亂後的吐蕃讓大唐看到機會,不斷收複失地,步步恢複領土!

丢失的巴蜀區域回來了,丢失的河西和隴右也回來了,張議潮在沙洲的起義,還有歸義軍的出現也讓河西十一州重回版圖。

吐蕃也在這輪番割肉後,頹勢不斷。

終于在公元869年一場手工匠人韋·闊竭勒登上司的起義之後,土崩瓦解,裂開成了四塊。

随後千年歲月,青藏高原氣候漸漸發生變化,再也沒了産生強大統一國家的可能。

中國的西北方威脅,煙消雲散了!

這就是大唐的故事,這就是李泌的故事,這就是國際眼界的因果,也是曾經的亞歐戰争。

好的外交家,先看透因果,後找尋對策。

他們能讓國家,在力有不逮的時候,依舊擁有縱橫捭阖的能力。

這能力就是外交力量的運用。

我一直認為,國家的實力是由三重力量組成。

硬實力,軍事,經濟,生産力。

軟實力,文化,制度,影響力。

外交力,就是僅次于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國家實力變量,不可忽視!

古今觀之: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慎重……

唐朝防線僅剩352裡,李沁一招反轉圍攻吐蕃,做法今日也能借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