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争,是一個離我們很近,又離我們很遠的詞,近是因為近代規模最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便發生在我們當時支離破碎的國土上,遠是因為我們國家現在國富民強不可能再被侵略。随着一個個英雄的謝幕,我們迎來了嶄新的生活,不用擔心溫飽與安全,其實如果将戰争的殘酷與血腥抛開,第二次世界大戰便是世界發展的轉折點。如果将近代的世界比做一場舞台劇的話,我們可以發現其中有身為主演的各個國家或是戰鬥中的英雄,有着身為配角的受到影響較小或是參與感薄弱的國家,有着已經消散但依舊停留心間難以忘懷的英雄們,還有着壓抑的開篇和歡欣的落幕,但是在這之中總有一些事情,名不見經傳但卻對整體局勢有着深刻的影響。諾門坎戰役便是這樣一件事情,甚至使得日軍徹底喪膽,再也不敢招惹蘇聯,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喜歡曆史的朋友可以點選頭像進入,右上方加個關注,友善日後閱讀精選好文。點贊和關注就是我們更新的最大動力,謝謝大家。
諾門坎事件:徹底吓破日軍的膽,從此再也不敢招惹蘇聯
諾門坎戰役
諾門坎戰役又被稱為“哈勒欣河事件”,是由當時的日本帝國發動的武裝挑釁事件,諾門坎距離大陸海拉爾僅有兩百多公裡,這裡便是現在大陸内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的西南部地區。但是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我們耳熟能詳的戰争區域僅有歐洲戰場、太平洋戰争、北非戰場以及東方戰場,這片區域好像沒有多麼重要,就像電影裡的配角一般,存在但沒有很大的作用和意義,但是這裡恰恰相反,日本侵華部隊在這裡與蘇聯軍隊發起的戰争,看似名不見經傳但卻對整個二戰的局勢都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在諾門坎戰役中蘇聯與外蒙古組建了聯盟軍,共計投入了坦克近五百輛、裝甲汽車近四百輛、火炮和迫擊炮五百多門以及飛機五百餘架,直接參與戰鬥的士兵約五萬七千人,而與之作戰的是日本派出的駐紮在大陸東北地區的關東軍,關東軍在這場戰役中出動了火炮五百多門、坦克近兩百輛、飛機三百多架以及參戰士兵七萬五千人,甚至在這場戰役即将到達尾聲時出動了特殊作戰部隊。

通過雙方出動的兵力可以看出日本關東軍是占據很大優勢的,但是這場戰役的結局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日本關東軍在蘇聯的鋼鐵洪流踐踏下,屍橫遍野,潰不成軍。甚至根據資料顯示,日軍在諾門坎慘敗直到簽訂《蘇日停戰條約》時,死傷士兵與被俘虜士兵總和達到了六萬一千多人,已經超過了總兵力的百分之八十。那麼這場戰役究竟是怎樣發展的?這樣重大的傷亡對于日本的計劃又産生了什麼巨大的影響?這便要先講一下這場戰争的起因了。
日俄戰争
其實早在諾門坎戰役之前,日俄便經常發生沖突。在1904-1905年,日本帝國和俄羅斯帝國便因為北韓半島和中國東北地區的歸屬而進行了戰争,當時的日本施行“大陸政策”,随着國内軍國主義的崛起,其對外侵略和擴張的野心與日俱增,而俄羅斯帝國早在15世紀以來便一直對外擴張,領土也随之急劇增加,成為了一個橫跨兩洲的殖民大帝國。那麼夾在兩國之間的國家的領土便同時成為了日俄的目标。
盡管當時的日本在已經經過多年發展的俄羅斯眼中構不成什麼威脅,但是俄羅斯對外擴張的腳步使得其他列強開始警惕,于是西方國家便企圖通過扶持日本來抗衡并暫緩俄羅斯擴張的腳步。于是英國與美國便對日本進行了大量的經濟援助,借此增快日本軍隊擴充的速度,随後在日本統治集團認為已經準備妥當,且俄國準備不足的時候,不宣而戰掀起了這場日俄之間的戰争。
但是當時的俄羅斯帝國早已是一個空有其表的“紙老虎”,根本不是在英美大力扶持下發展的日本關東軍的對手,這場日俄戰争最終以日本的大獲全勝結束,戰後不僅中國東北地區被日本占領,俄國還被迫将庫頁島的南部割讓給了日本。
經過之前的日俄戰争,日本對俄國這個龐然大物僅存的擔心也不複存在,甚至有些小觑,甚至在蘇聯成立後,日本仍舊在對這個全新的政權一無所知的情況下保持輕視。因為在日俄戰争之後日軍還在1904年的黃海海戰中将俄羅斯的海軍打得全軍覆沒,因為這些覆滅的海軍是俄國部署在旅順港的中堅力量,是以随着艦隊的消散,俄國徹底喪失了在遠東地區與日本争奪權益的資格,可以說正是因為日本在與俄國的沖突中獲得勝利,日本才敢于正式開始全面侵華。
日本侵略野心擴張
此時的日本可以說全面走向了軍國主義對外侵略的道路,但是就進行侵略的方向進行商議後,日本大學營出現了分歧。一種是日本陸軍堅持的北上路線,通過再一次挑起對蘇聯的戰争,奪取蒙古與西伯利亞區域的方案,同時這樣可以對南方形成半包圍的态勢,為未來稱霸全球做好準備,而且蒙古本身還擁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和礦藏,最重要的是日本軍方仍然認為蘇聯紅軍與曾經的沙俄軍隊并無差別,都是脆弱不堪的,甚至不需要動用全力。
另一種聲音便是日本海軍提出的南下路線,通過日本經過不停地發展已經極為完整的聯合艦隊直接南下東南亞,因為東南亞地區早已成為各個列強的殖民地,擁有着豐富的資源,但是沒有足夠的守備力量抵抗侵略,而且如果成功占領東南亞地區的資源,便有了更高的話語權,可以對其他地區戰鬥的國家起到限制作用,也可以全面封鎖中國大陸地區。甚至還可以直接渡過太平洋攻擊美國。
商議的結果使得日本陸軍和海軍都非常滿意,因為在日益膨脹的野心侵蝕下,日本軍方選擇了兩條路線同步進行,這樣的決定在現在看來隻能說是對自己的期望太高同時對其他國家的過度輕視了。在制定計劃後,日本駐紮在大陸東北地區的關東軍便開始大批向蘇聯邊境遷移,留守在僞滿洲國境内的日本警戒部隊也開始重新編制為軍隊,并開始向中蒙邊境出發,日本本土内的各個軍工廠也開始緊鑼密鼓的準備戰鬥裝備。而南方作戰計劃由于是以海軍作為主力,是以準備時間會稍微長一些,重心就先放在了陸軍的行進計劃上。
諾門坎戰役拉開序幕
從1932年僞滿洲國建立後,日本和蘇聯的沖突便開始劇烈加劇,1935年後日本關東軍駐紮在海拉爾的軍隊以及僞滿洲國的部隊便經常以“邊界問題”為理由挑釁蘇聯,日本一系列的行為也加劇了蘇日、蒙日雙方在邊境上的沖突,日本大學營也希望通過增加小摩擦的方式來摸索如今蘇聯的戰鬥力,借此調整作戰方針。
随着規模的不斷更新,終于在1938年7月,日本派遣關東軍第二十三師團進軍海拉爾,這樣的行為使得蘇聯和蒙古意識到了日本在做開戰準備,是以在經過三個月的整備與商議後,蘇蒙遠東軍第五十七特别軍進駐蒙古,雙方正式開始對峙,諾門坎戰役也拉開了序幕。
諾門坎戰役開始
1939年5月13日晚上九點,隸屬于關東軍第二十三師團的一支日本搜尋隊在隊長東八百藏的帶領下開始行動,他們趕到了距離諾門坎八十多公裡的甘珠爾廟,小隊成員包含了一百零四名騎兵和九十名裝甲兵。之後在到達甘珠爾廟後,東八百藏在沒有向第二十三團彙報的情況下喊來了五架日軍的飛機,并攻擊了哈拉哈河以東高地的蒙古軍隊,而沒有做好任何戰前準備的蒙古軍隊被突襲的空軍打散,并且犧牲了三十多名士兵的性命才得以成功撤退,随後蒙古軍隊整體撤退到了哈拉哈河以西。
5月17日,在哈拉哈沿岸率兵巡邏了兩天的東八百藏傳回了海拉爾,但是在知曉日本小分隊對蒙古軍隊發動攻擊後,蘇聯根據之前簽訂的《蘇蒙互助協定》開始派兵進入哈拉哈河地區。蘇聯遠東部隊第十一坦克旅以及駐紮在烏蘭烏德的第三十六師在接到指令後開始向諾門坎移動,值得一提的是,此時的第三十六師剛剛成為一支摩托化步兵部隊,戰鬥力很強。
同時為了獲得戰争的優先權,蘇聯遠東第五十七特别行軍司令部也從烏蘭巴托調往了距離諾門坎僅僅一百二十五公裡的塔木查格布拉格,開始對諾門坎戰鬥中的士兵部署及行動發動指令。最後在五月下旬蒙古騎兵第六師也趕赴戰場,并且在哈拉哈河上搭建了一座浮橋,為蘇聯裝甲部隊和步兵的行軍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諾門坎戰役初步沖突
5月28日清晨,剛剛渡過哈拉哈河的蒙古第六騎兵師遭到了遠東軍第二十三師團第六十四聯隊中山縣武光部隊的攻擊,而且不僅有着山縣武光手下的一千多人,還有東八百藏率領的二百餘人的小分隊以及僞滿洲國的三支騎兵部隊。日僞部隊分為了三個小分支對蒙古第六騎兵師發動了圍攻,雙方迅速在草原上戰成了一團。由于蒙古騎兵的作戰素質強大,精準的騎射以及蒙古馬的出色耐力及速度成功在東岸等來了蘇聯的援軍。
蘇聯援軍迅速的支援速度以及意料之外的戰鬥力使得日軍感到驚訝的同時迅速潰敗,東八百藏的搜查隊也全軍覆沒,他本人更是被蒙古第六騎兵師斬落馬下,成功逃脫的隻有山縣武光的部隊,不過損失人數也超過了百分之二十。第一階段的戰鬥雙方互有勝負,但是總體來說日軍表現要更加優秀,因為日本還派遣了戰鬥機支援戰場,使得在廣袤草原上的蘇俄聯軍受到了很大的威脅。
日本軍隊内部情況
其實早在日本與蘇聯的沖突徹底進化為戰争前,日本便于國内對自己的士兵做了許多的鼓動工作,而且并不僅僅是鼓動己方,還對蘇聯的軍隊進行了大肆的貶低,使得在1939年日軍軍團開赴戰場時,日本近乎所有士兵都對蘇聯抱有強烈的交戰欲望,而且他們堅信他們一定會勝利。是以在第一階段才會出現東八百藏這樣一支小分隊就敢對蒙古軍隊營地進行突襲的情況。
而且在這樣的内部鼓動之下,整個第二十三師團的進攻欲望到達了巅峰,在缺乏各種重武器及載具的情況下,許多日軍士兵開始對蘇聯蒙古聯軍的陣地發起了進攻,并且那種近乎不怕死的進攻也使得蘇聯連連吃癟,這種現象直到蘇聯将朱可夫調往遠東之後才得以改觀。
蘇聯開始強勢
這次調派趕來的朱可夫本身便掌握着許多戰場的戰略戰術,而且他還帶來了大量的炮火和裝甲部隊。1939年6月,從白俄羅斯千裡迢迢趕來的朱可夫并沒有休息,而是立即召見了正在與日軍作戰的第五十七軍軍長和他的參謀。通過交談得知,駐紮在此的蘇聯部隊對于諾門坎當地的情況并不了解,而且不僅僅是對當地的地理環境不了解,而是對敵方部隊的情況以及己方部隊的部署全部語焉不詳。
而當地指揮官給出的解釋是因為司令部距離作戰前線太遠了,而在朱可夫質問為何覺得遠還不安裝電話線等通訊裝置時,他又解釋道是因為着陸場沒有布置完畢,是以沒有進行相關安排。甚至在朱可夫要求這位軍長随同一起前往前線觀察局勢時,他都推脫掉了,這樣的不負責任且能力有限的軍長正是導緻蘇聯前期潰敗的原因。是以朱可夫便上報總部将這位軍長撤職,由自己全權上司第五十七特别軍。
戰局改觀
掌握了部署權的朱可夫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諾門坎地區開辟蘇聯紅軍的機場,因為多日以來蘇聯的頹勢便是由于無法制約日軍轟炸機的行動,而蘇聯機場的開辟可以說是直接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佳方案。6月19日開始,蘇聯戰機開始對甘珠爾廟及周圍集結的日軍進行轟炸行動,察覺到蘇聯作戰方案發生改變的第二十三師團派遣兩萬人,全面奔赴諾門坎。
第二十三師團不僅派遣了大量的步兵,還調派了日本第一坦克團和第二飛行集團,共計七十多輛坦克和近二百架飛機。随着雙方作戰力量的大量投入,在諾門坎草原的上空,雙方進行了多次激烈的空戰,僅僅6月22日到24日的三天裡,雙友善墜毀了近六十架戰機。不過随着朱可夫不停地向國内申請戰力支援,終于等到了當時蘇聯空軍中最精良的伊15戰機的到來,制空權也正是向蘇聯傾斜。
除了空軍方面的支援,斯大林還将計劃參與這場戰争的士兵擴張到了五萬七千人,并且增派了很多火炮、坦克和裝甲車,但是增援的同時也給朱可夫下達了一條鐵令,便是要在最短的時間内擊潰日本關東軍,而且行動範圍必須避開蒙古國境内。朱可夫在這樣的壓力下,也增大了自己的效率。
大戰徹底白熱化
1939年7月2日,仍舊處于優勢的日軍準備趁蘇聯的增援還未到達戰場時,率先發動襲擊,并且立即開始了行動。但是雖然蘇聯軍隊的人數比日本軍隊少,但是裝甲車等載具裝置卻多于日軍,朱可夫便下令要依靠裝甲車的機動性和強大火力與日軍開始遊擊戰的形式,在晝退夜進的戰術下,日軍的力量在不斷地被消耗。
曾經擔任日本駐蘇聯武官的小松原道太郎曾經細緻研究過蘇聯的戰術,而且蘇聯曾經一度取消過裝甲部隊,是以在面對蘇聯這樣配合密切的裝甲部隊時,日本部隊才會狼狽不堪,也在一定程度上熄滅了部分日本認為自己無敵的氣焰。
為了挽回頹勢,日本軍方也開始對諾門坎地區派遣增援,一直到八月中旬,日軍的部隊數量已經達到了七萬五千多人,并且制定了8月24日發動總攻的計劃。但是朱可夫早已想到這一切,他便提前指令所有的裝甲車以及坦克拆掉裝載的消音器,并不停地在各個陣地之間來回調動,使得日軍對于坦克産生的動靜産生習慣,然後又找來了許多大音響在陣地上播放打樁機的聲音,一系列的動作使得日軍以為蘇聯準備暫緩進攻的腳步,而是修建防禦措施。
朱可夫的密策
在這樣的日子持續幾天後,朱可夫判斷日軍已經徹底放松了警惕,便指令部隊在8月20日晚上對仍處于睡夢中的日軍發動了奇襲。淩晨5點45分,蘇聯的一百五十架轟炸機和幾百門火炮同時向日軍的陣地發動攻擊,傾洩了三萬多噸炮火,有許多日軍在睡夢中便被炸為了齑粉,随着炮火的暫停,日軍陣地迎來的是八百多輛坦克和裝甲車的鋼鐵洪流。日軍在這樣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遭受如此規模的突襲,有許多甚至連慘叫都發不出來便死去了,在蘇聯的鋼鐵部隊沖擊下,駐紮在哈拉哈河沿岸的日軍陣地被徹底碾碎。
而面對蘇聯這樣的進攻,日軍也隻能行使一些特殊手段,他們派遣了特殊作戰部隊中的三十多名敢死隊員想着哈拉哈河中投放了二十多公斤的瘟疫病菌菌液,企圖通過其中的瘧疾等惡性傳染病在污染水源後對蘇聯軍隊形成巨大的破壞,但是由于這支部隊早已臭名昭著,是以朱可夫早已鋪設了給部隊提供水源的自來水管道,是以并沒有染上河水中的病毒,反而是日軍深受其害。由于此次行動的倉促,是以日軍沒有提前制定相關的措施,使得很多口渴難耐的日軍士兵被迫飲用河水,最終造成了一千多人的死亡。在這樣的打擊下,終于在9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雙方簽訂了停戰協定。
堅持作死的日本
諾門坎戰役使得日軍遭到了可恥的慘敗,也徹底終止了日本陸軍初期制定的北上計劃,同時對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局勢有着巨大影響。按照日本初步計劃是與德國對蘇聯進行夾擊,但是這場戰敗使得這個計劃不攻自破,也變相牽制了德軍的腳步,而且在諾門坎戰役的大量死傷使得日本的軍事力量極速下降。随後指揮這場戰鬥的日本關東軍第二十三師團的師團長小松原在戰死士兵墓前切腹自盡。
這場戰争也使得日本隻能将目标轉向東南亞地區,但也正是因為日本轉戰東南亞的決定,使得美國對日本宣戰,徹底加速了法西斯國家的覆滅,是以這場戰争足以稱得上影響了整個二戰的格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