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韓中·家校共育課堂」做溫和而堅定的父母,讓愛在對話中流動——《最溫柔的教養》讀書講解分享(連載三)

作者:華山網

最溫柔的教養

一本好書,一次成長!

各位家長,大家好:

很多家長心中對孩子充滿愛意,卻囿于不懂表達,讓孩子無法感受到自己全然的愛;很多孩子心中渴望與父母親密,卻礙于疏離的關系,無法與父母建立穩固的情感聯結。我們這一期家校共育課堂繼續給各位家長分享田宏傑老師在樊登讀書會裡非凡精讀館欄目,講解南韓作家吳恩瑛著作的這本《最溫柔的教養》講解文稿,讓你最快領略書中的經典内容和育兒方法。在本書中,作者吳恩瑛希望大家,從今天起,改變與孩子說話的方式,每天發生1°的變化,一點一點構築與孩子的美好關系。用溫柔的話語,讓孩子感受到愛,用堅定的行為,讓孩子有所成長。

(接上期)

「韓中·家校共育課堂」做溫和而堅定的父母,讓愛在對話中流動——《最溫柔的教養》讀書講解分享(連載三)

五、如何引導孩子養成好習慣?

第五部分是,孩子習慣的養成。有的時候,孩子生活中的習慣養成起來特别難、特别慢,這時候該怎麼辦?

「韓中·家校共育課堂」做溫和而堅定的父母,讓愛在對話中流動——《最溫柔的教養》讀書講解分享(連載三)

01 勿強行壓制,要留有彈性

首先,要做到一點就是,當孩子有些生活中的小毛病時,比如說他挑食,你想要去改變他那個壞習慣的時候,你要做的事就是盡量别硬壓,盡量别産生情緒的沖突,給孩子的發展留一個空間。

比如,書中講了一件特别小的事,一個孩子他不愛吃黃豆,碗裡可能就隻有幾顆黃豆,可他就是不吃。這時候你别跟孩子講:“你看,農民伯伯辛苦地把這個黃豆種出來,我們要吃,來,嘗一口,粒粒皆辛苦。”你也别講:“這黃豆很好,現在有很多非洲的孩子他們還餓着,他們吃不上黃豆,你能吃黃豆好幸福。”

為啥?因為這些道德的标準會讓孩子有負罪感,但是孩子他并沒有學會到底為啥要吃黃豆,他沒有學會合理性、正當性。說實話,孩子如果他今天不想吃黃豆,他不是一輩子都不想吃這個黃豆,而我們要做的事是,如果今天他說他不吃,你别跟他硬扛。你硬扛的話,你每次一說吃黃豆,你倆就可能産生沖突。每次一說黃豆,你們就較勁,那這孩子這輩子可能都不吃了。你今天拗他不吃,那就算了,等啥時候他吃再說。

今天你就說這麼一句話就行:“好吧,今天媽媽幫你把這幾顆黃豆挑出來,你放心吃飯。其實吃習慣了,你會發現黃豆也很好吃。” 但後邊留了一個氣口,“你會發現吃習慣了,黃豆也很好吃。”這樣就行了,然後慢慢地等待一個時機,等哪天孩子吃了一顆,你可以說:“你願意吃的時候,可以多嘗幾顆。”下次,孩子不是慢慢就嘗起來了嗎?是以,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有彈性。

啥是彈性?彈性就是,他就不想吃,我們就别非逼着他吃,但總有一天,他可能在某個時刻他有一點改變的時候,你可以說:“其實,吃了這個很好。”

或者比如說,一個孩子他本身特别惜愛自己的物品,暫時還不肯分享。你别非逼着他去分享,你可以說:“好,看來你的玩具還暫時不想分,其實分享也很好。”就夠了,也不用逼他分享,等哪一天,一定有那麼一個時刻,孩子就想把他的玩具給别人分享,這時候,你也别太誇張地去誇他,你就說:“你們在分享玩具了,真好。”就夠了。

我覺得有些父母,尤其這些年的教育心理學學得多了以後,特别愛誇孩子。比如說,孩子他一直都不分享,然後有一天終于分享了,全家人都大張旗鼓地誇孩子:“亮亮今天分享了,真棒!你看,一塊兒玩玩具多開心!”你們這就跑得太快了,孩子隻想分享一點點,結果你們跑得太快,顯得孩子還是有點落後,孩子可能就有被逼迫的感覺,那這孩子就會往後退。

是以,也别整太過。等待那麼一個時機,他表現出來一點點差異,我們不着痕迹地把這一點點差異鼓勵一下,孩子他就其實在原來的特點上有了一點點新的發展,等新的特點越來越多,這孩子的行為就會開始變好。

這也就是說,習慣的養成中最重要的就是,你要把目光放長遠,心中要一直有目标,但是眼中、手中别太着急,别非得催着孩子在一天去改變。

02 勿攻擊指責,要耐心溫和

第二點就是,想要改變孩子行為的時候,你别說:“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

比如,你跟孩子之前說得好好的,可是下次他還是不改,這時候父母經常會說一句話,“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你别去說這句,你要說:“如果你還是覺得很難,好,那媽媽再教你一次。”

你要明白,孩子的一個行為的養成有的時候要試錯好多次。其實,他多久能學會,不是取決于我們教的一方教得多明白,教得多強烈,我們多麼迫切讓他學會,而是要根據學的一方他自身的進展來決定的。如果你确實教了好多次,但是他還在聽,還在練,那這就是他的進度。是以,你别覺得孩子明明聽得懂,但是他就偏偏不做,實際上,有的時候他就是還沒做到,而如果我們問他說:“我跟你說了多少次?”這句話它就是一種強迫,甚至有的時候就是一種攻擊。

其實,我們這麼說就是因為我們的教育觀上,目光沒看長遠,我們自己可能都沒發現,這句話其實就意味着,我們内心裡覺得孩子就理應一次改正所有的錯誤。這是我們教育觀上的一種幼稚。是以,我們别跟孩子說:“說了多少次了?”我們要根據他的進度決定,一次不行,我們就再說一次,這個方法說着不行,我們就換一個方法再說,那慢慢地不就會了嗎?

03 勿濫用約定,要預估能力

然後,還别說下面這句話,就是你跟孩子都說好了,可是孩子下次又犯,這時候你别跟他說:“咱們不是都說好了嗎?咱們都約定了的。”

為啥?我們來讀一個案例。四歲的小A一不開心就喜歡推人,媽媽有一天帶他去了親子咖啡廳。

啥是親子咖啡廳呢?就是有些地方會有一個空間,這邊媽媽可以看書,孩子也可以跟媽媽一起看書,但在另一邊,孩子們有可以一塊兒玩的地方,是以這裡既是媽媽和孩子共同休閑的地方,也是孩子去進行社交的地方。在這兒,你會發現孩子在這裡容易跟别的小朋友社交,但也很容易跟别的孩子發生沖突。

去之前,媽媽就囑咐他說:“今天我們不能推人。”口頭約好了,還不放心,她還跟孩子伸了手指頭,拉鈎、蓋章,還模仿擊掌、影印。結果,到了咖啡廳沒多久,孩子又忍不住推了其他小朋友,媽媽吓了一跳,就趕快過去質問孩子說:“咱們不是說好了不推人了嗎?”孩子低下頭沒說話。媽媽就說:“不遵守規定的孩子是什麼樣的孩子?”孩子說:“是壞孩子。”媽媽說:“那聖誕老人能給壞孩子送禮物嗎?”孩子說:“不能。”然後,這個四歲的孩子就掉眼淚了。

其實,你知道今天孩子還很可能推别人,這時候你跟孩子說,“咱們說好了,不能推别人”,這時候不應該說這句話。在孩子還可能推别人的情況下,你跟他說好了啥?實際上,要改變這個行為不是你說好了就能說好的,而是要慢慢地練。

是以,這時候不是說“咱們說好了”,而是“孩子,今天媽媽會帶你去咖啡廳,但是如果在咖啡廳,你要是像上次又推了别的小朋友,那媽媽就要帶你走了。”如果他真的又推别人了,你就要說,“孩子,沒辦法,今天媽媽要帶你走了,我們說過了,你要是又推别人,媽媽會帶你走。”接着你抱着他就走,走的時候可以說,“那下次媽媽再帶你來。”

這才是講規矩,而不是說“咱們說定了”。我們有的時候是約定了,但其實說的這個約定,有的時候是在騙孩子。我們心裡面準知道,孩子做不到,于是非得用一個約定去限制他,其實你限制不住的。結果,孩子發現自己做不到媽媽的約定,他心裡就很苦悶、很憤悶,媽媽也覺得很受挫。這就很麻煩。

其實,我們教育的初衷不是為了讓孩子受挫,我們也不是為了證明孩子是錯的,我們要做的是教給孩子這種情況下該怎麼做。是以,隻要教就好了。

六、如何處理親子沖突?

今天的最後一個部分就是,你跟孩子有沖突的時候怎麼辦?

「韓中·家校共育課堂」做溫和而堅定的父母,讓愛在對話中流動——《最溫柔的教養》讀書講解分享(連載三)

01 勿過度管束

比如說,你跟孩子說了你的要求,你說了半天,孩子氣鼓鼓地回嘴說:“行,我知道了。”聽到這個,你火嗎,氣嗎?其實,大多數青春期的孩子他都這麼回答,他不會好好跟你說:“媽媽我知道了,媽媽好的。”聽起來語氣不佳,但實際上,他剛才說的那句話的意思就是“好的,我知道了。”他說這句話時雖然語氣不好,但是他實際上知道了,是以這時候,你别去質問他說:“你怎麼說話的?你這是知道了的态度嗎?”用不着。他說:“我知道了。”你就可以說:“好,知道了就行了。”你别跟他去硬杠。有的時候越大的孩子,他越被你管束,他就越有氣。

是以,這個時候我們不跟他硬杠,我們要給孩子做一個溫柔的榜樣,孩子可能慢慢地也就溫柔起來了。孩子态度不好的時候,隻要我們的要求傳達到位了,他聽到了,就夠了。

02 情緒不等于想法

還有另外一種親子沖突就是,孩子說話挺狠的,孩子說的話讓我們聽了仿佛内心被插了刀,很痛苦。

比如,有的孩子就會說:“媽媽,我讨厭你。如果你不是我的媽媽就好了。”甚至有的會說:“媽媽我真希望你生病死掉。”當你聽到這話的時候,你心裡面有沒有覺得自己人生很失敗?甚至,有的媽媽覺得自己活着都沒意思,自己生他、養他,他就這麼對自己說話,自己這樣有什麼意義?

這時候,請你不要懷疑,你的孩子一定深愛着生養他的你。你生他、養他,是以他愛你,那是一定的,不用懷疑的,哪怕他現在說“我讨厭你”的這個瞬間,你仍然是他最愛的那個人。他說“我讨厭你”,他說的不是他讨厭你,他說的是“你的行為讓我讨厭,讓我生氣,我要你看到我的需求。”

是以,這時候你别跟孩子說:“你怎麼說這種混賬話?你怎麼回事?你不讓我當媽媽,我還不想當你媽媽呢!養你這種孩子,我真的都養夠了!”你别跟他去較勁。我們現在是惱火,但我們不要被我們的情緒控制,做出幼稚的反擊行為。如果你特别生氣,特别難受,你就可以說:“媽媽覺得很受傷,我現在沒有辦法跟你說話,我可能要去停一會兒,緩一會兒,一會兒媽媽再跟你講。”

你要是真的特别生氣,你就停一會兒。如果你現在情緒還能承納住這個憤怒,他說:“我讨厭你”。你就可以說:“原來,你會讨厭媽媽,你能跟媽媽講講,媽媽什麼時候讓你讨厭嗎?”就行了。

孩子可能就跟你說:“昨天我跟你說了一個要求,你又不答應,是以我就讨厭你。”你可以好奇地問:“你是因為昨天媽媽沒答應你那個要求,是以你讨厭媽媽。原來是這樣,那你讨厭媽媽的時候,你的感覺、你的心情怎麼樣?”

你看這句話,還是在說他讨厭你嗎?不是他讨厭你,而是你不答應他的要求,于是他很生氣。

是以,跟孩子發生親子沖突的時候,我們真的要堅信,孩子一定是愛我們的。孩子因為内心有沖突,他在表達他的情緒,如果我們把他的情緒承納住,其實我們也就是在跟自己溫柔相處。

「韓中·家校共育課堂」做溫和而堅定的父母,讓愛在對話中流動——《最溫柔的教養》讀書講解分享(連載三)

03 與自己溫柔相處

作為父母,有的時候我們也蠻不容易的,我們也得跟自己溫柔相處。

但有的時候,我們可能也控制不住情緒。比如說,書裡面有講過一個案例,一個媽媽經常打孩子,她就過來做心理咨詢,她就跟作者說:“吳院長,我覺得我沒有做媽媽的資格,我做不好媽媽。”你會有這種感覺嗎?

其實,我們養孩子真的蠻難的,天天為孩子付出那麼多,我們要工作,又要生活,要管家,又管孩子,我們偶爾覺得自己好失敗。這個時候,你要知道自己内心有點沮喪,自己覺得好難。你要先跟自己共情,你要對自己說:“我今天自己真的累了,不過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了。我做的已經是我現在能做的最好的了。真不容易,抱抱我自己”。當你覺得沮喪、低落的時候,不必急于讓自己振奮,可以去抱抱自己,停下來,這就是你對自己最大的溫柔。

(連載完)

這本書《最溫柔的教養》我覺得它做得最好的就是,它不但對孩子溫柔,對父母也很溫柔。這裡面還有好幾個情景是關于“父母有情緒的時候該怎麼去處理”,隻要每天去做一點點練習,每天變化一點點,就回到了這本書開始說的那句話,就是1°的作用。

今天我們把我們的話術改變一點點,我們對孩子的了解多一點點,溫柔的行為多堅持一點點,哪怕隻有1°的變化,但是我們堅持五年,堅持十年,堅持二十年,就會發現我們的人生,我們的親子關系就會不一樣了。

「韓中·家校共育課堂」做溫和而堅定的父母,讓愛在對話中流動——《最溫柔的教養》讀書講解分享(連載三)

最溫柔的教養

今天,我們是把書中130個情節拆出了幾個情景來講,分别是怎麼去愛孩子,建立情感聯結,怎麼去處理消極情緒,怎麼去提要求、講規矩,怎麼去處理同伴關系、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怎麼去養成好的習慣,然後怎麼去達成好的親子關系。把你學到的每一個話術、每一個說話之道在生活中不斷地去練習,像練外語口語一樣

,最終說出溫柔的話,給孩子溫柔的愛,也給自己溫柔的愛,就像這本書的書封頁面的這句話:做溫和而堅定的父母,讓愛在對話中流動。

「韓中·家校共育課堂」做溫和而堅定的父母,讓愛在對話中流動——《最溫柔的教養》讀書講解分享(連載三)

教育心理學博士

北京師範大學發展與

兒童心理教育專家

田宏傑

《最溫柔的教養》思維導圖

「韓中·家校共育課堂」做溫和而堅定的父母,讓愛在對話中流動——《最溫柔的教養》讀書講解分享(連載三)

編輯:趙小豔

稽核:徐永紅

來源:渭南市臨渭區站南辦韓馬初級中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