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全家都是名人,因逃亡者寫出《牛虻》,伏尼契,一個有理想的作家

作者:萌姐讀書

@萌姐讀書

《牛虻》這本小說我想大家都很熟悉,上世紀五十年代這本小說引入中國以後就一炮而紅,深受中國讀者的喜愛。

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高度評價《牛虻》是他所讀書籍中蕞為激動的一本,高爾基受到牛虻形象的影響,塑造出了《母親》的主人公公巴維爾。

而《牛虻》的作者艾捷爾·麗蓮·伏尼契是一位懷有理想的女作家,她在俄 國,德國,英國的生活經曆,并接觸參加了很多逃亡者的活動,讓她創造出了這本著作《牛虻》。

全家都是名人,因逃亡者寫出《牛虻》,伏尼契,一個有理想的作家

1、有名的家庭背景

捷爾·麗蓮·伏尼契父親喬治·布爾是英國有名的學者、數學家,并在愛爾蘭的皇後學院擔任數學教 授,布爾代數就是以她父親命名的。

母親瑪麗·埃弗雷斯特也是個有文化有教養的女性,她撰寫社會方面的文章,也會教教數學。

布爾夫婦有5個女兒,伏尼契是蕞小的一個,她的姐姐們全都比較成功。

特别是她的三姐,繼承了她爸爸布爾的數學腦袋,她在“四維幾何”研究上建樹頗豐,這個研究成為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的理論支柱。

特别要說一下的是伏尼契的後輩,瓊·辛頓,在中國給自己取名叫“寒春”,伏尼契是她的祖母。

瓊·辛頓是世界上造出第一顆原 子 彈的女核實體學家之一,和中國的淵源頗深。

在這樣一個家庭長大的伏尼契繼承了父母成功的基 因,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為她以後寫作之路鋪平了道路。

全家都是名人,因逃亡者寫出《牛虻》,伏尼契,一個有理想的作家

2、求學及創作背景

捷爾·麗蓮·伏尼契一家因繼承了一筆親友的遺産,隻身來到德國學習音樂,她畢業于柏林音樂學院。

原本勵志當一名鋼琴音樂家的伏尼契因手部痙 攣,不得已她把愛好從音樂轉向了文學創作。

上天為你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會為你打開一扇窗。

伏尼契小時候就接觸了不少逃亡愛爾蘭的為争取意大利的年輕鬥士,她自小就向往自 由。

因手部的問題,放棄了她喜愛的音樂,她為了一解心中苦悶,于是遊曆了歐洲的各個地方。

在參觀盧浮宮的時候,她發現了一幅無名氏畫像,畫的是一個意大利青年,畫中的這個青年濃眉大眼,氣質俊美,但眼神憂郁。

這讓伏尼契有了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她對這幅畫念念不忘。離開巴黎的時候,帶走了這幅畫。以後這幅畫會和她陪伴終身。

這幅畫裡的青年,就是她創作牛虻主人公的原型。

伏尼契一直對俄 國 都比較向往,對俄 羅 斯文學更是情有獨鐘。

《俄 羅 斯的地下革 命》的作者斯捷普尼亞克是伏尼契相當崇拜的人,在中間人的牽線下,伏尼契見到了她的偶像。

斯捷普尼亞克和他的妻子非常看好伏尼契,教她學習俄語,并鼓勵她進行創作。

伏尼契在俄 國 接觸了大量的彼得堡 革 命團體的民 意黨人,也踴躍參加他們的活動,更是冒險去獄中探望被沙皇監禁的革 命 黨人。

在俄 國居住兩年後,她回到倫敦,又結識了很多逃亡英國的俄 國,意大利的革 命者。

這些都為伏尼契以後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素材基礎。

在1890年,伏尼契遇到了她的另一半,波蘭流 亡者米哈伊爾·伏尼契,他們志同道合,心意相通,很快結為連理。

全家都是名人,因逃亡者寫出《牛虻》,伏尼契,一個有理想的作家

婚後的伏尼契和丈夫參與到更多俄 羅 斯 流 亡者的活動中,他們出版了很多俄 國著作并,翻譯大量的馬 克 思和恩 格 斯的作品。

因為出于對他們的尊敬和敬佩,伏尼契決定将他們的事迹寫成文學作品。于是就産生了描寫逃亡者颠沛流離生活的《牛虻》一書。

是以,藝術來源于生活,隻有在生活中經曆了悲歡離合,才能寫出打動讀者的優異作品。

3、凄涼的晚年

伏尼契和丈夫1920年來到美國定居,米哈伊爾·伏尼契在1930年意志消沉,抑郁離世。1955年獨居一人的伏尼契在紐約的一間陋室裡,接受了一名蘇聯作家的采訪,過得凄涼又貧苦。

1960年,伏尼契在紐約逝世,人們按照她的遺囑把她的骨灰撒在了紐約市裡的公園裡,随着風消散而去,也算是還了她愛自 由的願望。

@萌姐讀書建築設計院10年畫圖匠/地産行業7年打勞工/愛好寫作的萌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