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的作用就是用現實來限制想象:不是去想事情會是怎樣的,而是去看它們實際上是怎樣的。——約翰遜
很多家長放假總喜歡帶孩子去旅行,看山看水看世界,在旅遊景點打卡,以為這樣就能讓孩子增長見識、見過世面,而事實卻并非如此。
原因是很多家長是按照大人心目中的旅遊安排行程,安排的都是些風景名勝古迹,比如故宮、天涯海角等。可孩子很難明白這些東西難能可貴在哪裡,家長可能看後覺得很好看,孩子卻隻是覺得:故宮是幾間古老的大房子!天涯海角有幾塊大石頭!
是以對于孩子而言,帶他們去欣賞壯麗的山河、看偉大的建築,可能他們現在還無法真
正get 到那種感動與情懷,他們更需要接觸生活的方方面面,體驗不同的生活方式。
對于孩子來說,跟那些美麗的風景和名勝古迹相比,孩子需要的是能摸、能聞、能玩的東西,他們更喜歡自己能夠得着、能參與的旅行,比如去野生動物園喂小動物、去三亞的海邊撿貝殼、去樹上摘水果、去河裡抓小魚等,這些用生活的方式來旅遊,更會讓孩子記憶深刻。
是以,父母假期真正應該帶孩子去做的是生活遊,下面橘叔就推薦8個低成本帶孩子見的世面:
1、帶孩子去公園或者野外露營,帶上帳篷、墊子、野餐凳、野餐桌,有條件的可以野外做一些吃的,沒條件的帶一些做好的食物也可以,最好是幾家相約一起去,孩子們可以一起玩耍:看螞蟻、撈小魚、摘蔬菜等等,一邊探索自然,一邊學習科學知識。
2、帶孩子去買東西。不管是去超市、還是去農貿市場、還是小攤小店,家長都要讓孩子先做好預算,然後按照購物清單去選購東西,學會貨比三家,選擇适合的商品,比如檢視商品的配料表、商品的生産日期等,選購好後自己結賬。
3、陪孩子看高品質的卡通片、紀錄片、電影,如《中國古詩詞動漫》《跟着書本去旅行》《字從遇見你》《七個世界一個星球》《中國唱詩班》《河西走廊》《美麗中國》《如果國寶會說話》《小小人類星球》等等。
4、帶孩子乘坐公共交通,比如飛機、火車、公共汽車、汽車、地鐵、高鐵等,教會孩子如何買票、如何尋找站台、如何過安檢、如何找到座位等。這個過程中孩子不但可以學習到如何遵守規則、尊重他人,以及如何與他人合作,還可以鍛煉孩子的耐心和等待能力,讓他們學會在等待中保持冷靜。
5、帶孩子去父母工作的地方看看。工作場所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工作的辛苦和付出,同時也能體會到生活的多樣性和複雜性。這有助于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和感恩之心。
6、參加學校或者社會上組織的手工制作活動。手工制作不但可以培養孩子創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動手能力和手眼協調能力,在手工制作過程中,孩子還會接觸到各種材料和色彩,學習如何搭配群組合,這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提高對美的感覺和欣賞水準。
7、帶着孩子去博物館、科技館和圖書館。在博物館裡,讓孩子去領會千百年曆史所蘊含的奧秘;在科技館中,引領孩子去探索生活裡的科學原理;而在圖書館中,則可以使孩子沉浸其中,見識到書籍那浩瀚無垠的世界。
8、經常帶孩子回老家看看老人,順便體驗一下農村生活。這能讓孩子懂得尊老敬老,培養他們的孝道和感恩之心,增進親情紐帶;體驗農村的勞作,如播種、澆水、采摘、給家畜喂食等,能讓孩子體會到勞動的艱辛與收獲的喜悅,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和珍惜勞動成果的意識;
最後,除了帶孩子去體驗日常生活外,家長最好讓孩子将過程中的所聞、所見、所感用旅行手冊記錄下來,如此一來,孩子的感觸會更深,也更能夠為其人生觀、價值觀增添正向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