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記憶丨送别“人民藝術家”秦怡:“我總要以滿腔激情去擁抱事業,這是一支我永遠唱不盡的歌”

作者:文彙網
記憶丨送别“人民藝術家”秦怡:“我總要以滿腔激情去擁抱事業,這是一支我永遠唱不盡的歌”

她是20世紀30年代人眼中的閨中仙子,顧盼生輝,風姿卓絕;她是50年代人眼中的理想女性,溫良賢淑,雍容自持;她是80年代人眼中的堅毅母親,飽經風雨,依然故我……2019年,她獲得了“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号。

2022年5月9日,“人民藝術家”秦怡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享年100歲。翻開厚厚的藝術相冊,她用一個個鮮活的角色拓寬了人們對中國電影的認知、照見了人們對世間真善美的渴望。“無論是痛苦還是歡樂,我總要以滿腔激情去擁抱事業,這是一支我永遠唱不盡的歌。”

——編者

記憶丨送别“人民藝術家”秦怡:“我總要以滿腔激情去擁抱事業,這是一支我永遠唱不盡的歌”

“哪一天走了,哪一天就不再演戲了”

1922年,秦怡出生在上海的一個大家庭裡,伯父是家中權威,觀念封建,重男輕女。秦怡出生就被送走,大姐看懂了父親臉上骨肉分離的痛苦,又偷偷将嬰兒抱了回來。全家人萬萬沒有想到,這個差一點就失之交臂的孩子,會成為日後新中國的明星。

1938年,16歲的秦怡懷着一腔愛國熱情離家出走想要奔赴抗日前線,發現自己誤入國民黨雜牌軍之後,她連夜逃離,奔赴重慶,先後加盟了中國電影制片廠和中華劇藝社,開啟了自己從未預想過的演藝生涯。出衆的外貌為秦怡赢得了關注,她走上話劇舞台,參演了《大地回春》《欽差大臣》《茶花女》《桃花扇》等20多部話劇,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演員之一。20世紀40年代,秦怡與白楊、舒繡文、張瑞芳一起,被稱為抗日大後方重慶影劇舞台上的四大名旦。1945年抗戰勝利後,秦怡回到上海,以特約演員的身份走上銀幕,由陳鯉庭編導的《遙遠的愛》成為她的電影成名作。

記憶丨送别“人民藝術家”秦怡:“我總要以滿腔激情去擁抱事業,這是一支我永遠唱不盡的歌”

新中國成立後,秦怡的演藝事業如日中天,先後主演了《農家樂》《鐵道遊擊隊》《女籃5号》《青春之歌》《摩雅傣》《海外赤子》等數十部影片。秦怡是不知疲倦的奮鬥者——上世紀80年代,她在戰勝腸癌後依舊主演了電視劇《上海屋檐下》,再顯深厚的表演功力;2007年,為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0周年,她主動為上影演員劇團排演的情景詩劇《軍魂》擔任藝術顧問,強忍病痛,為劇目品質把關;2014年起,電影《青海湖畔》從籌備到開拍,她更是全程親力親為,以93歲高齡赴海拔3800米高原自編自演。

她曾說過:“無論是痛苦還是歡樂,我總要以滿腔激情去擁抱事業,這是一支我永遠唱不盡的歌。”對待演出,秦怡有一種執着和認真。她是一名真正的演員,無論演繹什麼樣的角色,都要在腦海中反複揣摩。當年在重慶出演話劇《茶花女》時,為了唱好詠歎調,秦怡時刻都在練習。“如果工作時下了這樣的決心,一定能夠做得好。”幾十年後,擔任過無數主角的秦怡出版了一本筆會文集,取名《跑龍套》。她說自己曾看過一部蘇聯電影,其中有一位跑龍套的演員時隔幾十年依舊在她的腦海裡。“我不會把‘跑龍套’強調得高于一切,我隻是覺得‘跑龍套’也有其重要意義。的确,我在很長時間的藝術實踐中感到,如果每出戲的群衆演員都很認真地把自己作為‘重要的一部分’的話,那麼,這出戲的整體品質,肯定是能提高的。”

記憶丨送别“人民藝術家”秦怡:“我總要以滿腔激情去擁抱事業,這是一支我永遠唱不盡的歌”

在拍攝影片《女籃5号》時,秦怡早已是家喻戶曉的明星,而謝晉不過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導演,即便如此,她依然給予後者足夠的尊重。面對簡陋的拍攝條件,秦怡主動跟小演員們一起睡通鋪,謝晉說她“沒有一點大明星架子”。為了幫助年輕演員快速成長,她在多部電影中“跑龍套”,甘做新人身邊的綠葉。在獲得中國電影金雞獎終身成就獎之後,她的獲獎感言是:“不管是88歲,還是98歲,我一定跟在你們後面,一起繼續前進。”

步入耄耋之年,秦怡依然不曾放棄所鐘愛的演藝事業,接連在電視劇《等待勝利的那一天》《三個未婚媽媽》《心術》中客串角色。在籌拍《青海湖畔》的過程中,她四處奔波,了解生活,筆耕不辍。2017年,已經95歲高齡的秦怡在《妖貓傳》中飾演一位老嬷嬷,戲隻拍三天,但她說“要學的有很多”。

秦怡稱自己是一個“老青年”,對表演的熱愛從不曾因時間而減退,“哪一天走了,哪一天就不再演戲了。”

記憶丨送别“人民藝術家”秦怡:“我總要以滿腔激情去擁抱事業,這是一支我永遠唱不盡的歌”

“無論遇到什麼大風大浪,我都在思想上保持樂觀向上”

銀幕上的秦怡,有堅毅而催人奮進的信仰;生活中的秦怡,卻有綿長而獨自承受的苦楚。

在重慶的中國電影制片廠,17歲的秦怡結識了頗有明星派頭的陳天國,在後者的猛烈追求下,懵懂的秦怡就這樣走進了婚姻。然而,這一次結合并沒有給秦怡帶來幸福,反而成為她畢生最不願觸碰的記憶。婚後陳天國嗜酒如命,醉酒後更是對妻子拳腳相加。女兒出生後,秦怡因為産後虛弱一病不起,陳天國卻因囊中羞澀打起将孩子送人的主意。丈夫的薄情讓秦怡最後一絲希冀破滅,婚姻走向終結。

三年後,秦怡前往香港參演電影《海茫茫》,結識了“影帝”金焰。這段感情為秦怡幹涸的心房注入一汪清泉,1948年,兩人的獨子金捷誕生。然而好景不長,一次工作中的陰差陽錯讓金焰背負上沉重的精神壓力,他終日借酒消愁,終究導緻胃出血,手術後纏綿病榻,一躺便是20多年。在此期間,秦怡始終不離不棄,直至1983年金焰離世。

記憶丨送别“人民藝術家”秦怡:“我總要以滿腔激情去擁抱事業,這是一支我永遠唱不盡的歌”

不僅如此。兒子16歲時,被發現行為明顯反常。診斷結果給了這個家庭一個晴天霹靂——許是因為秦怡長期忙于事業,兒子無人傾訴,在孤獨的席卷下患上了精神分裂症。金捷這一病就是40年,而秦怡始終守護在孩子身邊。

秦怡後來回憶說,拍《雷雨》的那段日子是自己最苦的時光。兒子住院,她隻能在拍戲間隙背着裝滿換洗衣服和零食的包袱,擠公共汽車到醫院探望。“當時,身上的汗把衣服都濕透了。我聽見有人在背後說,‘你看,那不是秦怡嗎?’另一個人回答,‘不可能,秦怡怎麼會坐公共汽車呢!’”幾十年間,秦怡對患病的金捷傾注了所有的愛,洗澡、理發、刮臉,無不親力親為。面對孩子狂躁的拳頭,秦怡唯一的要求是“不要打媽媽的臉,因為明天還要拍戲”。直到2006年金捷去世,秦怡已經是80多歲的老人了。

“我這一生過得很光輝,更是辛苦無比,但是無論遇見什麼大風大浪,我都在思想上保持樂觀向上。”這就是秦怡——一位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對自己的總結。

記憶丨送别“人民藝術家”秦怡:“我總要以滿腔激情去擁抱事業,這是一支我永遠唱不盡的歌”

“拍好電影,就是為人民服務”

從年少時離家,到93歲籌拍《青海湖畔》,秦怡用一輩子讴歌黨、讴歌祖國、讴歌人民、讴歌英雄。《馬蘭花開》中能頂半邊天的拖拉機手馬蘭、《鐵道遊擊隊》中與敵人周旋的芳林嫂、《女籃5号》中敢愛敢恨的籃球手林潔、《青海湖畔》中為高原鐵路夢而奮鬥的女科學家等,秦怡身為一名共産黨員、人民藝術家的初心清晰浮現又貫穿始終。這些熟悉親切的銀幕形象,至今仍激勵和鼓舞着人們,點燃了一代代觀衆向着共産主義理想靠攏的信念之炬。

早在80年前,秦怡就出名了。之後幾十年間,有數不清的商家請她為企業代言,為商品宣傳,但無一例外遭到了拒絕。秦怡的理由是:“我擔不起這份責任。”她曾說:“我知道拍商業廣告,錢來得快,也來得多,而且省力氣,但是在廣告背後有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我對産品缺乏專業的評估,加之在廣告中要多講好話,甚至大話,這個錢我不能賺。”

記憶丨送别“人民藝術家”秦怡:“我總要以滿腔激情去擁抱事業,這是一支我永遠唱不盡的歌”

“幹文藝,不是為謀生,而是為理想。”這種理想需要内在強大的精神力量,而力量之源就在人民。回望近一個世紀的藝術人生,秦怡始終用生命的長度與寬度實踐着自己心懷祖國、忠誠于黨和人民的不變初心。2008年汶川地震,秦怡捐出21萬元,以她當時的積蓄來說幾乎是傾其所有。但是在捐款儀式上,秦怡卻低調地表示:“我的能力很小,沒有辦法親自去災區做貢獻,隻能盡我所能,捐出這些存款……”盡管自己屢遭家庭變故,但秦怡常年熱心公益,據不完全統計,她向各個方面的捐款超過60萬元。

2011年5月27日,秦怡藝術館的落成儀式在上海召稼樓古鎮舉行。很多人都為她如何選擇了這樣一個日子感到好奇,直到落成儀式上,秦怡面對所有在場的嘉賓親自解開了謎題。她不無動情地講道:“我們不應該忘卻5月27日這個日子,因為5月27日是上海的解放日。從1949年5月27日這天起,我過上了好日子,開始了新的生活……今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90周年,我是一名老黨員,標明5月27日作為我藝術館的落成儀式,就是要選這雙喜臨門的日子,讓後人永遠不要忘記它……”

2019年,97歲的秦怡被授予“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号。在業内人士看來,秦怡之是以能獲得中國電影界前所未有的殊榮,是因為她身上飽含着精神力量,給人以心靈的啟迪。她塑造的角色不僅拓寬了人們對中國電影的認知,更照見了人們對世間真善美的渴望。當時,回顧自己的藝術生涯,秦怡感慨道:“我90多歲了,經曆了國家發展的不同階段,更加覺得幸福來之不易,更加要不斷學習,為人民讴歌,而拍好電影,就是為人民服務。”

這是她百年人生的寫照,更是她長留在人間的寶貴财富。

記憶丨送别“人民藝術家”秦怡:“我總要以滿腔激情去擁抱事業,這是一支我永遠唱不盡的歌”

作者:陸纾文

編輯:範昕

策劃:邵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