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四大先生重塑美食家定義,《鮮生史》如何擴充飲食紀錄片新表達?

作者:内地星娛

飲食文化類紀錄片《鮮生史》于5月10日在CCTV -9紀錄頻道收官。該片通過魯迅、蘇轼、曹雪芹和白居易四大文豪筆下的文字與時代影像,以生活化視角重塑曆史形象,展現美食的創造與傳承,解鎖國人在舌尖上的生命态度和哲學思考。

開播以來,《鮮生史》憑借高度的文化自信、濃郁的風土人情以及深厚的曆史底蘊好評不斷,不僅收視表現亮眼,從話題熱度到流量口碑皆備受肯定,而且與觀衆産生深度情感共鳴,重新整理了他們對美食紀錄片的認知。

《鮮生史》以四大文豪與美食的史料和作品入題,既實作了史實與詩意的有效結合,也打破了紀錄片與影視化表達的視聽語言壁壘,營造出跨時空的沉浸感,可謂有料、有戲、有視野,是一部非常形象的“人文美食影像教科書”。

四大先生重塑美食家定義,《鮮生史》如何擴充飲食紀錄片新表達?

1、新穎的視角呈現,兼顧體系性和話題性

《鮮生史》遵循“見人、見文、見美食、見細節”的創作原則,以“文界老饕”為切入口,深入挖掘美食産生的橫切面和飲食傳承的縱向線,共同探讨了文豪與時代碰撞、文化與美食交融之路。

節目裡,魯迅被冠以“愛吃甜食的鬥士”。他吃過的零食點心數量繁多,網羅了糖餌、檸檬糖、柚子糖、叮叮糖、葡萄幹、羊羹、蛋糕等等,而且1912年至1935年間,看牙、醫牙高達75次之多,30歲時竟然隻剩下5顆真牙了。但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以筆為槍,成為全民的偶像。

蘇轼雖然在做官這事兒上“高開低走”,但是他在美食、文學賽道上締造了亘古綿長的雄偉傳奇。在蘇轼全部存世作品中,涉及食材、食品、食事之作,總計1212篇。與吃有關的詩有五十多首,全國各地冠以“東坡”之名的菜肴有六十多道。

四大先生重塑美食家定義,《鮮生史》如何擴充飲食紀錄片新表達?

《鮮生史》不僅透過美食和文化生動诠釋了文豪們的生命跨度和情感能量,也在環環相扣、生動有戲的講述中為觀衆建立起人物生平與飲食文化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

眉山市三蘇文化研究院研究室主任、中國蘇轼研究學會副秘書長劉清泉對此表示:“紀錄片借助‘文界老饕’——白居易、蘇轼、曹雪芹和魯迅,介紹中國的‘名人菜系’,以點帶面,獨具匠心。”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洪惠也高度評價道:“這是一部洋溢文人墨客氣息的紀錄片,揭開了文绉绉的蓋頭,展露先生們的煙火氣,使觀衆迫不及待品經典、品曆史、品鮮生。”

《鮮生史》也跟随文豪們在美食領域留下的印迹,聚焦飲食的傳承和變革,讓觀衆在歲月流轉中找到曆史與自己的連接配接,找到古今互動的話題。如魯迅在文章《孔乙己》中提及的茴香豆,已成為一方水土的“代言”。蘇轼先生原汁原味的烤生蚝,也已有各種調料加持,味道更加鮮美,是年輕人追捧的網紅單品。

《鮮生史》以溫故而知新的創作理念,開展了飲食的跨時空對話:前人對美食的創造是對生活希望的給予,百姓對美食的改造是對舌尖上幸福的守護。這不僅彰顯了中國飲食相容并蓄、海納百川的文化底蘊,也讓觀衆在這趟美食文化曆史之旅中增添了更多不一樣的樂趣。

四大先生重塑美食家定義,《鮮生史》如何擴充飲食紀錄片新表達?

2、青春化的創新表達,上演古今協奏曲

《鮮生史》用青春化視角和青春化表達,上演古今協奏曲,不僅激活大衆的味蕾,掀起觀看熱度,更賦予節目新的時代意義和價值。

文學巨匠曹雪芹的人生令人唏噓,幼時遭遇家庭變故,在京任職後也并不得志,生活更是日趨拮據,即使面對貧苦生活,他卻能悠然自得。曹雪芹不僅運用自己的一雙巧手研究美食,做創意點心,而且在33歲時開始追夢寫書,筆下步步生花,成就了《紅樓夢》這部最可歎息的傳世名篇,引發了後世對紅學孜孜不倦的研究。

《鮮生史》采取通俗易懂的戲劇形式,把四大先生化身為穿越者來表達對當下飲食流變的見解,突出“視覺化”呈現,不僅讓演員和觀衆的情感得到更好地抒發,也互動無形地促成了飲食文化精髓的傳播。

對于筍幹肥腸燒雞這道菜,掌勺師傅說:“白居易如果換成現在這個年代,肯定愛上筍幹肥腸燒雞這道菜。”此時,節目的畫面一切為二,白居易捋着胡須登場,他說:“那确實,要是能嘗到這道菜,我肯定是喜歡的。”

解說也成為該片的一大亮點。《鮮生史》以一種看似感性卻又理性的主觀講述方式,拉近了古人與觀衆的距離,讓年輕觀衆産生更強烈的代入感,進而引發強烈共鳴。

北京曹雪芹學會秘書長、《曹雪芹研究》副主編位靈芝贊譽道:“《鮮生史》有料、有趣、有溫度,是新時代的鮮活人文片。”可以說, 《鮮生史》輕盈、新潮又好看,在守正創新中為類型紀錄片創作開辟了新思路。

四大先生重塑美食家定義,《鮮生史》如何擴充飲食紀錄片新表達?
  1. 倡導東方生活美學,引領雙向奔赴浪潮

事實上,《鮮生史》并非僅是一張美食名片。紹興古城保護利用專家董建成說:“通過季節、風土、飲食,我們遇見了‘人間至愛者’魯迅,此時的魯迅更關注一隻蟹或一棵筍與其自身的關系,這是魯迅生存狀态的‘人間性’,在撕裂的現實縫隙之間立足于大地,對萬物恒常變幻之精妙發出贊歎,為周遭生命的成長記錄分與秒的曆史。”

不止魯迅,節目也以《紅樓夢》中記載的老蚌懷珠、菊花酸菜爐肉鍋、豆腐皮包子等美食,帶領觀衆走進一代文壇巨匠曹雪芹的人生、情感及其精神世界,通過短短48載的人生看盡他對生活的積極追求。

《鮮生史》從此種角度捕捉魯迅、蘇轼、曹雪芹、白居易與世界的親緣性,與現代日常生活場景的交錯呼應,展現了食物背後所蘊含的樂觀生活、樂得創造、樂于分享的昂揚精神,傳遞倡導了東方生活美學。

節目裡,曹雪芹彈窗說:“豆腐皮包的不是餡兒,是友情啊。”魯迅彈窗道:“我們紹興人,都是憑鼻子認出好醬鴨的。”蘇轼彈窗顯示:“不知道家鄉的元修菜長勢如何了。”白居易彈窗道:“一道魚鲙,不免讓我夢回大唐。”這些食物包裹着鄉愁思憶、風土人情、友情暢叙,正展現了先生們用巧思裝扮生活的文化韌性、生命韌勁。

四大先生重塑美食家定義,《鮮生史》如何擴充飲食紀錄片新表達?

通過聚焦先生們動手、動口又動筆,《鮮生史》展現了一場場熱愛與生命的雙向奔赴,既滿足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口腹之欲,也重構了他們的生存哲學。透過文字和食物傳遞的溫暖和慰藉,也将浸潤當下群眾的内心靈魂與文化堅守,開啟生活美學的新潮流,才是這部紀錄片更為深刻的價值和意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