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大多數的婚姻都毀在了生完孩子後?

孩子的到來絕對是夫妻關系的轉折點!想通過生孩子來改善夫妻關系的你最好打消這個念頭!

說個搞笑的,大概是因為人類屬于“不上不下”的幼仔撫育模式吧。

為什麼大多數的婚姻都毀在了生完孩子後?

貓科動物,單兵能力強,生活環境又好,絕大多數都是“單親媽媽”模式,從小貓咪到大老虎,爸爸都是爽完就跑的渣男。反正靠媽媽一個人,也能養活幼崽。(獅子除外,難道是非洲大草原競争太劇烈?)

冰天雪地的南極,企鵝在育兒上都是模範夫妻。爸爸孵蛋,一個月水米不粘牙,快餓死了也舍不得蛋寶寶受寒。一個月後,媽媽趕回來,接力照顧幼崽,也是全心全力。道理也很容易了解,但凡爸爸媽媽哪一個在育兒上存點私心,少出點力,結果就是大家玩球,誰也别想得到順利存活下去的後代。

人類吧,就卡在中間。夫妻合力,肯定是最好的;但是,一方偷點懶呢?好像幼崽也能被順利撫養長大。無論過程中出了多少力,最後成果都是大家50%,那麼在過程中偷懶,少付出,好像是最合算的做法了吧。

在家庭生活中,類似家務這種高頻剛需的事務活動,一旦雙方投入意願相差過大,結果就是無休止的沖突和内耗。

為什麼大多數的婚姻都毀在了生完孩子後?

剛需代表無法避免,高頻意味着不像偶發事件一樣可以以某方退讓為終止。

育兒這件事更尖銳的在于:

第一投入的時間精力金錢幾乎可以無上限,

第二在道德高地序列中,遠遠高于家務。

第一點導緻雙方可能的投入意願,差距可以大到難以想象的地步。

第二點,投入意願更低的一方很難用在家務中的理由:“我不想把自己的時間精力放這麼多在家務上,差不多就行,有更多的時間我想做更有意義的事,哪怕我躺着休息娛樂,也比邊際收益低很多的家務強”幾千年的倫理價值觀慣性,很容易讓投入意願更高的一方,指責另一方更自私。

願意犧牲更多的自我,去培養孩子當然沒有任何錯。

而無論男女,我想更多地關注自我有沒有錯?我認為也沒有任何錯,人一定是以自己為圓心作為最基礎的支點,其次才是扮演好丈夫,父親,孩子等等角色,人先自愛,方能夫妻。

家庭當中,三角關系是最穩定的,也是最持續的結構;但是大部分有了孩子的家庭,更多的是一種畸形的三角關系,是以,婚姻一定會出現争吵和沖突,甚至毀滅。

而生了孩子後,兩人要彼此合作的機會就會大增,如果之前沒有好好建立關系,這時候就會容易引起沖突。

例如生了孩子後,又要工作,又要照顧孩子,需要對方的幫忙,如果對方不合作,就會不滿。

又例如生了孩子後,一心照顧孩子,很容易疏忽照顧對方,就會引起不滿。

又例如生了孩子後,是要管教的,但如果雙方一開始沒有共識,一個嚴管,一個縱容,就會不滿。

為什麼大多數的婚姻都毀在了生完孩子後?

總結:經濟壓力和精神壓力,讓婚姻面臨着巨大的挑戰。是以,生孩子前一定要考慮清楚,經濟上能不能有盈餘負擔一個孩子,努努力能不能達到這個條件!孩子出生了,誰來照顧!心理準備充足了,面對問題就會輕松許多。要記住一點,婚姻是兩個人的,隻有彼此互相依靠,互相扶持,在孩子的問題上不偏不倚又照顧彼此的情緒,共同參與孩子的成長,才能讓家溫馨和睦,和和美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