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文物保護都是熱門話題,尤其是青銅器,陶器和木器漆等文物,它們在地下掩埋千年被清理出來後容易遭到破壞,比如鹽害毀壞。不過,消除鹽害也有好的方法……究竟什麼是鹽害呢?又該如何消除呢?下面小編就來給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檔,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号作者删除。圖檔與内容無關,請勿對号入座)
1974年6月,秦始皇陵附近發現一座陪葬坑,後經考古專家們勘察确定為秦始皇陵的随葬坑,并且在後期的發掘和清理過程中又發現了大量人俑,也就是如今舉世聞名的秦始皇陵兵馬俑。除了兵馬俑之外,考古專家們還出土了一些小型的百戲俑,在清理完畢之後專家們還将這些百戲俑都裹上了濕漉漉的白紙,最後才送到博物館儲存。同樣,在清理其他漢代墓葬的時候,如果發現了陶俑專家們都要先準備白紙和清水,然後将潤濕的白紙裡三層外三層把陶俑裹的嚴嚴實實。
對于此事,有的人就納悶了,陶俑出土之後為何要裹白紙呢?要回答這一問題,需要先帶您看一件文物。在陝西乾陵博物館中,曾有遊客發現兩件陶俑文物上長毛了,即很多密密麻麻的白色絮狀物結晶體。後來,乾陵博物館專家表示,陶俑長毛是鹽類結晶物,因為博物館内的溫度較高,導緻陶俑内的鹽分析出來,然後附在陶俑表面就像長毛一樣。
專家們表示,陶俑長毛雖然是正常的現象,但是在文物保護的過程中嚴禁發生,因為這對陶俑文物會造成嚴重的損壞,導緻材料内分子的平衡作用力減弱,進而使文物出現脫皮或風化現象,造成不可修複的毀壞,是以為了更好的儲存陶俑文物,專家們在出土的時候就必須先做好一件事,即用濕潤的紙張将陶俑文物包裹,用學術上表述就是除鹽害。
所謂鹽害,顧名思義就是鹽類物質的危害,這裡的鹽并非是我們日常的食用鹽,而是金屬離子或铵根離子與酸根離子結合的化合物,比如氯化銅、硫酸鈣和醋酸鈉等。陶制文物在地下掩埋千年,土壤中的各種鹽類物質都會滲入其中,時間越久積累的就越多,同時該文物也會在這樣的環境下達到平衡狀态,是以才能一直儲存至今。如果一旦該文物被清理出來,即人為的破壞了這種平衡狀态,是以就需要除鹽害,将滲透到文物内的鹽類物質都釋放出來。
要想除去鹽害其實也不難,無非就是利用化學上的置換反應,将鹽類物質分解即可。在脫鹽的過程中,最關鍵的是要用對紙張,否則達不到理想的效果。考古專家們經過長期的研究和實踐,發現安徽的宣紙效果最好,因為宣紙韌性極好,還能長時間鎖住水分,不至于在包裹的時候水分很快就蒸發。另外,在陽光的照射下,宣紙幹燥後還不會産生裂紋。
最為關鍵的是,宣紙表面有很多微小的毛絮,濕潤之後能夠深入覆寫到陶俑上的每一個部位,哪怕是再細小的裂痕和縫隙都能接觸,然後再利用毛細血管網的原理将鹽類物質溶解吸附,不放過每一處死角。濕潤的宣紙包裹後,還要放在陰涼的地方自然晾幹,等快幹的時候再繼續用水潤濕,反複5-6次即可,等最後宣紙幹燥了再揭下來,這樣陶俑内的有害鹽類也就溶解排出來了,此時就可以正常打包裝箱送到博物館研究或做展示,最後有條件還能加強化劑有更好的效果。
保護文物之路任重道遠,每一個環節都必須做到位,不能出現任何差錯,否則在文物儲存過程就會出現異樣。當然,出現問題也不必驚慌,而要冷靜的思考,用科學的方式進行處理就行。對于乾陵博物館長毛的陶俑來說,後期專家們經過處理現在也恢複正常了,對此我們也要吸取經驗教訓,注意文物的儲存環境,時刻關注文物的變化,杜絕再有發生文物破壞的現象。
參考資料:
《從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産保護》作者:單霁翔 ,出版社:天津大學出版社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曆史撰稿人:劉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