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親愛的小孩》過于真實,販賣焦慮?正因懂得更多才不會焦慮後悔

文 / Kaforniay

最近,人民日報狠批國産劇《親愛的小孩》制造恐婚焦慮。

《親愛的小孩》過于真實,販賣焦慮?正因懂得更多才不會焦慮後悔

這部頻上熱搜、被網友廣泛讨論的熱劇《親愛的小孩》,前幾集,主角方一諾一開場就給大家真實展現了母親的角色。懷胎十月,身體累贅,皮膚斑斑點點,滿肚子妊娠紋。自己一個人奔赴生産,丈夫不負責。

生完小孩,丈夫不幫忙,婆婆幫忙帶小孩,一邊抽煙一邊打麻将,最後不顧嬰兒車摔了孩子。更糟糕的時候,方一諾一個人照顧小孩生病的時候,丈夫肖路出軌。

有人罵女主過度焦慮,情緒化、易激動,太敏感神經質,有人罵肖路是大渣男,不負責任,同時痛恨婆媳關系,痛恨婚姻和生育。

看完有一種不敢結婚,不敢生小孩的想法。因為這部劇把所有狗血劇情都集合到一起,告訴我們,人隻要一生了孩子就會變成神經病。

我反倒覺得挺真實的,《親愛的小孩》并沒有将女性塑造成一個十全十美的母親,也沒有将男性塑造成一個什麼都不做的廢物父親,也不是單純的喪偶式育兒。

就跟伊能靜說的一樣,越早知道婚姻、親情都是需要清醒看待的,幸福的人會越多。

《親愛的小孩》過于真實,販賣焦慮?正因懂得更多才不會焦慮後悔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卻有各種不幸。

但是長輩跟你催婚,并不會把好壞給你統統分析一遍,隻會用虛假的幸福逼迫你快速成家,并告訴你:“如果結婚不好的話,為什麼别人要結兩遍?”

官媒批劇制造焦慮,我不這麼認為。

人類恐懼的從來都是未知,焦慮和後悔的情緒在未來不确定的風險前更容易産生。而當電視劇集中化地呈現産後、育兒的艱辛,用放大鏡的方式展現一些平日裡不曾看見的細節,讓我們看見了具體細節,反倒擁有預判能力和對症下藥的大局把控力。

因為預先能知道一地雞毛,了解孕前孕後的生理尴尬、代際養育沖突、沒有完美的丈夫和婆婆等真實情況,才能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更能遊刃有餘預防和抵禦風險,自由地掌握自己的人生。

那從這部劇,作為女性,我們可以悟出什麼道理,可以降低什麼預設?

1、放棄對伴侶不切實際的幻想

一起來看看夫妻倆分别扮演着什麼角色?

女主是教師,出場便是孕晚期,情緒低迷不讨喜,行動不便,不會自己做飯也不會叫外賣,隻會等着丈夫打包飯菜回家。

丈夫肖路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他做得甚至比很多男人要更好。

他體貼關懷,對孕晚期的老婆有求必應,削水果,泡腳;當媳婦和婆婆發生沖突,他習慣性站在妻子這邊,體諒妻子的情緒,從中調解婆媳關系。

他溫柔耐心,哄老婆功夫一流,雖然有人也說是和稀泥,根本沒有解決問題,隻會欺騙。

但他并不是虛假寵妻狂魔,也有缺點,他說的話好聽,行動卻會偷懶,妻子生産時他在家睡過頭;在公司加班也不想回家面對一地雞毛。

《親愛的小孩》過于真實,販賣焦慮?正因懂得更多才不會焦慮後悔

沒有完美的丈夫和父親,沒有完美的婚姻的家庭,更沒有完美孩子。

劇中方一諾的孩子禾禾一出場就是哭,你生的孩子都沒法受你控制,更何況一個沒有血緣關系的伴侶,也無法完全受你擺布,毫無尊嚴地無條件臣服于你。

要接受有瑕疵的這些才是常态。

2、強勢控制欲,愛孩子愛得太過自我

從劇名得知,《親愛的小孩》,孩子就是重點,孩子淩駕于所有人之上,整部劇就是一群人圍着孩子而鬧出的悲劇。

女主為了孩子,和出軌丈夫離婚;女兒生病,抛棄現任,又回去複婚;為了臍帶血救女兒,還生孩子,那個帶着救姐姐的使命而誕生的孩子又何辜?

每一步選擇都在在做極端的行為,還自我感動把它上升到極緻的父母之愛,感動得稀裡嘩啦。

自我感動的愛其實是很無效的。

《親愛的小孩》過于真實,販賣焦慮?正因懂得更多才不會焦慮後悔

論主角的性格,方一諾個性犟,強勢,又擰巴,生孩子之後,她幾乎比大部分母親要焦慮,于是月嫂,婆婆,親媽她是一個都看不上。

有時候卻是教師職業的通病。她們在自己的專業賽道和教育權威之下,是絕對不允許自己的孩子成績有哪點不出色,也不允許别的人對她教育權威指指點點。

于是教師的孩子,在教師熏陶之下,流着教師最強智力的血脈的孩子,成才的幾率,其實不高。

3、積極的情緒需要流動起來,情緒化最要不得

看完劇都佩服任素汐演員的素養,演得太壓抑了,身邊人無論做什麼都是錯的。丈夫、婆婆、媽媽做對的事情,她沒有任何正向回報,給身邊的人情緒價值太低了。

人貴檢討,其實你總覺得命運虧待了你,身邊人都對你不好,有沒有想過這種感覺和認知是互相的呢?

沒有人會喜歡一臉愁容、總是抱怨,還雙标的人。用責人之心責己,用恕己之心恕人。

用積極的态度面對生活,運氣就在你身邊。

—— 今日作者 ——

Kaforniay

-配圖- 來源于網絡

-編輯- 林嘉茵

歡迎留言區評論互動a

“對此,你怎麼看?”

文章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