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遇上這4類“不靠譜”的爸爸,孩子很難成才,媽媽再努力也沒用

在中國現行的家庭模式中,育兒問題通常是媽媽為主,爸爸為輔。但即便爸爸隻是配角的存在,依舊還存在很多“不靠譜且坑娃”的行為。

閨蜜小胡在聚會上忍不住拼命吐槽自家老公。原本,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小胡一家人是計劃去周邊郊遊。

誰知道臨行前,小胡老公反悔了,他找了很多堂而皇之的理由,比如:天氣太熱了,帶孩子出門中暑了怎麼辦?

小胡望着他嗤之以鼻,老公為何要臨時反悔?真正的原因小胡心裡很清楚。

昨天夜裡,小胡老公打遊戲上瘾,一直玩到半夜三更才作罷,夜晚休息不好,今天起床肯定是無精打采,自然想着偷懶不出門。

“我希望你明白,答應孩子的事情,我們作為父母一定要做到。”小胡對老公下了“最後通牒”。

礙于小胡的堅持,小胡老公最終還是乖乖去了。但一家三口的這次出行一點也不美好,小胡老公因為精神欠佳,是以走一段路就要休息,屢次打斷孩子郊遊的興緻。

吃過午飯,小胡老公以“再不回家就要堵車”為由,堅持回家了。

到家後,小胡老公轉頭進入卧室,眨眼間就是鼾聲如雷。望着一臉失望的孩子,小胡不知道該如何去解釋。

為什麼很多爸爸都“不靠譜”?我認為原因有兩點:

其一,跟傳統觀念有關。

在中國的現行家庭制度中,“男主外、女主内”是很流行的模式。爸爸自認為已經挑起了家庭經濟重擔,那麼育兒就應該責無旁貸由媽媽獨立去完成。偶爾,爸爸有時間陪娃,還會表現是“幫忙”的姿态。

其二,跟親子之間的相處模式有關。

生命孕育之初,媽媽曆經十月懷胎的艱辛,感受到胎兒在子宮裡的胎動,母子合為一體的經曆,讓每個媽媽對孩子都有本能的疼愛,恨不得拼盡一切為孩子提供最好的。

而在爸爸眼中,孩子的誕生雖然繼承了自己的血脈,但畢竟沒有親身參與生命孕育的過程,某種程度上對孩子的天然喜愛就不及媽媽濃厚。

但上述兩個原因都不能構成爸爸拒絕參與家庭育兒的理由。孩子,不僅是夫妻雙方愛情的結晶,也是夫妻雙方共同的責任。在家庭育兒路上,可以有主、次之分,但絕不代表責任有輕、重的差別。

心理學大師弗羅伊德曾說:“孩子眼中的父親是集法律、限制力、威嚴、權力于一身的超人。”

可想而知,如果爸爸在育兒路上缺席,對孩子将來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更讓人惋惜的是,有4類爸爸,他們用自以為是的育兒方法,在孩子成長路上做出了錯誤的示範,遇上這幾類爸爸孩子将來很難成才,即便是媽媽再努力都沒用。

第一類:出爾反爾,不講誠信的爸爸

一如上文故事分享的爸爸,就是一位出爾反爾、不講誠信的典型爸爸代表。

現實生活中,這類爸爸數不勝數,一時興起答應孩子,但過後又因為個人原因、工作原因等,找理由來搪塞孩子。在爸爸的認知中,孩子年齡小,好糊弄,即便是答應孩子的事沒做到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

但是在孩子的認知中,超人爸爸應該無所不能,答應孩子的事情做不到,等同于是自毀形象,屢次失信後很難再獲得孩子的信任。

是以,爸爸不要随便就給孩子許下承諾,許下的承諾就要全力以赴去做到。特殊事情耽誤了,也要認真給孩子解釋,提出彌補的方案,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對于承諾的重視。

第二類:暴脾氣爸爸,習慣性用打罵來解決問題

和媽媽相比,在孩子心目中爸爸的力量感更加強大,是以很多“下苦力”的事情,孩子習慣性尋求爸爸的幫助。

但有的爸爸則是天生的“暴脾氣”,面對孩子的頑皮行為,他們很難包容,對孩子“非打即罵”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對爸爸産生了本能的畏懼感。

或許爸爸為此感到沾沾自喜,孩子感到害怕,教育起來不是更簡單一些嗎?但這種做法僅限于孩子年幼無知的時候可能會産生效果,一旦孩子自我意識開始增強,孩子可能就會發起反抗,若是爸爸這時候變本加厲去對待孩子,就會破壞孩子内心的安全感。

長時間生活在這種負面壓力環境中的孩子,他們很難擁有好的情緒,遇事容易急躁,習慣性用武力來解決問題。

第三類:“雙标準”的爸爸,嚴格要求孩子不懂律己

有的爸爸習慣性執行“雙标準”,對待孩子要求嚴格,但是自己又做不到以身作則。

一如我認識的爸爸中,有一位爸爸就不斷給孩子立規矩,寫作業的時候不準東張西望,吃飯的時候不準聊天,沒事多參加戶外運動不準玩電子産品。

聽起來都很有道理,但這位爸爸自己則是屢次“犯規”,吃飯的時候張牙舞爪、侃侃而談,坐在沙發上刷手機一動不動。這些行為孩子看在眼裡,也記在心裡。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孩子反問爸爸:為什麼你自己提出的要求都做不到?爸爸無言以對,想了很久才找到一個理由搪塞:因為爸爸是大人。

爸爸是大人的理由顯然是不具有任何說服力的,這種“掩耳盜鈴”的做法,隻會讓孩子瞧不起自己的爸爸,内心裡對爸爸産生質疑,爸爸跟孩子立下的規矩,在孩子心目中也不值得去遵守。

正所謂,育兒先律己,爸爸給孩子立下标準的時候,首先要掂量自己是否能做到,以身教的力量去教育孩子,比空口白話說大道理管用多了。

第四類:透明人爸爸,永遠抽不出時間陪孩子

有一類爸爸,在孩子眼中是“透明人”,早出晚歸忙工作,完全抽不出時間來陪孩子。

要知道童年就那麼幾年,孩子需要爸爸陪伴的日子其實也很短暫,等他們建立了自己的社交圈子之後,爸爸的陪伴在他們心目中就不那麼重要了。缺失的時光,是以犧牲親情為代價,孩子長大成人之後也很難跟爸爸親近起來。

借此文獻給所有的爸爸們,别再認為育兒是媽媽一個人的責任,要想孩子成為棟梁之才,爸爸也需要全情投入,認真參與到育兒的過程中,一起見證孩子的成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