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高景雲先生為您揭開瀕臨失傳的江湖隐語——徽宗語的神秘面紗

最近,《話說天津衛》節目播出了高景雲先生版的《學外語》,令許多聽友粉絲紛紛叫好!這讓我們聯想到多年前節目裡高景雲先生的一段講述,很多年輕聽友,就是因為這段講述認識了高景雲先生,愛上了“高派”講述,進而成為高景雲先生的“死忠粉”。這段内容可以說是“高派”講述登峰造極的代表作品,藝術特色鮮明,語言手法運用自如,舉重若輕。思維清晰、邏輯缜密。令人百聽不厭!我們把這段講述整理成文字并配以講述視訊,以飨廣大“高派”語言藝術的追随者……

高景雲

1931年生人,幼居小白樓,入學工商附中,後繼續就讀工商大學(津沽大學)

博聞強記,學養深厚,受天津鄉土文化浸潤,有着幽默、細膩的講述風格,深受廣大聽友尊敬喜愛;

受家庭影響,自幼入天主教耶稣會,師承多位知名學者。經曆坎坷,頗具傳奇色彩。現為天津西開教堂神職。

“1

教科書式教學“徽宗語”

提到徽宗語啊,我小時候上學時候,我倒是學過。我們那個時候啊,三、四十年代,尤其是國中的學生,不能說流行,因為并不普及,不是所有人都會,很少數的學生會這個。我呢,從小對于語言類的這個遊戲我非常感興趣兒,是以有意識地我就跟他們接近,聽!後來時間不長,我也就會說了。

這種東西,我們那時候不叫“徽宗語”,叫“惠中語(音)”,天津口音。幹嘛呢?就是不讓别人聽明白,但是又不能公開地大庭廣衆當中說這個,就是一種好奇。當然啦,據說是宋徽宗發明的這個事,可考不可考?我也沒研究過,但是我知道主要是盲人當中使用。到後期,很長一段時期以後了,在河北省有一個地區,用這個用得比較普遍,普遍也不是所有人都會啊。也是一部分人會,哪呢?就是邢台附近,這塊兒的人會。但是年齡我估計都是在我這個年齡左右,都得在八十歲以上,你想我都六十年沒說這個了,連聽我都沒聽人說過,沒遇到會的。幸好我還會,是以我把它介紹一下子吧!

這個就是根據漢字的發音,漢字發音它不有聲母和韻母麼,利用這個聲母和韻母,分别都給它加上輔音,等于一個漢字,它原本是一字一音一意的,它這個一“反切”呢,等于就變成一個字發兩個音了。具體說一下吧,你比方說:大。本來是由這個聲母d和韻母a拼出來的,他把d和a都加上音了,它變成了什麼呢?念成:逮尬。d加上韻母ai,a加上了聲母g,逮尬—大。诶!它這麼來的。這樣說當然它時間就延長了,延長增加一倍了。

圖 | 趙元任《反切語八種》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第2本第三分冊(1931)

因為中國的古代字典啊,工具書,它沒有标注字音的字母,包括民國早期的:(注音符号)ㄅ、ㄆ、ㄇ、ㄈ……以及咱們現在用的這個拉丁字母的(漢語拼音):a、b、c、d……這些個過去它沒有,那古代的字典怎麼注音呢?它就是用這個“反切”,用兩個漢字發音反切一個字,(即:用第一個字的聲母和第二個字的韻母)形成新的那個字的音。

是以根據這個又發明了這個“徽宗語”。像:你、我、他。我,就用“外果”。他,用“胎嘎”,這不很簡單嘛,但聽起來就變成兩個音了。你,聶gi。桌子:拽郭子。椅子:葉gi子。凳子:逮更子。門:買哏。窗戶:揣光懷顧。房子:fai杠子。錢:且gian……這都是單詞啊。

我下邊啊,我就編那麼幾句對話,聽起來可就有點費勁了。這對話内容,編一個小情節吧,我先說一個用正常的發音,是這樣的:

甲:來啦?上哪去?

乙:去北邊!

甲:去北邊幹嘛?

乙:去北邊找個朋友!

甲:找朋友幹嘛?

乙:吃飯去!

甲:誰花錢?

乙:當然是我了!

甲:夠大方的!

乙:那當然了!

這是兩個人對話啊,我現在用這個“惠中語”把這個都翻譯過來啊,我說一句翻譯一句啊,最後一塊說。

甲:來啦?惠中語:攋gai啦

上哪去? 曬杠 耐嘎 且gv

乙:去北邊! 曲gv 敗給 别gian兒

甲:去北邊幹嘛? 曲gv 敗給 别gian兒 改幹 買嘎

乙:去北邊找個朋友! 曲gv 敗給 别gian兒 齋搞 拍更 葉giu

甲:找朋友幹嘛? 齋搞 拍更 葉giu 改幹 買嘎

乙:吃飯去! 拆gi fai幹 去

甲:誰花錢?shei 給 fai瓜 且gian

乙:當然是我了!逮剛 rai gan 篩gi 外果 了

甲:夠大方的! 改夠 逮尬 fai杠 的

乙:那當然了! 奶尬 逮剛 rai gan 了

我這是一句一句的,我整個都連下來,聽着可就有點費勁啦!我再來一遍啊!從頭說啊,還這内容啊!連起來,這跟說相聲那意思一樣(注:建議對照高景雲先生講述音頻,邊聽邊了解)。

甲:攋gai啦 曬杠 耐嘎 且gv

乙:曲gv 敗給 别gian兒

甲:曲gv 敗給 别gian兒 改幹 買嘎

乙:曲gv 敗給 别gian兒 齋搞 拍更 葉giu

甲:齋搞 拍更 葉giu 改幹 買嘎

乙:拆gi fai幹 去

甲:shei 給 fai瓜 且gian

乙:逮剛 rai gan 篩gi 外果 了

甲:改夠 逮尬 fai杠 的

乙:奶尬 逮剛 rai gan 了

這是整個的……呵呵……盲人啊因為眼睛不友善啊,他不知道傍邊周圍都有誰,而且他這個人群的行業呢,過去以算命為主,是以他兩個盲人一聽敲那個小堂鑼兒,他就知道是老張是老李走來了,倆人對上面了,你今天掙多少錢啊?……這都不能讓旁人聽見,他不知道旁邊是誰啊!是以他們就用這種語言對話,他們是利用這種語言(掩藏說話的内容)。

我們學生學這個,純粹是為了好奇,但是也很少在公開場合用這種語言對話,除非特殊情況,人數不太多,有些隐秘的事情不願意讓别人知道的情況下,我們用這個對話,不多啊!這并不是很普遍的,并不流行這個,這就是大體的“惠中語”吧。

“2

這些江湖隐語——你聽過嗎?

還有,這個“切”的方法,各地都不一樣,因為各地的口音它不一樣,這裡面有規律沒有呢?是有規律的,但不是一種規律。熟能生巧,畢竟它是一種語言的表達方式,當然,我們學這個比學外語還是友善一點,因為它基音是咱們的母語,是漢語。

說宋徽宗讓胡人擄去了,擄去以後呢,同着胡人講話,他有自己人啊,他怎麼溝通呢?是以就發明了這種“徽宗語”,這是一種說法啊……

圖 | 宋徽宗趙佶(1082~1135),号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書畫家。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宋徽宗與宋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史稱“靖康之恥”。

說到這個胡人,咱現在留下一些語言,比如:胡鬧,胡說!都加個“胡”字,這就是根據那個時代背景,沿革到現在口語中,我們留下了。這個胡字當然說是有點貶義的意思了,是不是!但是也有中性的,你比如:胡琴。天津話叫“胡琴兒”胡琴就是從他那邊來的琴。吃的東西:胡蘿蔔,也是從胡人那邊來。還有吃的東西:胡椒。實際胡椒呢,還不是打他北邊來的,是從印度跟東南亞那邊來的,因為都是從外國來的,是以大夥一看,行啊,就叫“胡椒”吧。

這些個說法跟咱們清朝晚期到民國時期說的一些話很相似,你比方說,吃的蔥頭,叫“洋蔥”,火柴叫“洋火”,也叫“洋取燈兒”,坐的膠皮車叫“洋車”,敲的鼓,吹的外國喇叭叫“洋鼓洋号”,學生叫“洋學生”,學生上外國留學去不叫留學叫“留洋”,還有“洋娃娃”,現在叫“芭比”……

這都是在語言當中遺留下來的一些痕迹。我小的時候對這些個,尤其語言類的項目,非常感興趣兒。什麼中國的、外國的、各行各業、五行八作我都耐聽。好這個他就容易記住,什麼各類的行話啊,還有那個“春典”,叫作“齊春把典”,不是“七春八典”,怎麼叫“齊春”呢?他有“齊春”有“半春”,這就是江湖上的隐語:“你有齊春你有半春?”就是你有全套兒的還是半套兒啊?是這意思!這是據我了解啊,内行咱再說内行話,我這說的都是外行話。

不但是說相聲的用,江湖上很普遍,當然,他有些細微的差别,根據各個行業不同,走镖的這個,他跟文藝界,還有這個黑道兒找錢兒的人們他們都不大一樣。你比如說吧,陰天了,陰天不雲彩都滿了嗎,他怎麼說陰天呢?他叫“茬棚”。“茬”就是天津話“茬住了”。棚就是天,天上都讓雲彩給茬住了,叫“茬棚”,這是陰天。死了,叫“土典”了,這多好啊,土典了,這多标準啊!頭兒叫“瓢把子”。女的叫“果實”。看看叫“把呵”。張壽臣的相聲裡不有麼,《偷斧子》裡頭有:順着我的手把呵……把呵是看。“椽兒”就是眼神、腦子。椽兒快,就是眼神快、腦子快;椽兒亮,就是聰明,懂點事兒,别糊裡糊塗的。撇杵兒,就是花錢。圓黏兒,就是攏人兒的意思。這就是撂地的啦!散黏兒,散黏兒是嘛呢?觀衆都散了,躲開!都躲開點兒……

還有“三字語”了,這都上不得台盤的這個玩意兒,因為我呀,愛跟各路豪傑接觸,是以說跟他們搭擱,沒事就聽,日子長了,耳熏目染,一天一句半句的,長了我也就會了,這麼着。三字語是嘛?就是由成語前三個字,襯托最後一個字,你比如說,咱戴這個帽子:我那帽子哪去了?他不說帽子,我那郎才女呢?成語不是有郎才女貌那麼個詞兒麼!他用這三個字隐喻最後那個字兒。實際這些東西,解放前呐,河東道地外,這些地方的那些人們,都會這些東西。因為那邊有“黑旗隊”是以附帶這個徽宗語啊,我再把這些聊那麼幾句……

視訊 | 高景雲先生揭秘“江湖隐語”——徽宗語(點選視訊放大觀看)(郭文傑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