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機械化程序是什麼時候加快的?裡面“算計”之精密,超乎你的想象

衆所周知,人類成為“現代人”的标志就是制造工具。

從簡單的工具制造,到不斷探索形成複雜繁瑣的現代機械,經曆了複雜漫長的過程,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機械裝置的誕生,極大地加速了工業化程序的腳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當屬英國。

18世紀中期,英國手工工廠生産技術無法滿足大批量的生産需求,為了提高生産速度,60年代,織布工詹姆士·哈格裡夫斯發明了“珍妮機”的手搖紡紗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産效率。

當越來越多的工廠設在河邊,利用水輪來驅動工業機器,為了解決用畜力排解地下水的弊端,1705年,英國人紐科門發明了紐科門蒸汽機,但這種蒸汽機燃料消耗率極高,隻适用于煤礦。

1765年,瓦特在紐科門蒸汽機基礎上進行重大改進,發明了現在人們所熟知的冷凝器蒸汽機,在降低了燃料的消耗率的同時,标志着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到來。乘勝追擊的瓦特,于1781年又創造了回轉動力蒸汽機,擴大了工業應用範圍。

19世紀後期,電力和電動機開始進入大衆的視野,内燃機也經過不斷改進,應用于大大小小的工業活動中。

1885年,Karl Benz設計發明了内燃機三輪車獲得專利,标志了現代汽車的誕生;

1990年,保時捷推出了tiptronic變速器,具備了手動和自動自由轉換的功能,也是目前為止手自一體變速器的鼻祖。

20世紀後半葉,精密的電子機器逐漸開始充斥着我們的生活,并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不斷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便利,比如我們現在完全無法離開的汽車和計算機裝置。

随着經濟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對機械的需求不僅呈突飛猛進式的增長,對精密加工技術的要求也越發嚴格。

如何滿足大衆日益刁鑽的需求,對各大品牌來說是需要不斷破解的難題。其中,一直走在科技前沿,不斷尋求突破創新的“綠廠”OPPO,在12月15日釋出的新品手機Find N上,就帶給了我們全新的驚喜——它是旗下首款折疊屏産品。

要說折疊屏手機如何産生?是資訊爆炸的時代,使用者對大螢幕的需求激增,但大螢幕單手操作極為不便,如何做到既保證操作過程中便利,又能兼顧大螢幕帶來的體驗感,折疊屏手機應運而生。

雖然折疊屏産品對我們來說已不算新鮮,但對相關産品的擔憂卻一直存在。比如外觀不夠驚豔,手感差不易攜帶,技術不成熟,折疊痕迹重影響美觀……

不妨來看看OPPO是如何解決上述的問題,做到“好看又好用,折疊屏從嘗鮮到常用”的。

首先,從外觀呈現上來看,Find N就與衆不同。

為了做到大屏和便攜的雙向平衡,Find N首次定義了外屏5.49英寸,内屏7.1英寸的折疊黃金屏尺寸,既保證了折疊起來可單手操作的便攜感,又保證了内屏展開即有平闆般的沉浸式體驗感,實作觸感和觀感的完美統一。

當然,作為一款折疊屏手機,我作為使用者,我最關心的問題應該是折疊産品常見的折痕是否有改進。而解決折痕問題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一是優化螢幕折疊方式,二是采用更不易産生折痕的材質。

為此,Find N雙管齊下,通過4年的打磨研發,使用工藝最複雜,成本最高的折疊屏水滴鉸鍊,以實作提升彎折半徑來降低螢幕折痕,

搭配 OPPO 和三星聯合研發的 120Hz 鏡面屏,做成了目前市面上折痕最淺的折疊屏手機,讓使用者實作“零感折痕”的體驗。

從技術層面來看,OPPO從N1的旋轉式攝像頭輕盈翻轉開始,到OPPO Find X雙軌潛望結構靜谧升起、再到卷軸屏的徐徐滑動中不斷探索和累積的經驗總結出,Find N既要保證更順暢的開合手感,同時要實作懸停,讓手機螢幕突破二維空間,向使用者展現更多可能性,帶來全新的體驗。

要想實作以上目的,就需要對“鉸鍊”産生的力量進行精準把控。無論是開合手感,折疊痕迹,還是兼顧“大屏、懸停、分屏”新體驗,都離不開鉸鍊的使用,這也是Find N上最亮眼的突破之一。

相較于行業内常用的U形鉸鍊,Find N使用的水滴鉸鍊,不僅成本高,結構複雜,對工藝要求也更精密。

為保證在開合過程中不受鉸鍊的影響,Find N經曆了反複打磨鉸鍊的内部結構,保證折痕更輕,同時調整鉸鍊機械設計,實作與螢幕的完美配合,最大程度隐藏折疊痕迹。

為了實作懸停的最佳效果,鉸鍊中的凸輪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與螢幕相連的上方凸輪會在螢幕轉動時,會擠壓到下方連接配接彈簧的凸輪,OPPO設計團隊不斷優化凸輪設計,

通過增加凸輪的數量,提升阻尼,給螢幕彎折保留出更多的空間,最終達到完美效果。

以鉸鍊為開關,Find N實作了黃金比例的尺寸設計,無痕的大屏體驗,絲滑順暢的開合手感,全新互動的懸停模式,以及超強的耐用程度,打破了折疊屏手機華而不實的虛名,變成了以實用性為主打的便利折疊手機,7699起的價格,屬實擔得起。

OPPO以精密鉸鍊結構重塑設計美感,代表現代工業機械設計邁向了新階段,這也說明品牌對精密儀器的開發使用成為一種新趨勢。

其實,我們身邊這樣的精密儀器确實是無處不在,也極大地在影響着我們的生活,手表的發展程序也是很好的例子。

16世紀初,德國人制作了第一塊鐘表,從此開啟了機械表時代,第一塊手動上鍊的懷表于1770年産生。

因為做工複雜,手表成為了貴族的象征,像我們熟悉的江詩丹頓,浪琴等具有代表性的“奢侈”品牌,是在18至19世紀誕生,複雜的報時,計時等功能也于這個時期産生。

到了20世紀初,手表逐漸演變成現在大家熟悉的模樣,但機械表的價格依舊居高不下,沒有走進大家的日常生活中。

20世紀70年代,随着石英表走進大衆的視野,電子表,時裝表等也随着需求不斷産生。

但手機的日漸普及,讓手表的功能愈發降低,逐漸成為華而不實的裝飾品。無論是顔色,還是風格樣式,都向大衆審美靠攏。

但不可否認的是,手表作為身份的象征,在兼顧實用性的同時,也彰顯了佩戴者的社會地位,始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面對電子産品的不斷沖擊,手表将如何從外觀到核心上進行全面的創新,也讓人拭目以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