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果然,谷愛淩又被他們罵了

文 / 劉娜

人紅是非多。

最近,谷愛淩又被網暴了。

起因是這張圖:

這是谷愛淩發在社交網絡的一條視訊,視訊裡外婆正在飛機裡小步鍛煉。

這個場景被她拍了下來,發到自己的賬号,配文:

“鍛煉是一種生活方式。”

由于行程目的地是美國紐約,于是這場外婆的鍛煉日常,變成有心人陰暗地揣度。

他們不問青紅皂白,上來一盆髒水:

“看來賺了不少,撈完就回家了。”

“在中國撈錢,在美國享受。”

“這就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吧。”

……

但事實又是怎樣呢。

她乘坐的飛機并非私人飛機,而是活動方包機。

此次行程也是為了參加兩場重要活動:一是女性體育峰會espnW,二是Met Gala慈善時尚盛典。

面對滿屏的惡言惡語,谷愛淩最後默默删除視訊,沒做任何辯解。

要知道上一次在中國奪冠的時候,面對滿屏美國網友的嘲諷,她一直站在中國的立場,為中國說話,維護中國形象。

曾經她為中國出戰,如今卻被網友插刀。

縱然谷愛淩再内心強大,無畏坦誠,但看到她曾經維護的人反過來傷害自己,未免不會寒心。

面對這場鬧劇,希望谷愛淩能像她說的那樣,再次振作:

“我也不打算浪費時間在沒有受過足夠的教育的人身上,他們可能也永遠無法體會到我有幸每天感受到的喜悅、感激和愛。

借由此事,我也想跟大家聊一聊關于關于“自我認同”和“他人評價”的6個底層邏輯。

過分看重别人的評價

其實是對自己不滿

谷愛淩的成才之路上,受外婆和媽媽影響很大。

她的外婆是交通運輸部的退休進階工程師,媽媽是北大高材生,後赴美留學,在科研和投資方面都展露出獨特的天賦和才能,還是滑雪教練。

影響谷愛淩最大的兩位女性,都是有文化有主見又有強韌自我的人。

她們自幼就教育谷愛淩:“你很棒,你做得很好,你值得擁有最好的一切。”

這種“我很好”的認知,不斷内化到谷愛淩的心裡。

她自己也在不斷努力中,在學業和滑雪上取得驕人成績,考上斯坦福,又拿到奧運冠軍。

這種“努力+獎賞”的榮譽感,讓她對自己有客觀而穩固的認知,外界質疑根本撼動不了她。

我接觸到的不少孩子,雖然沒有谷愛淩那麼優秀,但他們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

隻是,他們特别在乎别人的評價。

老師的一句批評,同學的一句嘲笑,偶然事件的一次傷害,他們很久都無法釋懷。

我和他們深入溝通後,發現他們内心裡始終有個聲音在回響:“你不行,你不好,你不配,你不可以。”

這個聲音來自誰?

來自他們成長中,撫養者的馴化和打擊。

在不知不覺中,這些孩子把養育者的要求,變成了自己對自己的要求,自己對自己的攻擊。

一旦他們聽到外界的不良評價,馬上就在自動化進行中,陷入慣性自卑和難堪裡:“果然,我不行。果然,沒有人喜歡我。”

是以,心理學上有句話:

所有不滿,都是對自己的攻擊。

什麼意思?

意思就是,我們對自己不滿,是以才會格外看重他人的評價。

如果你對自己足夠認同,足夠滿意,足夠相信,就沒有人能摧毀你。

為人父母,我們也要俯下身子,伸出雙手,給予孩子接納和肯定。

我們搭建的不僅有親情的橋梁,還有孩子自信的根系。

真正優秀的人

都有适度的自大

我們很多家長和老師信奉:“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棍棒底下出孝子。”

是以,一旦看到我們的孩子表現出自信,就大喝一聲:

“收起你驕傲的尾巴,你和那個誰誰誰比,差得還很遠!别考了第一名,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然後,看到孩子灰溜溜地不吭聲了,家長還大言不慚:“要讓他一小知道什麼是敬畏!”

這樣的教育方法,培育出來的孩子,就算考上了名牌大學,内心裡也是分裂苦澀的:

總覺得自己不夠好。

在這種自我貶損中,長期内心揪作一團,變得緊張又擰巴。

“适度的自大,是自愛的必然,也是優秀者的特質。”

學會愛自己,喜歡自己,認同自己。

這樣,面對他人不合理的懷疑和質疑,你才不會陷入過度反思。

就像谷愛淩說的那樣:

我并不十分在意别人是否滿意,我滿意自己的表現就ok。

和傻子論長短

辯赢了你也是輸

相信不少朋友,都聽過“三七二十八”的故事:

一個人在街上,聽到另一個人在大談三七二十八,就上前告訴說三七等于二十一,不是二十八。

兩人發生了争論,三七二十八惱羞成怒,咬了三七二十一一口。

三七二十一非常生氣,拉着對方到了衙門告狀。

縣太爺在上面問:怎麼回事?

三七二十一說:

“大人,對方不僅說三七二十八,還咬了我一口,請大人為我做主。”

縣太爺聽後,一拍驚堂木:

“三七二十八可以走了。來人呀,把三七二十一拉出去,打十闆子。”

三七二十一被打個鮮血淋瀝,心裡越想越不服氣。

他又回到縣衙,擊鼓鳴冤。

縣官看見又是他,就問:“這回你告誰?”

三七二十一說:“這回告大人,我三七二十一,一點兒沒錯。大人不打三七二十八,反而要打我。大人判的不公。”

縣官一聽,摒退其他人,悄悄對三七二十一說:

“他都三七二十八了,你與這種糊塗人辨理,你能辯得清嗎?

說明你更糊塗,不打你打誰。”

和惡狗糾纏,容易拉低自己的檔次。

和歹人糾纏,會弄丢自己的性命。

和三觀不同的人辯論,就是凝視深淵。

道不同不相為謀。

同一個班級裡、宿舍裡,同一個機關裡、集體裡,總有那麼一兩個刺頭,愛到處挑刺找事兒。

碰見這樣的人,不要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浪費在他們身上。

正确的做法是,閉嘴,遠之。

你的時間寶貴,噴子不配。

别人怎麼對你

都是你允許的

日常生活中,有些孩子會陷入關系的惡循環:

“别人越忽略我,越诋毀我,越看不起我,越故意傷害我,我越要證明給他看,越要讨好他,越要在意他的評價,越要和他日日糾纏。”

年少讀書時,和同學的關系,形成這樣的惡循環。

長大戀愛後,和戀人的關系,形成這樣的循環。

工作走向社會,和同僚的關系,又形成這樣的循環。

然後,這樣的人在創傷成瘾中,還一邊受傷一邊追問:

“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

為什麼?

因為,你在熟悉的味道裡,總是把刀子一次次遞到别人手中,然後縱容他人:

“你來紮我啊,往我最疼的地方紮啊。”

你越在乎他人的看法,他人就越用惡意控制你。

你在控制和被控制中,弄丢了真實的自己。

打破這樣的困局,有兩條路可走:

第一,反抗,大聲說出“不”,捍衛自己的感受和邊界,讓那些總是羞辱你、否定你的人“滾遠點”。

第二,忽視,不在乎他人的評價,專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在越來越好中,把那些咬舌根的人甩得遠遠的。

别人怎麼對你,都是你允許的。

因為,你潛意識裡對自己的态度,正是别人對你的态度。

共情不足是他人的事兒

邊界不清卻是你的責任

一個16歲的少年,因為苦于他人的評價和惡意,而去拜訪一位智者。

“我怎麼才能變成一個受歡迎的人?”少年問。

智者笑着說:

“我的孩子,你變得再好,也總有人不歡迎你。

很多看起來比你年長的人,他們會莫名其妙地讨厭你。

因為,他們讨厭的不是你,而是他們自己的煩惱和焦慮。

如果你要讨他們的歡迎,那注定自讨苦吃。”

少年又問:“那麼,既然這樣,我要怎麼樣才能修行自己?”

智者說:“孩子,我送你四句話。

第一句,是把自己當别人。

這樣,你痛苦或得意時,才會平和,因為衆生皆苦,你不是一個人在受苦。

第二句,把别人當自己。

這樣,看待别人時,你才不妄加評判,惡意揣度,而是心懷客觀和慈悲。

第三句,把别人當别人。

這樣,你才能對别人的問題果斷放手,從别人的糾纏中果斷抽身。

不試圖改變他人适應自己,也不試圖改變自己适應他人。

第四句,把自己當自己。

這樣,你遇到自己的困境,才會勇敢面對;遇到自己的難題,才會負責擔當。

這一路努力中,你也遇見了更好的自己。”

把自己當他人,把他人當自己,這是共情。

把他人當他人,把自己當自己,這是邊界。

共情不足,會陷入貪念和自私。

邊界不夠,會陷入糾纏和戰争。

對于共情不夠的人,善良的你要捍衛自己的邊界。

對于邊界不清的人,勇敢的你不必過分地共情。

關我屁事

關你屁事

在不觸犯法律的前提下,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我們無法改變他人,除非他人願意自我改變。

他們也無法改變我們,除非我們願意付出努力。

相信别人有力量承擔他們自己的苦難和生活,這是對生命本身的尊重。

相信自己有力量迎接餘生的風雨和冰霜,這是對自我的認可和希望。

然後,去分辨這樣三件事:

我的事兒,他人的事兒,老天的事兒。

我的事兒,我全力以赴,盡力做好,盡情享受。

他人的事兒,我客觀看待,盡量放手,秉持善意。

老天的事兒,我交給時間,相信因果,尊重結局。

“願上蒼賜我平靜,去忍受我必須忍受的事;

願上蒼賜我勇氣,去改變我可以改變的事。

請上蒼賜我智慧,讓我分辨兩者之間的不同。”

如是,甚好。

點個在看

願你也能找到

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