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飛凡R7設計解讀:工業達爾文主義的革命者

任何事物的進化都符合達爾文主義。

為何這麼說,舉個簡單的例子:為什麼單反相機在需要防水、防摔、防塵的功能之後演變出了gopro?而或許你曾經可以炫耀自己能同時操控無人機和雲台,但現在的無人機都變成可以自動追蹤目标,并且還防風外加自動返航。

這就是生物進化中的紅皇後效應——你隻有不停奔跑(進化),才能停在原地(保持住生态位)。

為什麼2020年之後,突然爆發出那麼多外形亮眼的智能汽車,這就是寒武紀現象——一個達爾文一直困惑的問題。最近我看到網上曝光了一些飛凡R7的産品圖。和目前人們腦海中汽車從外觀到内飾都有很大反差,借此聊一下這個時代汽車到底會經曆什麼樣的進化。

汽車設計的進化與生物的進化本質是一樣的。

為什麼說飛凡R7的造型對于這個時代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換個方式來問這個問題。你認為汽車的進化是線性的嗎?即,每年推出一個新年型款,更換一些新配置,外形做些小疊代?

還是,你認為汽車的進化是非線性的,存在突變和爆發性進化?

寶馬3系......

從汽車誕生開始,似乎一直是這樣的,直到最近……

電動智能汽車品牌瘋狂沖擊着傳統燃油車世界。

把飛凡R7的細節圖給周圍一些不關注汽車的朋友看,他們甚至不知道這樣的設計出自一輛汽車。

這種非線性、爆發性、不可逆的進化很像寒武紀生物爆發——曾經讓達爾文也困惑的問題。

這種進化之突然,就像所有單細胞生物突然長出了——眼睛(傳感器)。

寒武紀,地球物種大規模爆發出來。生物的奇特樣貌連怪誕派畫家都為之稱奇。這些五花八門的進化路線最終隻有極少數有用的特征被保留下來,逐漸演變為現在生物的面貌。

海口蟲、奇蝦、它們進化出了完整的大腦、眼睛、神經索、血管等軟組織構造。歐巴賓海蠍在進化中竟然在頭部長出了五隻眼睛,捕食和逃跑技能術點滿。這些生物演化的重點是長出了眼睛和神經網絡。生物鍊也由此開始分層—高、中、低級捕食者。

無論是生物的進化還是汽車的疊代,歸根結底都是在經曆“服務并保護自身的優勢功能,淘汰掉劣勢功能”的過程。

除了眼睛本身的功能性,它的位置也将生物等級進行了劃分。你聽說過“眼睛長在前面的是生物鍊頂端的生物,長在兩邊的是中層或者底層。”這樣的觀點麼?

作為生物鍊的頂端生物,它們日常需要的是視覺縱深和捕捉動态目标。能全神貫注,對于追蹤獵物和捕獲獵物過程,其成功率會大大增加。

馬的視野,盲區隻有3°

兔子的視野

不要被“守株待兔”這個成語騙了,兔子的視野其實非常好,隻是腦袋正前方有一個小盲區,極速奔跑偶爾會撞樹。

在按照動物等級保證功能優先原則之下,眼睛到底是該隐藏還是該炫耀呢?那麼問題來了!你有沒有想過為啥美女們的化妝重點都是在眼部?眉筆、眼霜、睫毛、美瞳........

記得甄嬛傳裡面皇帝見到甄嬛之後說“她的眼睛像極了純元皇後”,是眼睛!......據科學家研究表明,大腦消耗能量的65%都用作處理眼睛接受的資訊。皇帝的眼睛接收到甄嬛眼睛傳來的資訊,并經過大腦處理,最終她獲得了優先擇偶權!

好的汽車設計應該服務于優勢功能,并彰顯它。

對于汽車設計來說,汽車的各種雷達就像生物的眼睛。經過疊代之後的智能汽車在傳感器數量和形态上要明顯優于上一代産品。是以在滿足功能性的同時為何不把他們展現出來呢?藏着掖着難道你造的車不需要客戶給的優先擇偶權嗎?

這也造就了智能化汽車和傳統燃油車在外形設計上擁有明顯的差別。

飛凡R7和燃油車細節對比圖

智能化汽車削弱了進氣格栅、甚至前臉分區以及主燈位置,增強了傳感器的存在感。是以下面的問題相信你已經有了答案:

1.傳感器是該隐藏還是彰顯?

2.傳感器如果放在功能最佳位置,造型太過顯眼怎麼辦?

3.需要放置在幾何中心的傳感器遮擋車身中軸線或車标怎麼辦?

以飛凡R7為例,其整車有33顆高性能感覺硬體,分布在車身前、中、後及頂部位置,從數量和布局位置來看是要確定環境資料采集沒有死角。如何在有多個硬體下完成一氣呵成的順暢體态,和良好的氣動性能,對于設計師來說是個命題。

其中,飛凡R7采用的Luminar雷射雷達放置在車頂最高位置。外形上看,雷達外殼采用了亮黑色,放置在車頂,視野更好,可探測距離更遠,能使其功能發揮到極緻。

在造型上顯然飛凡R7的設計師采用了自然過風的結構,讓雷射雷達樣式與造型設計互相比對,盡可能減小雷達在車頂的突兀感,遠看是和全景天窗融為一體。并沒有像一些新能源車一樣,用力過猛,為了突出自己産品的智能化,把車設計的像刺猬一樣,恨不得每一個傳感器都立起來!同時還兼顧了雷射雷達系統發熱及噪音帶來的冷卻、密封和降噪問題。

傳統汽車為了在造型上隐藏雷達的存在,将雷射雷達放置在前風擋後面。雷射雷達的視野相比車頂會受限一些,前風擋污濁會影響雷達功能性。

飛凡R7的PREMIUM 4D成像雷達在前後杠的整車中心處各設定了一個。放置在該位置可以更加具體的檢測出障礙物的形狀,識别出物體的類型。同時,天氣以及光線對于4D成像雷達的影響更小。

傳統汽車為了隐藏雷達,會将雷達放置于牌照架下面的進氣口中央,以及車身側面。這些位置并不是車身的幾何中心,同時位置較低。行駛過程中會受到路況的影響,如飛沙、泥。

飛凡R7的盲區監測攝像頭布置在A柱下方的銀色裝飾條位置。視野廣,同時不受主駕開關門影響。

傳統汽車會将攝像頭全部內建在後視鏡的根部。采光、後視鏡、車門角度、視野不是最佳選擇。

和傳感器類似,座艙内的一體內建化設計也是新一代汽車為了強化功能技術屬性,去傳統化的設計趨勢。雖然智能化汽車車内帶有螢幕的越來越多,螢幕尺寸也越來越大。但是智能化汽車的内飾進化并不能簡單地概括為——尺寸越大越好。設計的重點依然是服從功能優先原則。

強行放了個螢幕——猶如往加大号手機支架上放了一個iPad pro。造型方方正正,和整個中控台視覺效果不容,甚至屏下方的兩個拐角會頂到前排乘客的膝蓋。

鑲嵌在中控台上的三聯屏——這種螢幕與其說融入了内飾設計,不如說整個内飾設計以螢幕作為主體做延展。功能性上整塊兒螢幕也無法根據操控者的角度進行調整,往往這種車型下面都需要有實體按鍵作為輔助。

飛凡R7三聯屏

相比之下,像飛凡R7和奔馳EQS這兩款中控螢幕的設計效果就比較頂級。雖然依舊是三聯螢幕,但是飛凡R7的43英寸寬幅真彩三聯屏不僅僅是視覺上的大,更采用了一體式玻璃封裝工藝。這種工藝對于環境的适應性要求很高,無論是防灰塵、耐高溫還是頻繁震動下都能確定穩定的浏覽和操作體驗。

未來的豪華标準是否會被重塑?

過去什麼是豪華?簡單的數量等級,如3缸、4缸-12缸,排氣管數量、變速箱數量、加速時間?

不同的時代,豪華汽車也有不同的客戶了解及時代特征。這樣的疊代在手機領域已經經曆過多次。曾經的機皇諾基亞在2007年變得無人問津,喬布斯帶着他精心打造多年的蘋果iPhone沖入手機市場,手機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豪華品牌雖有百年技術背書,卻抵抗不了時代的洪流。“緊急調頭”造的電動車和籌劃很久的設計是兩回事兒,傳統燃油車的内飾布局相比智能化汽車就像當年的N97和iPhone4一樣。前者以繁為美,後者已經提煉出極簡的設計理念,精簡到隻剩下一個home鍵。雖然第二年諾基亞也“緊急調頭”推出了全屏觸控的N8。外觀看似和iPhone同屬一個時代,系統卻毫無可比性。

随着車輛智能化程度、輔助駕駛程度的提升,汽車的内飾設計布局将發生巨大改變。駕駛者和乘坐者的角色差距降低。汽車内飾完全偏向駕駛者一方的設計,并不能彰顯一輛車的智能感和人性化。副駕将會成為除駕駛之外大多數車輛功能的操控者和享受者。飛凡R7的43寸三聯屏設計,相比之下就考慮的更前瞻一些。

當然,三聯屏的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就像上文中提到的諾基亞N8,如果隻抄了形式然并卵。設計語言可以随着時代的改變而不斷優化。但是優化不等于推倒重來,當某種設計語言已經完全不需要的時候,就留給了品牌一片空白。空白到什麼程度?2017年-2019年,柔性屏出現之前有誰會在意手機的外形設計?所有手機都是一塊兒螢幕!三聯屏的重點在使用感受。這其中比較重要的就是觀感和觸感,這兩點靠螢幕的選材用料、清晰度、與周圍材質的融合感以及UI界面設計綜合展現。

上文說到,飛凡R7的43寸三聯屏采用的是AGC旭硝子龍迹玻璃一體封裝,強度為普通鈉鈣玻璃的6倍,防指紋、防炫目,整體渾然一體。而且在單獨螢幕的選材上也可圈可點,15.05英寸的AMOLED柔性中控屏比目前Ipad pro最大尺寸還大,并且達到了優于消費級的車規級标準,2.5k的高分辨率可想而知其清晰程度,180°的超廣可視角可以兼顧主駕到副駕各個角度的視覺體驗;副駕屏和儀表屏也用上了2021款iPad Pro 和MacBook 同款最新MiniLED屏,色彩細膩,畫面生動。這些都為車機界面系統的互動及視覺設計優化提供了充分發揮的空間。

某豪華品牌最新車機系統界面

飛凡R7車機系統界面

試想,若幹年後,車機系統的UI設計相比内飾造型設計、用料,會是怎樣的地位改變?目前來看大多數傳統車企對車機系統的研發訴求至少落後手機5年,不卡就行........這一點飛凡就不認同,R7在界面設計上采用了新的設計思路—“開普勒風格”。内飾界面的光感會随時間變化,模拟開普勒星球的日出日落。同時界面設計模拟透光彩色材質,在播放音樂和觸摸螢幕時,螢幕局部光感也會随之改變。相信未來智能化時代,人機互動系統的UI界面設計将會占内飾設計總工作量的一大部分。

而且其中還一些設計巧思。飛凡R7在亮屏狀态HMI界面采用深色遮罩在邊框處做了自然過渡, 息屏狀态下,螢幕和黑色裝飾闆之間也并不會出現“分界線”。螢幕完全可以視為内飾裝飾的一部分。從視覺和使用體驗上,都可以說是一種極緻享受了。

BBA的設計師當然知道未來的趨勢,但是他們不能放棄傳統使用者的口味。

外形設計層面上,傳統車企也會有很多羁絆。比如内燃機時代,長車頭、駕駛艙後移會呈現“莊重”的視覺效果。類似這種比例即便是現在造電動車,車内空間布局完全不需要很長的車頭,或駕駛艙後移,但是這個姿态依然影響着豪華品牌的設計。

即便發動機艙蓋下面已經沒有發動機,可是傳統車企依然要考慮曾經曆史文化、車體的設計線條。但是飛凡R7的設計就可以不需要考慮這些,下壓車頭與後拽尾部造型,提升了飛凡R7的空氣動力學表現,風阻系數僅有0.238Cd。

尾燈除了具有點亮警示後車的作用,獨立存在于車體上。飛凡R7采用LED貫穿燈帶,将尾燈造型和車身線條走勢融合,成為車身線條交彙後的“裝飾物”。

未來的豪華是什麼?更加适合當下人生活的場景。

我比别人開得更快?

我的排氣聲音更響?

我的發動機艙看着更長?

智能電動化時代,“豪華”的定義正在發生着變化.......

相比于速度層面的體驗,消費者更在乎氛圍感與生活的流暢感。

内飾造型&用料、全景天窗、BOSE音響、氛圍燈帶來的體驗感在快速增強。如果未來每個車都可以跑得很快,那麼消費者在車内的心情會成為競争的重點。

無框車門、真皮座椅、門闆內建式座椅調節鍵、雙層隔熱全景天幕……飛凡汽車還有很多值得關注的設計細節。這些細節配置到底為什麼存在在這輛車上?倒退五年,大多數車企的做法是“在成本範圍之内,盡量堆砌讓産品顯得高端的配置”。這樣做商業氣味濃重,汽車華而不實的配置越堆越多。試問這些配置使用者真的需要麼?如何化繁為簡的同時做到使用者的心坎裡?這當然需要做大量的市場調研甚至共創。

而飛凡是怎麼做的呢?

今年3月,飛凡汽車與上汽創新研發總院共建成立了設計共創中心。這裡集合了上汽設計中心及全球頂尖的設計資源,并且有前大衆CC設計師,也是飛凡R7首席設計師——Martin Kropp坐鎮,共同參與飛凡R7的設計。

不僅如此,團隊可以說把“共創”和“以人為本”的理念發揮到極緻,品牌專家、技術專家與使用者都會定期溝通,了解使用者對于設計和配置上的需求,多做研發基于使用者使用場景的功能。進而最後呈現出本真優雅,更具理性功能設計的産品,也讓R7成就了脫俗的審美進化,這也是飛凡所堅持的“不繁,即非凡”的設計理念。

回歸主題,沒有任何一個物種是永恒不滅的。

汽車行業已經進入了寒武紀智能生物爆發的時代。飛凡汽車就是這個曆史背景下出現的智能革命者。進化是不可逆的。不符合時代的産品,無論過去你多豪華,多引以為傲,都不一定不能活過下個時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