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複盤:布萊頓“割裂”陣型出奇效,未增加後腰紅魔松散陣型被打爆

布萊頓是一支具備“戰術辨識度”的球隊!從建隊角度來說,前場一衆小快靈,中後場安排了比蘇馬、鄧克這種對抗強點的同時,還會“揉”進運動對抗能力出色的庫庫雷利亞等人。“英超小曼城”的稱号,并不為過。

是以,缺乏對抗與跑動的曼聯,在此前與布萊頓交手時總會陷入苦戰。

而此番交手,波特在戰術層面的部署,非常出色。布萊頓有些“割裂”的站位,反而能在最大限度上打擊曼聯。今天複盤的重點,就是這個。

【布萊頓的站位有多“割裂”,看站位】

我們先來看下布萊頓上半場的平均站位。

圖1:布萊頓上半場平均站位的“割裂感”非常強

從上圖可以看到,馬奇與格羅斯在前場右路抱邊;庫庫雷利亞前插後,跟維爾貝克、特羅薩德形成左側肋部的橫向站位;中衛隊長鄧克、中場麥卡利斯特與雙後腰形成中圈區域的緊密站位,并适度在高位“放空”維爾特曼。

這種部署的目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第一,高位的維爾特曼被“孤立”,核心是形成一個空位接球點。本場比賽,他的31次成功接球,有24次是隊友的橫向傳遞。

是以,布萊頓不管是後場高位傳遞,還是前場形成壓制後的橫傳,都能形成有效的接應。

圖2:維爾特曼本場比賽的接球資料與線路

第二,前場的5人攻擊組,形成的是兩個團隊。右側的馬奇與格羅斯站位緊密,不斷進行肋部的配合或橫向傳遞。同時,左側前插的庫庫雷利亞與特羅薩德、維爾貝克,能形成非常好的肋部橫向配合。

更為關鍵的是,在壓制過程中,曼聯即便是讓後腰填補到中衛之間,也無法保障進攻寬度或身後區域。

圖3:布萊頓前場進攻最大限度的發揮了寬度優勢

第三,雙後腰與鄧克、麥卡利斯特形成的4人組,能在高位保證對抗,進而最大化的提升攻守轉換的品質。我們來看個資料:布萊頓的高位4人組,一共完成了23次的反搶(占總數的44%)。

圖4:凱塞多本場比賽的反搶區域

【割裂站位變化中微調,徹底擊潰曼聯防守】

布萊頓的第一個進球,是布萊頓這個割裂陣型效果的“初始”展現。

圖5:布萊頓第一個進球的全景(1.5倍速)

我們可以看到,布萊頓界外球遭遇到馬蒂奇體格破壞後,小将凱塞多的前插對抗直接破壞了馬塔的接應。布萊頓迅速進行了快速守轉攻。在這種情況下,球隊的邊路配合沖擊,以及禁區内的對抗,讓曼聯防線被壓扁的同時,外圍漏洞巨大。最終,布萊頓兩次遠射,最終打出世界波得分。

但布萊頓的這個站位,是有“精進變化”的。

朗尼克在中場休息後,換上了弗雷德與卡瓦尼。目的,增加中場的跑動覆寫,提升前場中鋒元素并尋求與C羅的配合。但忽視的,是球隊全面被動下,沒有從保障防線這個點開始。

布萊頓的變化,結合上半場與換人前的站位,可以看得更加清晰。

圖6:布萊頓上半場(左側)與換人前(右側)的平均站位對比

站位的最大變化,就是格羅斯的内收,以及球隊領先下,庫庫雷利亞适度的回收。這樣的變化,肉眼可見的是要增加進攻端的橫向聯系。也進一步說明了,朗尼克應該變陣4312,增加一名後腰(馬蒂奇與小麥不下場的情況下,換上弗雷德),保護防線。

但非常可惜,朗尼克的調整重點不在這裡。而曼聯11分鐘時間内被布萊頓攻入3球,進一步暴露出了防守寬度不足後,防線被不斷排程,進而腰位徹底暴露。

圖7+8+9:曼聯下半場的三個丢球展示

這種情況下,曼聯“長久以來”陣型的松散又拉開,讓布萊頓踢得如魚得水。

【結語】

從純技戰術角度來說,這場慘敗後,會有一些“聲音”在要求曼聯買後腰或中衛。但曼聯的本質問題,根源還是自身陣容結構上的不足。當然,朗尼克本場比賽的部署被波特“完爆”是肉眼可見的。但他這樣的“臨時主帥”,在整改球隊思路與幹髒活的同時,呈現出這種問題也屬于“正常”。

波特用相對“割裂”的站位,在主場赢得了主動,奠定了攻防的良好态勢。而後續抓住曼聯進一步暴露的問題進行深度打擊,直接用一波瘋狂的得分,“帶走”了比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