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識貨有多可怕,三件路人眼中的破爛,到博物館成了鎮國之寶

文物收藏界,碰到赝品不可怕,不識貨才是最可怕的!

因為不識貨,随時你會錯失一個收藏珍品的好機會,甚至錯過了财富自由的下半生,而許多路人眼中的認為的破爛和無用的廢物,在懂行和伯樂的眼中,卻成了價值連城的鎮國之寶。

不過在文物界,這樣的事情太多了,許多博物館的文物,甚至是一些珍稀的國寶文物,其實都曾經被民間看過是破爛和廢品,差點就被人處理掉了,

不過,它們的運氣比較好,在機緣巧合下幸運被識貨的伯樂發現了,不但被儲存了下來,還被修複一新,才得以保全重制人間。

比如下面這三件鎮國之寶,它們都有一段離奇和坎坷的經曆:

一:何尊

“何尊“是國家一級文物,也是首批不出境展示的文物之一,作為國寶級文物其價值無法估量,按照估算起碼幾十個億,可何尊發現的時候,卻被農民伯伯用30元就賣給了,廢品收購站。

何尊被發現的經曆,頗為曲折離奇,

上世紀60年代初,陝西的農民陳堆因為家裡太擁擠了,就跟鄰居陳乖善商量,把他兩間土瓦房子租了下來,陳乖善房子的後面是個陡峭的土崖。

這年夏天的一個上午天晴,傾盤大雨下了幾天後,他到後院一瞧,院子後的土崖被雨水沖塌了一個大坑,坑裡面在陽光的照耀下,好像有亮光,他拿着小镢頭去刨,沒想到卻刨出了一個銅瓶子。

當時他他感覺這瓶子能裝點啥,就放到了雜物房裡,

到了次年,陳堆一家人要回到老家,臨走将一些東西交給兄弟陳湖保管。可一晃一年多過去,這陳堆也沒回來,恰好陳湖兒子有喜事,感覺陳堆那堆東西占地方,二話不說的就把一些瓶瓶罐罐都拿去了廢品收購站。當時何尊就在其中,這些的東西被陳湖換了30元錢。

由于當時廢品站東西太多,這件何尊就被放置到一邊,恰好寶雞市博物館的專家老佟,下鄉辦事的時候,經過這個廢品收購站,偶然看到這件約有400毫米高青銅器,

他仔細地端詳這件何尊,見何尊造型端正,紋飾精美做工精緻,上手就感覺這件東西不一般,估計是件珍貴的文物,但是他不是青銅器專家,是以找來了館長老吳一起去檢視,經過專家的确認,這件青銅器是件珍貴的商周時期的青銅器,

一次博物館就以收購站,當初30元價格将何尊搬回了博物館進行研究,研究結果這件青銅器:高300毫米、口徑286毫米、重約又14.6公斤

經過寶雞博物館的考古專家研究,何尊是西周時期的青銅酒器,後被收藏了起來,默默無聞地放到了七十年代中期,

恰好上海博物館的館長馬承源先生,在籌辦了“全國新出土文物彙報展”,何尊便被送去了參加展覽。馬承源看到這件青銅器後,研究了很久,大膽地猜想,這件青銅器估計有銘文,

就利用科學的方式,剝去何尊内部的層層銅鏽,還真被他猜對了,裡面出現了12行122字的銘文圍繞着銘文,唐蘭、李學勤、馬承源等泰鬥級人物,

圍繞何尊進行了研究,而正是這段銘文,讓何尊脫穎而出,成了國寶級文物之一,

在研究的時候,專家發現何尊内有122字的青銅刻字銘文。記載了周成王繼承周武王的遺訓,其中宅茲中或(國)“四個字作為是中國最早的詞組,

而何尊銘文成為了中國最早記錄的文物實據,何尊的發現,不但印證史籍還彌補史籍的不足。可以說是非常的重要,後來被上海博物館的館長,發現銘文并命名為“何尊”。

此後何尊曾經一度被,保價3000000美金的遠赴世界各國推廣中國文化和展覽。直到了2002年,文物局将他列入了《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何尊成為了64件文物永遠禁止出國文物之一,堪稱鎮國之寶。

二、陶鷹鼎

這件陶鷹鼎現在是國際一級文物,更是仰韶文化的重要國寶級文物,現在的估價已經無法估算,但是它在出土後的一段時間,卻成為了小雞的食盆,

1957年,農民殷思義出去耕作,一鏟子下去,竟然挖出了一件不起眼的的陶器,他看着這件陶罐造型很像一隻小雞,心想:呦,這陶罐拿來給小雞做個食盆恰好”,原來他家裡恰好雞籠缺個食盤,就把它帶回院子,給小雞們當食盆。

就這樣過去了一年多,考古隊來到了泉護村發現了仰韶文化遺址。考古隊就進駐了泉護村,随着仰韶文化的考古發掘,考古隊也對泉護村附近進行了走訪。

由于仰韶文化遺址就在附近,殷思義也經常去那邊看看走走,逐漸地也認識了一些考古隊員,一次考古隊到村裡調查宣傳文物知識,他就給考古專家講述了自己曾在地裡挖出一件陶器,

當時的考古隊員,覺得挺好奇的,就跟着他回到了家裡,看到放在院子裡的陶鷹鼎,但是考古隊看到這件食盤的造型,就感覺它并不簡單。

就和殷思義商量,把這件文物帶回博物館研究,殷思義想着不就是一個雞食盤嗎?如果真的是文物,捐獻給國家也是應該的。

就這樣陶鷹鼎就被帶回了博物館研究,在研究中,考古專家發現,這個陶罐是一個鼎,不過我們所見的正正方方的鼎不同,它的造型是一隻雄鷹,鼎總體高度為360毫米;鼎的内部掏空為鼎口;陶鷹的雙足,和下垂的鷹尾構成三足,讓鼎平穩地屹立着。

考古專家越研究殷家的這件“雞食盆”,越感覺這件文物非同尋常。因為本來新石器時期出土文物就不多見,這種完好的陶器更是少見,而且之前從沒發現過如此精緻的雄鷹的陶器,該文物不但造型生動,體積也很異于其他的陶罐,表情也很萌,讓人看了一樣,就知道其制作精良,是以應該是仰韶文化中的珍品,絕非等閑之物。

作為中國幾千年前的雕塑珍品,陶鷹鼎在造型上達到了極緻,陶鷹的雙目炯炯有神,好像在凝神專注尋找獵物;尖嘴勾喙,展現了鷹在長空中淩厲的氣勢;強大的雙腿和發達的肌肉,展現了鷹的威猛和兇悍。

可整體造型,卻給人一種萌萌的視覺感。讓人感覺非常的呆萌,可以說它是靜态感和動态感結合非常完美的一件藝術品,看到這件幾千年前的文物,後人不禁感慨:仰韶文化的古人,何以能如此的巧奪天工呢?

但是圍繞這件文物,依然還有許多的謎題,至今這件陶鷹鼎,當初到底實際的用途是什麼?是盛水的?儲存糧食的?還是祭祀所用的?考古和曆史專家依然在考證,但是由于陶鷹鼎,曆史久遠,至今也發現了一件,後來被定級為國家一級文物。

三:金冠帶

金冠帶是現在金沙遺址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但是金冠帶的出土經曆,比上面的兩件更具偶然的傳奇,作為金沙遺址中的一件重要文物,金冠帶被挖出來後,被當做了泥坑不起眼的破爛,露天躺在了泥坑裡足足有30多天,

那麼它到底又是如何發現的呢?

這就要從金沙遺址發現開始說起了,2001年2月,在成都附近的金沙村,因為要修建“蜀風花園城”,在施工時候,勞工用退推土機挖出了一些奇形怪狀的石璧和石蛇,還有一些古老的象牙。

這個消息驚動了成都博物館,很快他們就派遣了考古從業人員,到當地進行考察,研究後感覺這裡可能是與三星堆有關的金沙遺址,就決定進行初步的試探性發掘。

誰都沒想到,四川成都一個僅次于三星堆的考古大發現,就此拉開序幕,金沙遺址考古挖掘也很傳奇,原來成都博物館考古隊進駐時,施工的現場已經被挖土機挖出了很多的土方,這些土方被堆在一個路邊,因為施工的需要,等工作結束後,這些土方會再填回去。

由于考古隊進駐時,這裡下了場雨,土方變成了泥濘,誰都沒想到,土方裡會有文物,可恰好此時的金冠帶,被挖土機挖了出來,因年代太久遠的原因,此時它身上,粘這一層很厚的泥土,表面上看,和路邊的破爛和生活廢品差不多,毫不起眼也沒人會注意,

就這樣他躺在了泥濘中30多天,後來又下了一場暴雨,雨後一個考古從業人員,發現泥坑中有金光在閃動,他就很奇怪,因為每天都走過這裡,從來沒發現過有啥特别。

就好奇地過去看看,沒想到發現泥堆裡竟然躺着一條雕刻着精細的金冠帶,當時人們也沒搞懂什麼情況,後來分析認為,是大雨把金冠帶上的泥土沖刷掉,金光才顯露了出來,其實一些勞工反映,早在幾天前,它就見到這條金冠帶,隻是沒想到它是一件金子做的文物。

金冠帶的發現讓考古人員非常的激動不已,同時也感覺非常的幸運。因為金冠帶挖出來的時候,是堆放在排污管道中,這些泥土回填到坑洞内,而且它已經露天堆放和無人看管下,差不多有一個多月,竟然能完整地儲存下來,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迹。

随後專家對金冠帶進行了研究,發現這條金冠帶不簡單,金冠帶為圓形,上寬下窄,寬約26.8—280毫米,厚0.2毫米,重隻有44克,出土時因為扭曲,已經成為了長條形,後來經過了文物專家的複原才成為了圓圈的樣子,修複後它圍成圓形,直徑200毫米左右。

修複的過程中,發現金冠帶上有精細雕刻的紋飾,紋理共分為四組,至今不清楚這些圖案是符号還是代表着文字,每組圖案是由雙圓圈、箭、魚、鳥組成。

箭杆把鳥和魚連在一起。金冠上的飛禽拍打着雙翅,好像要騰空飛起的樣子,大眼炯炯有神。魚的大頭圓眼,精細地雕刻着各種的鱗片,尾巴稍微的卷曲。雙圓圈外輪廓有兩道旋紋,其中為兩個小圓圈,圖案構思極為精巧。

而在金冠帶正中,是一個雙圓圈圖案。有專家認為,雙圓圈所代表的是一個至高無上的圖騰,不過更多專家認為它就是金沙堆人和三星堆人崇拜的太陽。

至于金冠帶的用途,專家有的認為是戴在頭上,也有的認為是系在手臂上,但是由于它比較輕薄,是以也有猜測是鑲嵌或縫綴在某種裝飾物上的配件。

金冠帶和三星堆的聯系

金沙遺址出土了不少的文物,為何金冠帶能夠成為鎮館之寶呢?

其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金冠帶和三星堆遺址有着千絲萬縷的關系,研究表明金冠帶應該是金沙人的重器,而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古蜀國的起源,就出過蠶叢、柏灌、魚凫、杜宇、開明等重要的首領,

他們可以對古蜀國興衰更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近代的考古發現中,無論是三星堆遺址還是金沙遺址,都證明了這些上古的神話傳說,并非是虛構的,同時也讓山海經和三星堆有了聯系。

而研究表明古蜀,雖然現在找不到很重要的文字記載,但是從文物發現中,看到蜀國在圖案雕刻已經非常的發達。

而傳說古蜀人崇尚祭祀,而且因為交通和貿易的原因,想象力也非常的豐富,古蜀國的藝術家,善于利用簡潔的線條表達自然和事物。

而金冠帶無論是金子的成色和制作工藝,還是對太陽的崇拜,都和三星堆太陽輪形器一樣,呈現出古蜀人對太陽的尊重。而經過研究和對比,考古人員驚訝地發現,金冠帶的圖案和三星堆一号中出土的金杖上的圖案非常的接近,從這點有專家認為,無論是地域還是文明,或者藝術的傳承,這兩個文明都是有密切的關系的。

是以它作為金沙遺址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實至名歸,當然當時誰都沒想到,這件泥坑中的破爛,風吹日曬了三十多天的東西,竟然是一件國寶級文物。

結語:

事物與人一樣,需要一雙懂得欣賞和發現的眼睛,而文物也一樣,不但懂得文物曆史價值和意義的人,更需要對中國曆史文化認識和沉澱,而每一件的文物,都是中國曆史文化的重要見證,是世界曆史不可缺的一部分,而考古文物的研究,不但可以完善曆史,同時也能探索人類的起源,為人類的未來提供發展方向,而文物收藏一直深受人民的喜愛,許多人會認為文物需要投入很大量的财富,

其實真正來說,文物需要的是發現的眼睛和一些運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