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是在教育孩子,還是在打敗孩子?當你覺得孩子跟你對着幹時,應該怎麼做?

前幾天,我跟四歲的女兒發起了一場“大戰”。

那天她拿着自己的水瓶讓奶奶喂她。我告訴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她一聽就有點“耍賴”了,偏要奶奶喂。

我輕輕接過瓶子,又跟她講了一遍:“你自理能力很強,不要依賴别人。”她噘着小嘴說:“我自己不會喝水,我拿不動。”幾個回合之後,我終于沒有了耐心,一把搶過水瓶,讓她自己喝。這時,她的眼淚就在眼裡含着,瞪着我說了一聲“不”,然後把水瓶搶走,放到奶奶手裡。

我看她這麼“氣人”,又一把搶過來,告訴她要麼别喝了,要麼自己喝。這下好了,她直接趴在地上,瘋狂地打地闆,開始号啕大哭。我站在她旁邊,還是堅定地告訴她必須自己喝。

又翻來覆去折騰了差不多半個小時,她終于一邊抽泣着,一邊自己去喝水,然後整個晚上都沒有理我。

後來幾天,她也總是跟我對着幹,我讓她快點,她偏偏洗個手都要10分鐘;我讓她穿這件衣服,她偏要穿那件;我說多吃蔬菜,她就隻吃肉……

我一開始覺得自己是“堅定而友善”的,可是後來仔細回想整個過程,我到底在争論些什麼?為什麼我越“堅定”,孩子越要“氣我”?

你越生氣,孩子越不聽你的

這件事表面上是我在讓她練習自理能力,實質上是一場權力鬥争,我和孩子都被輸赢所控制了。

當父母覺得孩子不聽話,與自己對着幹的時候,他們其實不是在和孩子吵架,而是在和孩子進行一場較量。

父母想通過一件件小事,獲得對孩子的掌控權,進而驅散自己的無力感。孩子則對自己的權力抱有期待,他們認為自己與父母的權力是對等的。尤其當父母用暴力的方式對待孩子的時候,其實是在給孩子傳遞一個信号:我有權力,而你卻沒有。

孩子感到挫敗之後,首先會盡量争取,他們争取的方式或者是撒潑打滾,或者是冷暴力反抗。但是孩子的力量畢竟是小的,失敗後的挫敗感會觸發他們的憤怒、怨氣,以及不被愛的感覺。

我們從孩子的行為看起來,會覺得這孩子叛逆,這孩子故意跟我對着幹。

有趣的是,當我們覺得孩子跟我們對着幹的時候,孩子也會在想“我媽為什麼非要跟我對着幹”。你覺得孩子叛逆,孩子覺得你不盡如人意。

你是在教育孩子,還是在打敗孩子

我們總覺得在原則問題上讓孩子承認錯誤無可厚非,但是戰火開啟後我們早就忘了争吵的目的,隻想争個輸赢。

在網上看過一個視訊,小女孩撕心裂肺地和母親吵架。以第三視角去看,就會發現父母到底有多在乎自己的權力。

媽媽問女孩:“為什麼要關門?”

女孩說:“我想自己靜一靜,又怎麼了?”

“你今天的事情是對是錯?”

“錯又怎麼樣!”

“錯了改不改?”

……

接着媽媽又訓了女孩一會兒,圍繞的主題就是“你錯了嗎”,女孩邊哭邊喊:“我知道錯了,我隻想靜一靜!”

這時,媽媽還在乘勝追擊,讓女兒安靜完了之後寫檢讨。女孩堅持不寫,惡狠狠、一字一頓地說出“對、不、起”,媽媽這才沒有追問,并囑咐她靜一靜可以,但不能關門。

整個視訊持續了五分鐘,我們不知道女孩做錯了什麼事情,可能這母女倆自己都忘了為什麼而争辯。

和孩子吵架的時候,我們經常掉入這個“陷阱”:看起來在教育孩子,實際上是在逼孩子認輸。

當我們感覺到被孩子“脅迫”時,本能地會調動防禦機制,甚至連身體也開始反應強烈。我們身體顫抖、嗓門變大、呼吸不勻,明顯是要一決勝負的架勢。我們被情緒操控,内心越是無力,就越想要控制孩子,讓孩子乖乖就範。

孩子自然會用同樣的方式讓父母不開心。很多時候,他們知道父母是愛自己的,可是他們卻感受不到愛。當孩子隻能感受到父母有條件的愛時,他們很可能會用叛逆把自己封鎖起來,用乖張的行為來表明自己的受挫。

權力鬥争,不可避免

那麼問題來了,很多家長會覺得,必須堅持立場的事情,要給孩子設定界限。比如什麼時候睡覺,什麼時候寫作業,和什麼樣的人交朋友……

沒錯,設定規則沒有錯,可是一旦這些問題陷入了權力鬥争,那麼父母和孩子就會“開戰”。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中有一個小故事,12歲的娅娅早上非要穿一條髒牛仔褲上學,可是那條褲子真的很髒了,媽媽建議她換條幹淨的。媽媽越講道理,越不建議她穿,娅娅越是用更硬氣的态度,嫌媽媽管得多。僵持了40分鐘後,娅娅擡高了聲音說:“你休想阻止我!”

那天,娅娅穿上了那條髒牛仔褲,媽媽卻暴躁不已,覺得女兒故意氣自己。像這樣的情況,我們可能也經曆過,如果戰鬥失敗,我們會覺得後果不堪設想,甚至開始質疑孩子的品行與性格。

其實,問題真的沒有那麼嚴重,隻是我們被自己的失控感控制了頭腦。

娅娅的牛仔褲事件在一個月後又發生了一次,媽媽這次沒有大怒,而是告訴她:“你堅持要穿,我也沒有辦法,但是這樣會讓别人注意不到你吸引人的地方了。”

娅娅愣了一會,回到自己的房間默默抽泣,她告訴媽媽,她覺得自己又醜又胖,隻有穿上這條褲子時才不是那樣。原來,媽媽以為的孩子跟她對着幹,實際上是孩子有話沒有說出來。争鬥并非不可避免。娅娅放下防備之後,媽媽和她誰也不想對着幹,這才有了平和而有效的溝通。

那些我們覺得不可避免的事情,也是一樣的。隻要我們不掉入陷阱,不堅持争論對錯,孩子反而不會跟我們對着幹。跟我們對着幹的孩子,要的不是我們控制他,而是我們了解他。

成年人,别像孩子一樣

教育的目的是支援孩子,而不是反對孩子。當你覺得孩子跟你對着幹的時候,不妨問自己三個問題,再給自己三個提醒。

問自己三個問題:如果放棄控制孩子,我在害怕什麼?孩子反駁的時候,我為什麼無法平靜?這些小事,真的值得我不依不饒嗎?

給自己三個提醒:你正在受到權力鬥争的吸引,身體的顫抖、嗓門變大都是正常的反應,不要進入“戰局”。這個問題困擾你的時間不會很久,三年後這件事将不再重要。放棄越多的“權力”,就能赢得孩子越多的愛。

孩子值得信任,那些他們“不聽話”的時刻,也許有自己的小想法。當我們覺得孩子跟我們對着幹的時候,不妨想一想,我們為什麼非要跟孩子對着幹呢?

【來源:勞動觀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