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7歲“闖關東”,退休後歸故裡——老姚演繹的“鳳還巢”

作者:齊魯壹點
文|玉河微瀾
17歲“闖關東”,退休後歸故裡——老姚演繹的“鳳還巢”

“闖關東”似乎是山東人的獨享。當年一部《闖關東》電視劇,把山東人朱開山一家受生活所迫,背井離鄉“闖關東”的故事呈現在觀衆面前。

“闖關東”者的勤勞精神、開拓精神、無私精神和不畏強暴的自強精神,毫無疑問地出自中華民族幾千年曆史積澱的厚重文化。朱開山一家隻是這一群體的典型縮影。

今年的五一黃金周,服侍卧病在床的父親之餘,我每天都會到附近的琵琶灣公園轉轉。這天上午9點左右,走了一圈的我,感覺有些熱,也有點累,就在公園東口南側的長條石凳上坐下來,準備休息片刻。此時,太陽還沒足夠高,樹蔭正好遮蓋在石凳上,微風吹過,甚為惬意。

巧得很,這一面,雖然有三條石凳,隻有我一個人,對面也是三條石凳,也隻有一個男性老人坐着。看樣子,有60歲到70歲之間的樣子,臉上雖有些許皺紋,但是臉堂紅潤,精神飽滿,外表看,像是一個早年出過大力的人。我猜想,他或者是城中村拆遷後的老人,或者是住在城裡子女這裡的鄉下老人。懷着好奇,我湊過去,和老人攀談起來。沒想到,老人竟然已經81歲了,而且還是一位“闖關東”的“鳳還巢”者,居住在公園附近的“湖濱花園”。

經過自我介紹,老人放下了戒心,打開話匣子,和我暢談了自己“闖關東”的經曆。

老人叫姚廣榮,山東省平原縣王鳳樓鎮老官莊村人,出生于1942年4月。

老官莊村是個明初建村的古村,早年有一條官道從村中穿過。一次,有位官員路經此地,一婦女攔路喊冤,官員不想受理,脾氣暴躁的村婦竟然把官員強行從轎子裡拽下來。官員沒見過這麼無視官員的小民,不禁感慨道:“好厲害的老太婆”。從那以後,這個村就被人們稱作“老婆村”,後來改名老官莊。

姚廣榮的家庭是多子大家庭。父母親生了他們6男2女8個孩子,姚廣榮行三,前有兩個哥哥。為了一家人的生計,1951年,他的父親姚汝學去了東北,在黑龍江佳木斯幹“出河”的工作。

從字眼可以看出,“出河”就是從河裡出來,出來的不是人,而是木材。那年頭,生産力非常低下,從山上砍伐的木頭,都是捆紮成木排,順着江水的自然流動,飄向下遊。距離短的三四天到達目的地,遠的需要一周多才能抵達。根據木排的大小,6個人或者8個人一組,負責木排下行。在木排上面,可以做飯和休息。到達目的地後,把木排通過繩索和岸上的固定物連接配接起來,然後,大家合夥一根一根地把木頭從河裡撈上岸,堆到岸邊垛起來,算是完成“出河”任務。

這是一個重體力活兒,也是季節性活兒,江河冰封之後,就沒法再幹了。

“出河”付出的體力和汗水,一個月可以掙到100萬舊币,而按當時的物價水準,一個人一個月的生活費一般在六七萬舊币,并且還能經常吃到肉。是以,父親的付出和收獲對于這個多子家庭補益很大。

因為父親在東北的緣故,1958年,17歲那年,姚廣榮也跟随父親的腳步,去了東北。先是去了哈爾濱,借着一個院中叔叔的幫助,把戶口落在了哈爾濱,并在那裡繼續讀書。

姚廣榮是個聰明孩子,對讀書情有獨鐘,學習成績也好。兩年後被保送哈爾濱20中學。恰在這時,由于城市人口壓力大,國家實施了減少城市人口的下放政策。同時,一直對他厚愛有加的王佐周老師也推心置腹的對他說:“你看你,一直住在院裡的叔叔家,也不是個長法,你也老大不小了,我幫你找個好工作吧。”

于是,1960年,姚廣榮就把戶口遷到了哈爾濱通河縣的保林河林場,幹了3年伐木工。由于保林河林場伐木任務完成不好,被一個經營好的林場擠跑了,上級讓他們去建新場,于是職工們就向上告狀,最終得到了一點肯定後,還是胳膊扭不過大腿,繼續讓他們去建新林場。

1973年,姚廣榮去了福鄉林場。這是一個有故事的林場。曾經出過一棵7個秧子、1.2斤沉的天然人參。七兩為參,八兩為寶,這棵1斤多的大人參真是稀世珍寶。據說政府收購後作為出口商品換取了外彙,還對縣裡給予重大獎勵,縣上司也得到了提拔。

再後來,姚廣榮去了通河的烏鴉泡林場,1977年成為正式工。

“烏鴉泡”是個古怪的名字。姚廣榮向我講述了烏鴉泡的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一個王子帶4個随從,騎馬來到南邊松花江狩獵,遇到一夥敵人,身上的箭已射光了。王子毫不畏懼,用劍砍倒幾個敵人,沖出重圍,狠狠加了一鞭,騎馬跳進一條滔滔流水的大河中。王子的馬是一匹白龍馬,跑得快,水性也好,等敵人趕到河邊,王子已經遊到河心了。敵人的箭雨點般向他射去。突然,一支箭射在王子的腿上,痛得他從馬上跌落河中,那匹白馬高擡着頭向西凫遊,尾部拖着王子,使得王子不至溺水。上岸後,白龍馬四蹄生風,一氣跑出七七四十九裡,路過一道淤泥窪子,驚起了一群烏鴉,烏鴉遮蔽了王子,沒被敵人發現。王子的母親,尋到了白龍馬和兒子的寶劍,忙派出人馬,找到了昏厥在淤泥窪子的王子。又過了七七四十九天,王子的箭傷好了,于是親筆寫了“烏鴉泡”三個大字,令人刻在石碑上,立在烏鴉救過他的地方。

随着歲月的變遷,姚廣榮見證了林場的各類器具,開始是大肚子鋸,後來是彎巴子鋸,再後來有了發電機帶動的油鋸。

由于有一顆聰明實幹的的頭腦,姚廣榮學什麼也快,1970年就學會了開“50”林區專用拖拉機。這種機器,有前後退操作杆、液壓裝置、起落大帶闆、絞盤機、油絲繩。一般4個人一組,他是司機,其餘幾個人作助手。由于姚廣榮為人厚道,對助手們平心靜氣,很是尊重,深得人心,大家都樂意跟他幹。

後來,由于林場經營越來越走下坡,姚廣榮不再開拖拉機,而是負責修車。最後場子黃了,就負責照看發電機。

林場都是在山裡,伐木工作也帶有季節性。至于收入,1960年後實行計時制,也沒有固定的勞動時間,一般就是随着書記、場長的指令行動。一天2.26元,一個月六十七元。

随着林場的蕭條,52歲那年,姚廣榮退休了。由于5個孩子中大部分在平原縣,是以,在東北呆了幾十年後,他也來了個“鳳還巢”,回到故鄉定居。2017年,孩子們給他夫婦倆買了湖濱花園這套房子。随着工資的不斷增長,老姚的工資也拿到了3500元。

最後,我問老姚有啥感慨,他說:“吃的有了,喝的有了,雖然不多,我也很知足;還有,孩子們也很孝順,我的身體也還健康,是以,要好好的享受現在的生活!”

玉河微瀾,本名宮玉河,男,1965年出生,山東省平原縣人;進階政工師、經濟師;銀行總行作協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德州市作協會員、《齊魯晚報》.齊魯壹點簽約作家。

壹點号玉河微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