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屆年輕人如何過母親節

媽媽給我一份“不要清單”

□ 河 櫻

媽媽鮮明提出自己不想要的“雷區”,能有效避免我們每次作選擇時掉坑。

————————

每一年媽媽生日、婦女節、母親節等重要日子到來前,當其他朋友都在構思要送母親的“必買清單”時,我總是顯得與衆不同。因為,媽媽先給我一份“不要清單”。

“你去年買的大狗公仔,可别再整一個了,太占地方了,收拾起來讓我很焦慮。”

“你以前瞎買的多功能鍋,太浪費了,我和你爸平時做飯根本用不上,廚房裡設施齊全。”

在我家,媽媽心直口快“不留情面”的人設萬年不倒。這樣挺好,她鮮明提出自己不想要的“雷區”,能有效避免我們每次作選擇時掉坑。

與此同時,我媽很少主動提出她心儀的禮物。一方面,她和很多母親一樣确實不太在意子女饋贈的“儀式感”。另一方面,我媽在生活中就是一個追求“盡興”而活、人生态度積極的人,平時看到喜歡的東西并不糾結,直接下單擁有;一旦對好吃的餐廳、好玩的旅行目的地産生興趣,她也會及時行樂充分體驗,活得舒暢不擰巴。

是以,面對這樣一位生活态度獨立而陽光的媽媽,挑選禮物的确是一個頗有技術難度的事。畢竟,相較于簡便易得的物質,我需要更加努力探索她深層次的“心靈需求”。

這番“探索”實在不易,我也是以意外“解鎖”了一些全新的體驗。近幾年因為疫情,我幾乎沒有機會回老家,媽媽也不太友善來看我。今年母親節到來前夕,我就第一次強烈感覺到,原來媽媽在關注子女近況時,她所看重的“同步感”要遠遠強于“全面感”。

例如,今年第一季度我工作格外忙碌,和媽媽打電話,大部分時間都在談論最近參與的工作項目。每次通話我都和迅速走完“寫周報+做presentation”的流程一樣,很認真地“全盤掃完”新動态,自認為這樣媽媽100%掌握了資訊“幹貨”。

有一天,我給媽媽視訊展示我新買的電器時,手機視訊那一端的媽媽忽然發出一聲感慨:“這疫情持續好久,我對你家裡的空間都陌生了。”

我這才想到,媽媽每次來我家,總是不厭其煩欣賞細微的布置,興緻勃勃地問我每一個擺設背後的故事。對她而言,家裡的空間構造,不是實體意義的存在,而是以溫情與人味凝結起來的“故事場”。了解這些故事,才能獲得心安的熟悉感。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媽媽期待看到一個依然活得陽光有力、追求自我意義的女兒,也更期待随時聽我“同步”分享四季流轉中時光留在我家庭裡的嶄新故事。

這種“同步感”所蘊含的快樂,也展現在彼此興趣愛好的展示與“碰撞”中。

幾年前媽媽過生日時,我給她送過平闆電腦,但她表示不太習慣小螢幕看劇。最近,媽媽想看我安利的兩部網劇,就使用我的賬号登入看劇。

我發現她保持每天一集的節奏,于是通話時提了一嘴:“呀,那部網劇你是不是都刷到第七集了?”這句話讓媽媽來了興緻,打開話匣子滔滔不絕聊了好久。

曾經習慣于在家看劇隻和爸爸實時“吐槽”的媽媽,瞬間開啟了與我“同步追劇+口頭彈幕”模式。她還開玩笑問我:“這是不是你們年輕人現在常說的‘雲影院’‘雲聚會’?”

由此,我覺得這創意十分可行。被疫情切斷線下見面的日子裡,我也依然要讓媽媽感受到“同步相聚”的喜悅!比如平時出門遛狗、踏青、打卡有趣小店、刷劇觀影,我完全可以讓媽媽同時獲得一種“在場感”“參與感”,而不是“滞後的補課”“幹癟的彙報”。

随着年齡增長,個人與社會接觸面不斷延展,我漸漸明白,你直接接收的“表達”不能作為處理人際關系的唯一依據,尤其在“親密關系場”中,若過分依賴“表面資訊”,則很容易掩蓋彼此真正的精神需求與“缺口”。

像我一樣遠離家鄉、在大城市成家立業的年輕人,平日完全靠視訊通話、微信消息與媽媽保持聯系。媽媽對子女的感情需要,往往會以無比低調、委婉、黯淡的方式潛藏在看似不經意的話語間。你不留心,就聽不清,看不見。

對于我,每一年母親節給媽媽送祝福,既是探索她心靈需求的過程,也是以自己的成長刻度“追随”媽媽人生坐标的過程。小時候,你以為一件禮物就代表一個節日的意義。可等到長大後方知,那是你更走近另一顆心的開始。

遠端示愛,你又突擊盡孝了嗎

□ 加 利

“突擊盡孝”也意味着手忙腳亂,以及對爸媽持續性健忘、短暫性記起。

————————

2021年母親節前三天的傍晚,我打開購物軟體,輸入“母親節”三個字,瞬間跳出無數“送媽媽必備好物”,外加重點加粗的“閃電發貨,禮盒包裝”。對照着“禮物攻略”篩選一番後,我選擇了一款标注着“媽媽最愛”的大容量空氣炸鍋、一個好評度極高的智能肩頸按摩儀,外加一束鮮花,便匆匆按下了付款鍵。

整個過程花費半小時。當時的我尚在畢業論文的海洋裡掙紮,差點忘記母親節的存在,直到在食堂聽到同學讨論才猛然想起。好在快遞還趕得上,我在當日發貨截止時間前送出了訂單,順利踩在母親節當天送達。

類似的情景,每年都會經曆一兩次,這次是母親節的“卡點禮物”,上一次是春節前夕密集的“年貨大禮包”。閑暇時刷微網誌,發現像我一樣的年輕人并不少:很愛自己的父母,但情感表達比較含蓄,又常年在外難以成為“貼身小棉襖”,于是便在節日期間對父母進行集中式關愛。其中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大批量的網購和“清購物車”,遠端用物質來傳遞愛。這一行為甚至擁有了特定名詞——“突擊盡孝”。

當代人偏愛儀式感,沒有父母不喜歡子女的孝心禮物。媽媽打來電話,嘴上念叨着“哎呀你怎麼又給我們花這麼多錢,下次不許買了”,但我還是能從她比平時略興奮的語氣中想象出她上勾的唇角,話語間的欣慰是藏不住的。

我滿心歡喜地覺得“突擊盡孝”效果不錯,現實卻給我展示了更真實的一面。

暑期回家時我發現,原以為使用頻率很高的空氣炸鍋,在櫃子的角落裡落了厚厚一層灰,按摩儀更是被塞在深處找不到。爸爸偷偷告訴我,空氣炸鍋容量大耗時長,媽媽心疼電費一般不怎麼用;智能按摩儀操作太複雜,兩位“技術小白”琢磨半天沒成功,又擔心我太忙不好意思因為小事打擾我,最後嫌麻煩幹脆收了起來。

但在之前的日常通話裡,我随口問媽媽東西好不好用時,媽媽笑着和我說:“都挺好的。”

我突然有一絲絲慚愧,這些并不實用的禮物正在告訴我,那段時間裡,我對于媽媽的日常生活缺乏足夠的關心,也并不了解她最真實迫切的需要。媽媽永遠習慣性把辛苦的一面藏起來,隻告訴我,不管收到什麼,她都很喜歡。

這是母親對孩子的寬容與愛。但或許“突擊盡孝”,就是因為平時對爸媽的關心不足,以至于要依靠節日所謂的“儀式感”大攢一波,似乎這樣就能充分表達自己的孝心。節日表達愛意無可厚非,但“突擊盡孝”也意味着手忙腳亂,以及對爸媽持續性健忘、短暫性記起。實際上,對爸媽的愛從來都不應隻花錢不走心,為貪圖一時心安理得盲目送禮物。

這屆年輕人如何過母親節

視覺中國供圖

從那之後,我開始有意識地更多關心父母的日常——媽媽喜歡的電子書還夠不夠看,爸爸居家辦公的騰訊會議能否搞定。距離今年母親節還有大半個月時,我不再卡着時間網購,而是提前準備好了禮物:聊天時得知媽媽梳子壞了之後,提前定制好刻名的黃楊木梳;估摸着該補充的大批艾灸草藥包;下一個季度的電視視訊會員卡。我還放了一雙出差時偶然獲得的勞工純棉手套,雖然不值錢,但我想媽媽一定會在種菜時戴着它。

對于我而言,母親節的重要性還在,代表愛意的禮物也不能少。但向媽媽表達愛,不能光靠“突擊盡孝”。多增加一些日常的關心,了解她們的真實需求,“投其所好而非給己所要”,或許才能真正遠端送達對媽媽的“定制版孝心”。

媽媽需要的不是禮物,而是“被需要”

□ 白簡簡

互相被需要,是一份雙向的禮物。

————————

自從上大學離家,我已經“出走”了十幾年。最近搬了新房,收拾妥當,望着有“家”的感覺的出租屋,思來想去,大概就少了個媽,于是一通電話。我隐隐感到媽媽也在等待這個召喚,她當晚就收拾了出國用行李箱,第二天就去做了核酸,報告一出,登機北上。不需接送,利落程度不減當年送我來上大學。

自從媽媽駕到,我的生活不說翻天覆地,至少是蒸蒸日上。一日三餐有保障了,任何菜在她口中都是“很簡單的”:白斬雞很簡單,隻要電鍋裡蒸;清蒸江鳗很簡單,超市就有賣活的;她甚至自帶了不鏽鋼托盤和黃酒核桃芝麻等配料,現做了一批阿膠糕,冷卻切片裝袋,足夠我吃兩個月。

每天早上起床,就看見媽媽坐在客廳的沙發上,東窗灑進的朝陽籠罩在她臉上,流動着溫柔的光。她一邊和我打招呼,讓我吃桌上“簡單的早餐”,一邊手不停地織圍巾。

我曾經花了很多精力探究,媽媽織毛線到底是“真的喜歡”還是“為了我好”,這個問題對于很多做子女的來說,難度相當于“媽媽是不是真的喜歡吃魚頭”。經過多年的觀察和考證,我确信一點,媽媽對于織毛線,有着一種天賦和自豪感。看一眼圖就能複刻,一邊看電視一邊織也絲毫不影響手速,當我穿上她的作品招搖出街的時候,她“與有榮焉”。

媽媽回老家後,她坐的沙發位置,留下了一個坑,這是媽媽坐了兩周、打完兩條圍巾的見證——除了“規定動作”的藍圍巾,她還“自選”拆了一條舊的白圍巾,重新織了一遍,“這樣會更松軟”。

完工後,媽媽給兩條圍巾拍照、發朋友圈。臨近母親節,竟是媽媽送了我禮物。雖然天氣開始轉熱,但我已預定了冬日的溫暖。

逢年過節給父母送什麼禮物,對不少年輕人來說是一道難題。尤其不在父母身邊,誰都知道,父母并不缺某件具體的東西,缺的是你不在身邊。這時候,禮物的精神價值大于實用價值。

對我媽來說,她需要的不是女兒能給她帶來什麼,而是女兒雖然長大了、獨立了,卻依然需要媽媽。作為女兒,如何讓她獲得滿滿的“被需要感”,又恰到好處、有益身心,就是一件充滿智慧的事。

有的“被需要感”,是媽媽感覺依然能給子女帶來幫助。織毛衣這樣的傳統手藝,輕體力,我媽還堅信能預防阿爾茲海默症,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你需要和她不斷溝通,聊聊新款和流行色,選選扣子,增進交流。

類似的事情還有:在視訊聊天時,媽媽有時會興緻勃勃地說起,又買到了什麼好吃的,那我就接下話茬兒,“給我來一份呗”,她立刻下單,之後等待快遞和教我怎麼吃的交流,時間會長達幾天甚至幾周;我在生活中遇到某些小困惑時,油焖筍怎麼燒,薄荷怎麼從土培變成水培,我媽從理論到實踐都有完整的教學,這些雖然都可以在網上查到,但我願意和她聊聊。

有的“被需要感”,來自媽媽學會了現代生活的新技能,而不必“麻煩”子女。和她的同齡人相比,我媽擁有豐富的出遠門經驗,她能獨立坐飛機,能在大城市坐地鐵暢通出行,能熟練地運用家裡的一切數位産品和智能家電,更是一個網購達人。媽媽在家用一部智能手機掌控我爸和小狗的吃穿用度時,頗有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的風範。

這些技能,最初是我上大學時寒暑假回家教她的,她掌握了原理,學會了舉一反三,就從未掉隊。如今,哪些電商平台買菜便宜,小區團購如何參與,她比我熟練。媽媽身體不好,于是,她還學會了在各個醫院如何網上預約搶号,她是那麼不願意麻煩我。

兒女不在身邊,我暫時無法改變這種無可奈何,那就面對現實,和她共同遠端創造愉悅的家庭氛圍。媽媽不需要我的禮物,需要的是親情,女兒何嘗不是。互相被需要,是一份雙向的禮物。

互相“串門”,一起吃吃飯聊聊天

□ 逐 犀

在這一天她需要的就是我,唯一有身份與她共度節日的人。

————————

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是母親節,而5月10日是我媽媽的生日。于是,自我懂事以來,在潛意識裡,母親節和媽媽的生日就應該是“綁定”在一起過的,而且要過得讓媽媽印象深刻、感動不已。該如何達到這種效果呢?這也是自我懂事以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直到現在。

記得上國小時,班主任要求母親節這天回家對媽媽說“母親節快樂,媽媽辛苦了”,另外再說幾句贊美媽媽的話,并為媽媽做一件事,最後讓媽媽在記事本當天那一頁上簽字、寫感受。本不應是難事,但這項作業我從來沒有完成過。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男生不善于表達感情,我就是張不開嘴,說不出口。對此我媽也十分了解,笑着說心意領了,然後在記事本上簽字,并詳細創作出我幫她買菜、洗碗、洗腳等“光榮事迹”。第二天班主任當着全班的面點名表揚了我。

再長大一些後,我有了自己的手機,每到母親節都會在清晨給媽媽發一條祝福資訊,而這條資訊的上一條或下一條通常就是“媽媽生日快樂”。生日的前一天,媽媽會在我放學後帶我去訂她的生日蛋糕,選的都是我喜歡的款式。結賬之後我總是會“叮囑”店員,一定要在蛋糕上寫上,“祝媽媽生日快樂!”紅色的字寫在白巧克力做的牌上,那是我對儀式感最早、最具象化的認知。

我曾幾次試探地問媽媽,想怎樣過母親節和生日,她總是說:“你和媽媽在一起,怎麼過都是好的。”這個回答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沒能解答我的疑問。直到外婆去世,媽媽哭着對我說:“媽媽再也沒有媽媽了。”這句話普普通通,卻讓我真實地明白了些什麼。

長期以來,我都認為,母親節是母親過的節日。其實不然,母親節也是所有“有媽媽”的人過的節日。因為這個世界上還有一個人我們可以喊她“媽媽”,是以我們要感恩,要慶祝,要感到幸福。這是我明白的第一件事。

我明白的第二件事是,母親節重要的是“和誰過”而不是“如何過”。儀式感是我和我的家人都缺乏的東西,我曾以為那句“你和媽媽在一起,怎麼過都是好的”隻是媽媽一言以蔽之的“敷衍”,實際上卻是源于内心的大實話。在這一天她需要的就是我,唯一有身份與她共度節日的人。而在這一天具體說什麼、做什麼,又有多麼重要呢?

這屆年輕人如何過母親節

視覺中國供圖

不過母親節這一天的“傳統項目”也不是沒有。在我上學期間,我媽平日最大的愛好就是逛商場,不一定買,但一定要樓上樓下、仔仔細細地看個遍。逛商場她很少約人一起,長期以來我都是她最主要的陪同人員。母親節那天更不例外,不僅要陪同好,還要對每一件她挑選的商品積極發表評價和感想。一天下來,她樂樂呵呵,我累得“呵呵”。

如今她很少再出去逛商場,一是嫌累,二是網購發達,不管是看還是買都比親自去友善得多。擁有平闆電腦之後,“天下”仿佛盡在她的掌控,各大店鋪随意參觀,瞧上眼了随時下單,更不用反反複複地聽那句“喜歡可以試一下”。媽媽說,網購是真的友善,媽媽還說,隻是沒有兒子陪着了。

工作之後,獨自居住,雖然和媽媽同城,但見面的次數明顯減少了。不忙時,我們會互相“串門”,與我吃飯聊天代替了逛商場,成為我媽如今最喜愛的活動。“你小時候,經常跟媽媽一起……”類似這樣的話逐漸變成了我們閑談的一部分。看得出,她在回憶過去時是快樂的,當下與我在一起亦是快樂的。

陪伴是不會過時的、最簡單的禮物,也永遠是媽媽最需要的。無論是母親節、她的生日,還是每一個最平凡的日子。

這個母親節我想說,你的愛不要太洶湧了

□ 雪 霏

看似一件件衣服、一頓頓美食,實則是我和母親不同頻的往日時光,我們的互不了解。

————————

母親很愛我,但她對我的愛似乎多了一些彌補的成分。

每周總有那麼五六天,我的手機會被她轟炸。除了吃了嗎?睡了嗎?工作忙嗎?就是衣服和鞋的照片,問我是否喜歡,是否想買。回到家,總是能看到她寄來的各種快遞。我在北京工作,最近爸媽從老家搬到了燕郊,坐公交單程隻需1個半小時,她的愛更洶湧了。每次從燕郊回京,我的包都會被母親裝滿零食、水果。偶爾我因為工作回不去,她就會帶着在家中做好的美食,來到我的住處,把冰箱塞滿。

她總是不吝為我付出,我卻無法接受得心安理得。我已27歲了,自認為可以把自己照顧得很好。本該是回饋父母的年紀,怎能一直享受他們的給予?更何況,母親帶來的許多東西我真的不喜歡,也不需要,又棄之可惜。

朋友們說這是“幸福的煩惱”,不過我還是想趁着今年的母親節,和她好好談談。我列了個表,上面詳細記錄了我的喜好:愛吃蘋果草莓,不愛榛果葡萄;适合穿長裙,不适合短款上衣;習慣早上洗頭,走路喜歡踩同一色系的方磚……同時,我還準備了一份成長履歷,羅列了近十件印象深刻的趣事。我打算在談話時,把這些一并交給母親,和她重新介紹自己的成長與生活。

有的人覺得這麼做多此一舉,媽媽怎麼可能連孩子的生活習慣都不知道?可我認為這無比重要。

我和父母共同生活的記憶停留在國小六年級,六年級後,我被送到了黑龍江省大慶讀書。我的家鄉在同省的大興安嶺,是一個偏遠的山區,教育資源并不好。送孩子去外地念書,是那些年當地家庭的普遍選擇。

那時從大興安嶺到大慶,坐火車需要近10個小時。我每年隻有寒暑假才能回到家鄉,和父母團聚。雖然他們長期不在身邊,我依然生活得很開心,媽媽對此卻有些後悔。她曾說,感覺我們之間不再像從前那麼親近了。她想要加倍對我好,彌補缺失的愛。

同樣的時間,同樣的相處模式,為什麼我們的感受如此不同呢?或許缺乏溝通是重要原因。或因為分隔兩地,生活交集變少;或因為代溝加深,我很少再和他們分享生活瑣事。媽媽隻聽到我說“很好”“沒事”,卻無法切實感受到我的成長與快樂。

羅列喜好,編寫成長履歷,并非冷冰冰的文字與質詢。我想做的,其實是用這種最直覺的方式,讓她更多地走進我的生活。其實哪有什麼“幸福的煩惱”?那些所謂的我不喜歡、不需要的東西,都是我曾經提到過很喜歡的。隻不過時間久了,或者喜好變了,那些東西連我都忘了,媽媽卻記在了心裡。它們看似一件件衣服、一頓頓美食,實則是我和母親不同頻的往日時光,我們的互不了解。

我想讓媽媽看到我的變化,想和媽媽說,我不再是從前那個需要大人照顧的小朋友,我可以很好地獨立生活。我希望讓她知道,我很感謝她,讓我有機會接受更好的教育。我從未認為媽媽對我有所虧欠,她并不需要彌補,也不用愛得如此洶湧。

同時,我也想聽媽媽說說她的喜怒哀樂,分享她的變化與需要。

最重要的是,讓我們彼此都知道,我很愛她,她也愛我。

精準地讓母親快樂?你需要做好這五點

□ 黃彬彬

我們可以運用五種“快樂激素”:多巴胺、催産素、内啡肽、血清素、皮質醇,精準地讓母親度過一個快樂的母親節。

————————

各年齡段的孩子近期恐怕都在思考:母親們在母親節想要收到什麼呢?送什麼禮物能讓母親開心呢?怎樣歡度母親節,可以成為一段美好回憶?

其實想要達到上述目标并不難,你隻要做好五點即可。我們可以運用神經科學領域總結出的5種能夠提升個人幸福感與活力的“快樂激素”:多巴胺、催産素、内啡肽、血清素、皮質醇,精準地讓母親度過一個快樂的母親節。

多巴胺是一種“獎賞激素”,是大腦對我們發現新事物的一種獎勵。每當我們遇到新鮮、刺激的事物,或者經曆挑戰完成目标時,就會釋放多巴胺。我們可以帶母親去一家她從未去過的餐廳,跟她觀看一部新上映的電影,或者給她介紹一種新技術、新方法,都可以促進釋放多巴胺,讓母親感到快樂。

催産素又被稱為“擁抱激素”,任何涉及到觸摸的行為,如牽手、擁抱、親吻、拍拍肩膀、母乳喂養,都能激發催産素的釋放,讓人感覺到安全、溫暖、被信任。想提升母親的催産素水準,就要多和她進行肢體接觸,比如抱抱母親,擁抱真的能創造奇迹!

内啡肽是一種“天然止痛藥”,也是運動使人快樂的原因,當我們活動或者鍛煉身體時會釋放這種激素。陪母親進行适合她健康水準的“體力”活動,比如散步、園藝、廣場舞、瑜伽等,都能讓母親感覺積極有活力。

血清素又叫“5-羟色胺”,它是一種當我們與他人建立聯系、做了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對自己感到滿意驕傲時會激增的一種神經遞質,它能調節心情、食欲與睡意。想提高母親血清素水準的方式有很多種,可以是更多的接觸,包括見面、打電話、發消息,也就是保持穩定的接觸頻率;也可以帶母親參與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如志願活動;還可以與母親進行一些創造性的活動,如一起繪畫、做手工等。

皮質醇是在我們感覺到壓力時會釋放的一種激素,從長遠視角看,皮質醇過高會嚴重損害身體健康。而随着年齡的增長,我們會對皮質醇越來越敏感,是以我們要幫助母親管理皮質醇水準。我們可以想方設法減輕母親的壓力,比如分擔母親的家務,友善地對待他人,與母親分享我們的成就和喜悅,讓母親對我們感到放心與驕傲,都有助于減輕母親的壓力。

慶祝母親節的方法不止送康乃馨、寫賀卡和發紅包,我們可以運用神經科學的研究結論,科學而精準地送上一份并不複雜的大禮——幫母親管理五種“快樂激素”。這份禮物不僅可以用于母親節當天,也可以在以後的每一天身體力行,用我們的實際行動感謝無需索取、不求回報的母愛,讓母親感受到愛意——一種像溫熱的牛奶和甘甜的蜂蜜一樣美好的愛意,讓母親體會持續的幸福。

來源:中國青年報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