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名著速讀國外篇----第267章《沙恭達羅》

作者:貓咪花
名著速讀國外篇----第267章《沙恭達羅》

第1頁 作者簡介

《沙恭達羅》作者是:迦梨陀娑,印度詩人 、劇作家。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會将他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在世年代不晚于5世紀。現存公認屬于他的作品有7部 :抒情短詩集《時令之環》,抒情長詩《雲使》,叙事詩《鸠摩羅出世》和《羅怙世系》,劇本《摩羅維迦與火友王》、《優哩婆濕》和《沙恭達羅》。劇作以宮廷生活為背景 ,以國王為男主角 ,以愛情為主題。

《摩羅維迦與火友王》寫曆史人物火友王與在戰亂中淪為宮女的摩羅維迦公主的愛情故事,它與跋娑的《驚夢記》共同開創了描寫帝王豔史的先例;《優哩婆濕》描寫天國歌伎優哩婆濕和人間國王補盧羅婆娑相愛的故事 ,富于浪漫色彩,詩情洋溢,風格爽健明朗;《沙恭達羅》共7幕,寫淨修林女郎沙恭達羅和國王豆扇陀的戀愛婚姻故事。

豆扇陀行獵中遇見沙恭達羅,由相愛而結婚。不久,豆扇陀留下戒指當信物,隻身傳回京城。沙恭達羅懷着身孕,去京城尋夫,由于受仙人詛咒,丢了戒指,豆扇陀拒不接納。直到他重新得到戒指,魔力解除,二人才重歸于好。劇中的沙恭達羅形象豐滿,性格完整,是一位代表古典美的印度女性形象。

全劇詩意盎然,情節波瀾起伏,語言樸素而優美。20世紀50年代以後,中國曾先後兩次将該劇搬上舞台。其代表作《沙恭達羅》。作品語言優美,風格爽朗,富有浪漫主義氣息,它是梵文古典文學代表作之一。在古代印度廣泛流傳,版本很多。在中世紀,又被大量譯成各種印度方言。在近代,也正是《沙恭達羅》首先為迦梨陀娑赢得世界聲譽。

1789年英國梵文學者威廉·瓊斯率先将《沙恭達羅》譯成英文出版,并稱頌迦梨陀娑為“印度的莎士比亞”。此後,《沙恭達羅》被譯成其他歐洲文學,在歐洲文學界,尤其在德國,引起巨大反響。在中國,自20世紀20年代起,出現過多種《沙恭達羅》譯本,但都是根據英譯本或法譯本轉譯的。1956年,中國首次出版依據梵文原著翻譯的《沙恭達羅》(季羨林譯)。自50年代以來,中國先後兩次将《沙恭達羅》搬上舞台。

名著速讀國外篇----第267章《沙恭達羅》

第2頁 内容概要

《沙恭達羅》主要講述了:國王豆扇陀到郊外去打獵,為追逐一隻小鹿而闖入淨修林,在此見到了美妙絕倫的少女沙恭達羅,兩人一見鐘情。從此,少女的心中充滿了愛情,一天,她在森林裡對女友訴說心事,恰被豆扇陀窺破真情。他激動地從隐蔽處走了出來,大膽地向她表示了真摯的愛。他們以自己的方式舉行了婚禮。可是,婚後的豆扇陀不得不傳回京城,行前,他将一枚刻有自己名字的戒指,作為信物交與沙恭達羅。

離别了戀人之後,沙恭達羅飽受相思之苦,由于心事沉重,她怠慢了一位仙人,受到詛咒。盡管沙恭達羅非常依戀淨修林裡的花草樹木,但是還是決定離開這裡,踏上上京尋夫的路途。由于仙人從中作梗,使她遺失了作為信物的戒指。曆盡辛勞,沙恭達羅才見到了國王豆扇陀。然而此時,國王早巳陷入後宮佳麗的包圍之中,完全忘卻了昔曰戀人。

沙恭達羅一腔癡情,卻換來國王的冷漠無情,為此,她呼天搶地,痛不欲生。她的生母——天女彌那迦将女兒帶回天國,從此,她在天國過着清淨無為的曰子,撫養她與豆扇陀所生的兒子。

一天,一位漁夫從魚肚中得到一枚刻有國王名字的戒指,他被帶到國王豆扇陀面前,睹物思人,豆扇陀立刻恢複了對沙恭達羅的愛戀,他痛悔自己的薄情,對昔日戀人苦苦思念。然而。沙恭達羅人在何處,卻難以尋覓。從此,在國王的眼中,明媚的春光不再美麗,奢華的生活也毫無意趣。

後來,受天神之命,國王豆扇陀到天國去剿滅惡魔,凱旋而歸之時,他發現了天上的苦行林,為美好的景緻所吸引,他安步當車,緩緩巡視。突然一個有王者之相的孩子來到他的身邊,原來這就是他自己的兒子。國王找到了沙恭達羅,向她謝罪,盡管沙恭達羅曆盡心酸,但她對丈夫的愛情卻從未改變。于是,他們破鏡重圓,一同回到京城,享受幸福的生活。

《沙恭達羅》的劇情中,雖然表現的仍是仙人與凡人的愛情,但是卻透露着現實人生中情感際遇的深深感歎。作為一個宮廷詩人,迦梨陀娑也許目睹過很多妙齡女子的恩怨情劫,在一種夫權制的社會環境中,在庭院深深,等級分明的後宮生活中,一個又一個的青春少女,隻能任憑命運作弄,忍看落花流水,哀歎真情難在,痛惜韶華易逝。

迦梨陀娑用他的詩意之筆,為這類人物譜寫心曲。對朝三暮四的濫情君王,他不敢橫加指責;但是對那些幽怨的悲情女子,他的心中又充滿着憐惜之情;為此,他巧妙地借助仙人詛咒,讓國王豆扇陀的絕情有了一個合理的緣由,讓沙恭達羅的苦難終将得到幸福的置換。

在沙恭達羅身上,作者表現了女子的很多可愛與美好之處,她天生麗質,純潔善良,富有生命激情,充滿青春活力。情窦初開時,她在荷葉上提詩:“你的心我猜不透,但是狠心的人呀,日裡夜裡,愛情在劇烈地燃燒着我的四肢,我心裡隻有你。”碰到了意中人,她雖有羞怯卻義無反顧地追求愛情。

當豆扇陀對她義斷情絕,拒不相認時,她沒有接受現實,無可奈何。而是怒斥豆扇陀口蜜腹劍、卑鄙無恥,還威嚴地警告這個國王:騙子的下場就是“滅亡”。迦梨陀娑把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女子,刻畫得性格分明、栩栩如生。

名著速讀國外篇----第267章《沙恭達羅》

第3頁 寫作背景

《沙恭達羅》是印度古代詩人、戲劇家迦梨陀娑(約公元350-472年之間)的戲劇代表作。劇作描寫豆扇陀和沙恭達羅的愛情。國王豆扇陀在林中尋獵,與淨修林中仙人幹婆的義女沙恭達羅相遇并一見傾心,二人私下成婚。豆扇陀返京時答應将迎接沙恭達羅進宮,并贈給戒指當信物。由于沙恭達羅無意中得罪一位仙人而受到詛咒:國王将把她忘記,除非見到信物。沙恭達羅懷孕了,幹婆派人将她送到京城,國王果然不認她,而戒指又在路途丢失。走投無路之際,她被生母一-夭女接走。一漁夫從漁腹中得到失落的戒指,國王見後恢複了記憶,想起了沙恭達羅的一段情意,悔之莫及。此時沙恭達羅已經生子,豆扇陀終于找到他們母子,大團圓結局。

這一故事情節大體上來源于《摩诃婆羅多》和《蓮花往世書》,作者的成就主要在于塑造出兩個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沙恭達羅是世界文學史上罕見的東方古代婦女的理想形象。她容貌美麗,光采照人,而且是秀色天成,是一種浸透身心的自然美:生活于大自然懷抱、穿樹皮衣、戴荷花镯,不見矯揉做作,一切順乎自然。

她不僅有天生麗質的外貌,還有純潔善良的心靈。她熱愛撫養自己的雙親,與侍女親如姐妹,對弱小動物備加愛護,充溢心胸的是柔情蜜意。質樸溫柔是沙恭達羅性格的一面,她還有執着剛強的一面。她的剛強表現在沖破各種束縛自主成婚和宮中被拒絕後對豆扇陀的指責。隻要她認定是對的,會不顧一切去追求;對她認為不對的東西,絕不會低三下四、委屈求全。沙恭達羅剛柔相濟的性格和對美好愛情生活的執着追求,激動了無數讀者和觀衆。

透過這一形象的理想色彩,她的被遺棄也有古代婦女不幸命運的現實意義。劇作者對豆扇陀作了兩方面的描寫:一方面他是一代明君,孔武有力,在對沙恭達羅的愛情關系上,也極力渲染他的忠信和深情,宮中拒納沙恭達羅,是仙人詛咒的結果,恢複記憶後,他寝食不安、痛不欲生。這些表現了作者的理想和願望。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一個封建統治人物的荒淫與殘暴,盡管劇中往往是從側面借劇中人物之口來作暗示性揭露。

廷上拒不認妻的場面,剔除那層神話外衣,也可以看到一個世俗國王的可憎面目。劇作的結構、語言取得突出成就。劇情發展起伏跌宕,環環相扣,時而光風霁月,時而駭浪驚濤,時而行雲流水,既聯貫又緊湊,幕與幕之間過渡自然、引人入勝。劇中運用大量美妙的比喻,語言淳樸中見華麗、嚴謹中有活潑。

名著速讀國外篇----第267章《沙恭達羅》

第4頁 讀者評論

很難想象在公元5世紀,印度就已經出現了如此成熟完整的劇本,亦唏噓古印度文明的隕落。在文中仍能看到古印度複雜嚴苛的種姓制度,亦能看到那個年代對傳統宗教習俗的敬畏與遵循。我對宗教實則是幾乎不了解的。但讀到文中一些關于祭祀等場景的描述,如第四幕“沙恭達羅的别離”前靜修林的人們用所有美好的事物傳遞對沙恭達羅的祝福,萬物生靈也被人們給予了幸福的情感之時,我竟情不自禁嘴角上揚。

是啊,其實宗教不正是反映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給飄蕩的心靈一處安定與寄托嗎。或許我可以認為宗教沒有科學依據,或許我會覺得一些宗教習俗落後甚至違背人性,但這些不過時上千年來人類文明的進化中古今思想的一些再正常不過的摩擦碰撞罷了。至少這一次,我亦看到了至少宗教的某些部分,它是能打動我的。

本書打動我的另一點,是每一幕的情感流露,曲折細膩,婉轉動人。從一開始的怦然,到兩人定情前小心翼翼地互相打探,再是兩情相悅、完全快溢出來的甜蜜深情。而沙恭達羅被拒時我亦無數次驚訝于豆扇陀的冷酷殘忍甚至氣憤,轉眼又被恢複記憶的豆扇陀深深的懊悔給消了氣。像是黑夜後又得見光明,烏雲後終遇幸福線,哪怕是可能有些俗套的完美大結局,也深深感歎其不易。而這一切,都在這100頁出頭的短小劇本裡,得到了淋漓盡緻的展現。

感謝季羨林先生的翻譯。我所閱讀的版本是由季老先生直接由梵語版本譯為中文的。在我看來季老先生的譯本不僅保留了古印度文明所帶有的神秘色彩,更是在譯為中文後也難得地完整保留了其詩意,語言直白卻也含蓄,節奏感甚為舒暢和諧,實在令人佩服。我無數次一邊閱讀一邊忍不住摘抄,我想這就是語言的魅力吧,可惜我不懂梵語,這世界太大,我也無法親曆每一種語言的模樣。但感激季老先生這樣的大師存在,能把包羅萬象的人類文明與我等俗人共賞。

名著速讀國外篇----第267章《沙恭達羅》

第5頁 名言佳句

1、無論你走得多遠都走不出我的心,就像黃昏時分的樹影,拖得再長,也離不開樹的根。

2、你無論走得多麼遠,也不會走出我的心;正如黃昏時刻的樹影,拖得再長也離不開樹根。

3、愛情隻使你發熱,但卻在不停地燃燒着我。

4、不論你走的多麼遠,你永遠也走不出我的心,這如同夕陽中的樹影,無論它多麼長,也永遠連着樹的根。

(未完待續)

名著速讀國外篇----第267章《沙恭達羅》

(文中圖檔、資料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謝提供者)原創不易,敬請關注,歡迎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