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們潛心精進技藝,生活如花綻放

他們潛心精進技藝,生活如花綻放
他們潛心精進技藝,生活如花綻放

郭宏制作的提琴。

他們潛心精進技藝,生活如花綻放

何澤華

他們潛心精進技藝,生活如花綻放
他們潛心精進技藝,生活如花綻放

張定燃

A

一個中國普通制琴師的30年:制琴需要技巧,更需要時間沉澱

走出“中國提琴之鄉”,郭宏來深圳已有15年,日複一日努力打造好琴

2007年至今,郭宏的“303提琴坊”在深圳樂器城已經開業15年。不同于樂器城裡大部分琴行,303店鋪面積很小,也沒有現代的裝潢,小小的空間裡擺滿了手工提琴,一張木頭工作台和一台兒子的鋼琴,就基本把門店填滿。303也沒有銷售,大部分時候,郭宏的妻子聶阿姨一個人在店裡。早上10點鐘開門,傍晚6點半下班,過的是和“深圳速度”不太在一個節奏上的生活。

郭宏則在江蘇老家和深圳兩邊跑,深圳天氣潮濕不适合做琴,郭宏在老家把琴做好發到深圳,聶阿姨在店裡做最後的裝配和試音。多年以來,兩夫妻就過着這樣簡單純粹的生活,聶阿姨對丈夫有着很樸實的崇拜,“他的技術可能不是最好的,但他對琴的鑽研精神我非常佩服”。

沒有耐心、靜不下來的人是做不了這件事的。

——郭宏說制琴是一門極其複雜的工藝,需要長時間沉心靜氣的學習和探索。

生于“中國小提琴之鄉”

郭宏出生在被稱作“中國提琴之鄉”的江蘇泰興溪橋,2010年,溪橋鎮被并入黃橋鎮,聯合周邊數個鄉鎮,形成“中國小提琴之鄉”。在新聞報道裡,這裡每年造出全球30%的小提琴,是小提琴老品牌“鳳靈”的誕生地。

在郭宏出生的上世紀60年代,上海提琴廠五名工匠和一名演奏家來到黃橋,開辦起樂器作坊,黃橋的提琴制造史也就此開幕。到1984年,溪橋樂器廠拿下上海提琴廠聯營協定,搖身一變成為“上海提琴廠泰興分廠”。

郭宏也差不多在這個時間段經由朋友介紹到提琴廠裡工作,他從國小習木工,對那個時候的溪橋年輕人來說,進入提琴廠,成為流水線上的一名勞工,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他們的動機都很樸素,“和愛好沒有什麼關系,純粹就是為了賺錢養家”。郭宏至今也認為自己就是“一個農民”,老老實實做好自己能做的手藝活。

流水線的提琴廠裡,制琴師傅們常常隻熟練制琴的一道工序,不停磨練把一道工序做到極緻,這樣的師傅,今天在黃橋也依然有很多。他們無法做出一把完整的提琴,但卻能把當中的某個步驟做到最好,他們往返于各個提琴廠和家庭作坊間打零工,用這半生學到的本事糊口。

而包括郭宏在内的另外一小部分人,他們在流水線的作業裡感受到鑽研的樂趣,開始對提琴制作的全流程進行探索,成為專業的提琴制琴師。這是一門極其複雜的工藝,需要長時間沉心靜氣的學習和探索,“沒有耐心、靜不下來的人是做不了這件事的”。

近200道工序打造一把手工琴

需要技巧更需要時間沉澱

要完成一把手工提琴的制作,從選料、刨闆,再到上膠、刷漆、裝配,中間的工序有近200道,每道工序都要花費制琴師很長的時間去打磨學習,和機械琴完全不同。

選料極考驗制琴師的功底,好的制琴師拿到一塊木頭料子,就能判斷出這塊料子的好壞。好的木料可遇不可求,幾乎每個好的制琴師都對好料有近乎狂熱的堅持,聶阿姨說,郭宏看到好的材料,“如果不買回家會睡不着,會一直念叨到最後去買下那塊料為止”。

刨闆是制琴裡至關重要的一步,決定了提琴的弧度,直接影響着提琴的聲音。機械琴用數控刨闆,往往都是用一套死闆的标準批量生産相同的琴,而有經驗的手工制琴師,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判斷每塊木料最适合的弧度和尺寸,這樣的工藝和經驗,是流水線制造的機械琴無法取代的。

2020年,一位客人向郭宏定制了一把好琴,為了做好這把琴,郭宏先用一般的材料試了無數次刨闆的弧度,再用幾塊好料試了刨闆,最後才選了弧度最漂亮的一塊。這幾乎是所有手工制琴師都要經曆的過程,重複單調地做一個步驟,直到做出好東西為止,郭宏逐漸在其中找到樂趣,堅持下來。

手工制琴不僅是對耐心和技巧的考驗,更是需要時間沉澱的産物。手工琴的木頭需要自然風幹,要自然吸收一年四季的幹燥和潮濕,想要定制一把風幹得較好的琴,至少需要提前三年以上下定。而在郭宏的倉庫裡,多的是風幹了幾年十幾年的琴,“等待有緣人來買”。

制琴師的學習是終生的。郭宏至今也沒有停止對自己技巧的打磨,隻要在溪橋,他就時常和身邊制琴的朋友交流,每隔一段時間,還要向老師傅請教,或者去上課,“老家懂行的人很多,大家有作品會互相分享讨論,做琴是需要一直學習的”。

“賣琴也是學問,全看緣分,希望做出口碑”

做琴是一門學問,賣琴也是一門學問,聶阿姨覺得自家琴行在賣琴這門功課上,一直做得不是很好。2002年,郭宏第一次來到深圳,決定在深圳發展,也是看中了這裡的市場潛力。但聶阿姨覺得,“我們兩個始終還是農民,不懂營銷,性子太直,營銷肯定是比不過那些專業的琴行銷售”。

303提琴坊門口的牆壁上,是毛筆字型寫的“随緣”二字,聶阿姨說,這是自己一直以來賣琴的準則,給來店的客人推薦什麼琴,全看緣分,“我隻會推薦最适合他們的琴”。初初學琴的琴童來買小琴,聶阿姨絕對不推薦買貴琴,“拉一年就要換琴了,買貴琴太不劃算,我不會這樣推薦家長”。還有一些工作後又想重拾小提琴的成人,也會來店裡挑琴,“這種我也一般不會給他們推薦很好的琴,如果他們小時候的琴調調可以用,我會推薦他們修一修,畢竟隻是興趣愛好”。

聶阿姨開門做生意,講緣分,也講實在,遇到欣賞和肯定自家琴的人,她會特别高興,雖然是賴以為生的行當,但聶阿姨也很看重從這份工作裡得到的欣賞和肯定,“之前說江蘇琴垃圾的聲音很多,現在其實也有,但我們能在深圳生存這麼多年,其實我覺得就已經打破了那個說法”。聶阿姨對大富大貴沒有渴求,更希望能順着丈夫做琴的節奏,做出303細水長流的口碑。

今年春節,郭家大兒子開始學制琴,但夫妻倆覺得年輕人“懶、沒耐性”,要真正學成可能很難。郭宏對自己的制琴技藝能否傳承到兒子身上抱着佛系心态,“能學就學,學不來也正常”。但聶阿姨對此似乎有着更深的情懷,“木頭和琴都是我老公的最愛,不希望未來我們兩個離開這個世界了,這些木頭寶貝被随意處理”。

統籌:南都記者 陳榮梅

采寫/攝影:南都記者 吳靈珊

B

九斤書店老闆何澤華:開二手書店更多了一點情懷 打零工來維持書店營運

“剛開始開這家店說實話是為了掙錢,但是後面還是有點情懷的,因為給廣大書友們淘到喜歡的書,自己也能獲得樂趣。”今年50歲的何澤華,是一家二手書店的老闆,他從事舊書行業已經20多年,最早在湖北宜昌從事舊書行業。2008年來到深圳時就在外面跑車,但一年多下來掙不到什麼錢,于是就在龍崗坂田和磡村又做起了舊書生意,和妻子一起經營起了九斤書店,書友們也習慣于叫他“老何”。

剛開始開這家店說實話是為了掙錢,但是後面還是有點情懷的,因為給廣大書友們淘到喜歡的書,自己也能獲得樂趣。

——何澤華

二手書店能讓書友們有一個去處 淘到心水的書

老何介紹,店名叫“九斤書店”,是因為一開始以來的營業模式,賣書是以9元一斤賣,“然後就取名叫‘九斤書店’,九斤九斤,九元一斤”。自己喜歡看書,經營書店既能養家糊口,同時也可以結交到更多的書友。從之前在外面擺舊書攤,到在小巷子裡開這家書店,老何說,盡管不能擺攤了,也必須要開店,開店可以囤很多書,“我們書店存在的意義就是讓廣大書友有一個去處,能淘到喜歡的書,不用跑很遠”。

老何告訴南都記者,其實自己也很喜歡這個行業,自己看書也不用買,想看什麼書都能看到。“最開始就是自己喜歡看二手書才開始做這個行業的,開始的時候自己有一些藏書,是以那時候店裡的書基本是自己的。開始前還想把這些書當廢棄品賣掉,但一大包才能賣兩塊錢,自己也舍不得,是以就都留了下來,開了書店。”

相比于最初為了養家糊口開始經營書店,老何直言現在也更多了一點情懷在裡面,“不然我早堅持不下去了”,我喜歡書友們來淘到喜歡書的那種樂趣,像一種成就感。有誰在我這裡買到他喜歡的書,就是一種成就感,我感覺我在這裡面也能獲得樂趣。

遭遇寒冬,在書友支援下 堅持更有幸福感地開書店

據介紹,在深圳除了經營這家書店之外,老何還會去做一些零工,以維持書店的經營。他直言,“在疫情下,書店的經營是很難維持的,必須得補貼一下。”有時候,老何會去加工廠裡加工一些酒類包裝盒,到廢品資源回收筒裡開叉車、打雜,哪裡有零工可以做就到哪裡去,就是希望能夠養家糊口的同時,繼續維持書店的經營。

老何說,“說實話,二手書店沒有那麼大的抗風險能力”,之前想轉讓,的确是感覺到自己有可能撐不下去。但現在不想轉讓,感覺書友們還是沒有抛棄我們,即使需要繞一段路,很多書友也還會到店裡來。老何說,“很多人鼓勵我們,希望我們能夠繼續堅持下去。我們也想堅持下去,就是得麻煩書友們多走幾步路繞一圈,從村口那裡進來。”

當南都記者問起為何不轉行從事其他生意時,老何表示,之前想過,也做過其他的二手商品買賣生意,但都幹得不太理想,自己還是對二手書買賣更熟悉一些,做得也更加得心應手,感覺對這個行業熟悉了也舍不得抛棄。

他說,還是開書店更有幸福感。在他眼裡,工作隻是單純的為了糊口而已,而書店不一樣,開書店認識太多的書友了,像文化高的有退休的教授,和一些老闆跟我們都是朋友,他們過來淘書淘到一本喜歡的書會很高興。有時候看他們那興高采烈的樣子,我也會高興。

盡管有一段時間經營困難,有的時候也在外幫别人搬家、拉貨或者說是接一點手上的零工活。但提起經營書店和讀書,老何說,“打心裡說,不管是誰,就是多看書,認真學習一年,少走很多彎路,讀書改變1%,人生從此大不同”,後面覺得也還是想一門心思地專業地經營好這家書店。

統籌:南都記者 陳榮梅

采寫:南都記者 覃仕林

攝影:南都記者 霍健斌 冷鋒

C

“學習規劃師”張定燃:傳承截拳道是多年夢想,用行動去平衡現實和夢想

張定燃現在的職業是一名學習規劃師,同時他也是截拳道的愛好者,學習規劃師對于張定燃來說是工作,而學習和傳承截拳道則是他已經堅持了多年的夢想。對于學拳和教拳,他熱愛且堅持;對于學習規劃師的工作,他則希望能穩定“輸出”,有穩定收入可以支撐他在深圳生活學拳,給需要的人提供學習提升的可能性。

練習和傳播截拳道的過程雖然艱難,但我很充實和快樂,因為熱愛是以被吸引着去學拳、練拳,教的小徒弟也經常被自己的朝氣所感染。

——張定燃

癡迷截拳道 來深逐夢

張定燃在第一次看到李小龍的電影時,就對截拳道産生了濃厚的學習熱情,最初是簡單模仿李小龍的動作,慢慢去了解李小龍的事迹,“随着對龍爺(李小龍)了解的加深,更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張定燃在模仿中開始學截拳道。

2018年,張定燃下定決心來到深圳,拜師系統地學習截拳道。來深圳學習截拳道,意味生活成本會更高,為此其決定一邊通過工作維持生計,一邊進行截拳道的學習和傳承。“我目前從事學習規劃師相關工作,主要是成人學曆提升指導相關的内容;我也有一個小徒弟,業餘時間就帶他一起練拳鍛煉身體,希望能為截拳道的傳承種下一顆種子。”

學習規劃師作為張定燃的主業,在他看來更主要的是能為自己留在深圳學習截拳道創造物質條件,“深圳生活成本是比較高的,工作可以讓我留在深圳生活和繼續學拳”。張定燃介紹,自己的“副業”是教一個小朋友打拳,鍛煉身體。“學習國術是我的愛好,我也希望他能通過鍛煉,獲得強健的體魄。希望能在‘小徒弟’身上彌補我小時候沒有條件去學武的遺憾”。

為工作曾貸款學習,用行動去平衡現實和夢想

如今的張定燃在工作穩定的基礎上,也能調整好時間去學習截拳道。“之前第一份工作時,我貸款2萬多去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學習期間,周末還會兼職幫别人搬家,有時候晚上沒車了就在麥當勞趴到天亮。”張定燃告訴記者,後來因為當時的工作熬夜和加班比較多,很難抽出時間練拳。“回想來深圳的初心就是學拳,我決定嘗試新的工作,盡量去平衡工作和練拳,我才換了工作,做學習規劃師”。

學習截拳道和工作對張定燃來說,一個是夢想,一個是現實,“練習和傳播截拳道的過程雖然艱難,但我很充實和快樂,因為熱愛是以被吸引着去學拳、練拳,教的小徒弟也經常被自己的朝氣所感染。”在張定燃看來,學習規劃師的工作面對成年人的時候更多,“大家會有更多的現實考慮和需求,我也抱着和大家一起進步的心态去幫助他們進行提升,能為大家未來工作或生活提供助力,這也很有意義”。

“學拳和工作都是盡力而為,打拳和工作不僅能滿足我的生活需求,也能帶給我勞動的成就感,強健體魄,豐富頭腦,還能幫助他人。”

統籌:南都記者 陳榮梅

采寫:南都記者 謝萌

攝影:南都記者 霍健斌 冷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