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辛巴維(威)總統穆加貝訪華,他可以說是中國人的老朋友了,在任期間9次來到中國。穆加貝十分推崇毛主席的思想和理論,他熟讀《毛選》,自稱是毛主席的“非洲學生”,視中國為自己的“第二故鄉”。穆加貝這次訪華,是因為辛巴維(威)的改革遇到了困難,于是他想來中國“取經”。鄧小平親自接見了他,然而,當穆加貝離開後,鄧小平卻憂心忡忡地說“我看他将來會吃虧”。誰也沒想到,鄧公一語成谶,以後穆加貝果然遭遇巨變,人生急轉直下。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麼,鄧小平又是為何如此評價穆加貝呢?

在1980年之前,辛巴維(威)還被稱為南羅得西亞,是英國的殖民地。和其他大多數非洲國家一樣,南羅德西亞從19世紀末期就被西方殖民者占領,淪為殖民地。在非洲大地上,身為原住民的黑人地位低賤,時常受到欺淩和歧視,作為外來者的白人卻高人一等。這種不公平的屈辱深深烙印在每一個黑人的心理,穆加貝自然也一樣。
1924年,穆加貝出生在南羅德西亞的一個普通家庭,他的父母都是農場勞工,靠在白人的種植園勞作賺取微薄的工錢,僅夠一家人的溫飽。盡管生活辛苦,但穆加貝一家還是認為自己的日子算是過得不錯的,白人雇主起碼能讓他們吃上飯,每逢感恩節、聖誕節等節日時,雇主還會“賞賜”給他們一些火雞、牛奶、布匹等物資,而且穆加貝還能去教會學校接受教育。
穆加貝從小就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在學校裡經常受到表揚,父母對此也很欣慰,認為穆加貝以後最好能成為一名教師,這樣家裡的處境也能變得好一些,是以在穆加貝國小畢業後,父母并沒有讓他和其他人一樣去當兵,而是咬牙湊錢送他去了外地的師範學校讀書,期待他以後學成能在教會學校工作。
然而,就是因為父母的這個選擇,才徹底改變了穆加貝和這個國家的命運。
走出家鄉,來到學校裡的穆加貝遇到了很多同齡人,他們有人曾經去過歐洲,回來後大肆宣傳民族主義思想,經過他們的熏陶,穆加貝這才意識到,自己之前以為白人的“恩賜”其實都是羞辱,明明黑人才是這個國家的主人,如今卻被白人踐踏。很快,穆加貝就放棄了當老師念頭,開始投身于民族獨立運動的浪潮。
加納是“二戰”後非洲第一個成功擺脫殖民統治、獲得獨立的國家,聽到這個消息後,穆加貝深受鼓舞,特意跑去加納“學習”,親身感受那裡的氛圍,他也更加堅定了心中的信念,那就是通過革命改變自己祖國的命運。
1961年,在外遊曆多年的穆加貝回到祖國,并創辦非洲民族聯盟,他認為用溫和手段不可能取得成功,必須要重拳出擊。很快,穆加貝的一系列激進舉措就惹怒了當地殖民政府,他被逮捕,并被判入獄10年。
整整十年牢獄生活,這本該是穆加貝最意氣風發的年紀,卻隻能在鐵窗中度過,如果換成一般人,可能早就絕望認命了,但穆加貝并沒有被打倒,因為他在獄中無意中讀到了一本再度改變他命運的書——《毛選》。
為了拯救自己的祖國羅德西亞,穆加貝在監獄裡仍然緻力于革命,當時蘇聯在非洲傳播共産主義思想,穆加貝在獄中學習到了馬克思主義,而且得到了一本非洲版的《毛澤東選集》。
當時美蘇“冷戰”進入白熱化,為了宣傳社會主義思想,蘇聯在非洲用各種管道傳播,其中自然也包括大名鼎鼎的《毛選》。當時新中國已經成立,《毛選》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發行,是以在獄中的穆加貝才有機會讀到。
穆加貝讀了《毛選》以後簡直如獲至寶,到了手不釋卷的程度。從某些方面來說,南羅德西亞的國情和經曆和大陸是有不少相似之處的,是以穆加貝認為,自己可以借鑒大陸革命的經驗,利用《毛選》作為思想武器開展運動。正是因為《毛選》的激勵,才使穆加貝度過了這難熬的十年牢獄,期待着早日出獄大展拳腳。
1974年,穆加貝被釋放,出獄後他馬上組建了一支軍隊,和鄰國莫三鼻克的遊擊隊合作,企圖推翻南羅德西亞的殖民統治。
70年代的革命條件比之前相對來說成熟很多,再加上民族獨立也逐漸成了大勢所趨,是以穆加貝很快就得到了群眾和國際輿論的大力支援。
随着穆加貝不斷發展壯大,英國殖民者再也無法忽視他,其實從底蘊和武力來說,英國肯定是比穆加貝強大太多,但是當時世界上民族獨立運動正開展得如火如荼,考慮到國際影響,英國決定和穆加貝談判。
穆加貝當然也知道自己的真實實力,如果和殖民者硬碰硬很有可能會全盤皆輸,于是他也同意了談判。經過雙方不斷協商,最終達成共識:英國承認南羅德西亞是獨立國家,不再是殖民地,但作為交換,穆加貝也要保留英國在這個國家的部分權力。
1980年,穆加貝将南羅德西亞正式更名為“辛巴維(威)共和國”,這個國家經過近100年的奮鬥終于實作了獨立。
建國隻是第一步,如何管理好一個國家才是真正的難題。平心而論,辛巴維(威)和其他非洲國家相比條件還算不錯,當地氣候和地形都特别适合發展農業、種植業,有“非洲面包籃子”的美稱,農産品産量大、品質高。但是辛巴維(威)的緻命問題在于,由于曆史遺留問題,國家的絕大部分的财富和資源都掌握在少數的白人手裡,黑人自己的土地都是貧瘠的山地,肥沃的優質土地早已被白人占據百年。
穆加貝想改變這一切,但因為之前和英國的約定,他不能違背諾言,隻好多向白人征稅。英國政府認為穆加貝比較識相,于是每年也會給辛巴維(威)提供高額貸款用于國家建設。是以辛巴維(威)剛建國的時候,各方面發展得都還算穩定。
但是,穆加貝骨子裡畢竟是一個革命者,他不能忍受白人一直騎在黑人頭上,于是穆加貝開始在經濟方面限制白人,這引起了白人的不滿,英國也多次暗示、警告穆加貝不要搞小動作。
穆加貝覺得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路該怎麼走,于是他決定來中國看一看。
穆加貝來到北京後,鄧小平親自接見了他,兩人針對當時非洲和社會主義陣營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探讨和交流。
穆加貝本就是為尋求建議而來,是以他直言不諱地對鄧小平講明了辛巴維(威)目前的處境和自己的想法。
可以說,穆加貝是一個想法比較激進的人,他十分厭惡辛巴維(威)國内持續百年的白人殖民經濟,想要發動一場更為全面的“革命”,徹底推動國家轉型。
聽了穆加貝的話,鄧小平并沒有立刻表态,而是說中國一向不幹涉其他國家的内政,辛巴維(威)的問題要由辛巴維(威)人民自己來解決。
聽到這裡,穆加貝有些失望,但也能了解,畢竟大陸從建國之初就從不插手他國内部事務。這時,鄧小平又話鋒一轉,說:“不過,作為革命同志,我可以給貴國政府一些建議。”穆加貝大喜過望,連忙認真聆聽。
鄧小平認為,辛巴維(威)現在最大的問題還是在于經濟,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還是要認清現狀,步步為營進行改革。
當時穆加貝在辛巴維(威)國内推行“土地贖買”政策,用外彙等收購白人農場主手裡的土地,然後再安置黑人原住民。這一政策在推行過程中遇到了許多阻撓,進行得比較艱難。但是鄧小平卻對這一政策表示了認可,認為這種溫和的改革方式是“康莊大道”,穆加貝應該将其堅持下去。
而對于穆加貝想繼續“革命”的想法,鄧小平的态度則是不太贊同,他說:“至于激進的二次革命,國際經驗告訴我們,這一方式在政治上好使,但是在經濟上要栽跟頭,我們中國人很有體會。”
實際上,鄧公完全是根據辛巴維(威)的國情提出的建議,辛巴維(威)國内沖突很深,百年的殖民統治使國内的白人群體根基很深,不是輕易能撼動的,而且白人背後還有英國,如果貿然對其使用粗暴手段,後果不堪設想。另外,80年代辛巴維(威)的經濟勢頭發展不錯,1980年辛巴維(威)的人均GDP能達到901美元,而大陸隻有不到200美元。“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是以鄧公認為,穆加貝應該先發展經濟,暫時擱置争議,等國家穩定了再去解決那些内部沖突也不遲。
穆加貝聽得認真,但心裡卻并不怎麼認同鄧公的建議。在他離開後,鄧小平對身邊的從業人員憂心忡忡地說:“穆加貝不聽好話,我看他将來要吃虧。”
事情果然如鄧公所料,之後辛巴維(威)很快就出了問題。到了90年代,許多黑人将失業、貧窮的原因全部歸咎到白人身上,整個辛巴維(威)彌漫着排斥白人的氛圍。作為黑人總統,穆加貝不得不站隊表态,下令驅逐白人出境,收回了種植園。
穆加貝的舉措可謂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白人們在撤出辛巴維(威)的同時,帶走了器具、技術、資金和銷售管道,而黑人們不僅缺少大規模種植的經驗,也沒有通往海外的銷售管道,辛巴維(威)的經濟受到重創。而且,穆加貝的舉措也得罪了白人主導的西方國家,進入21世紀後,西方開始對辛巴維(威)實行經濟制裁和封鎖。内憂外患之下,2006年,辛巴維(威)爆發了經濟危機,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情況,貨币更是一再貶值。通脹最嚴重時,辛巴維(威)甚至發行了100萬億面值紙币,然而這樣一張紙币也隻夠買一兩個雞蛋。此時距離鄧小平當初的“預言”僅僅過去了21年。
穆加貝在辛巴維(威)有“國父”之稱,執政40年,在百姓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然而也是因為他的統治,讓辛巴維(威)從一個還算富饒的國家淪為窮國,是以他的反對者也特别多,國際上甚至稱他為“獨裁者”“暴君”。2017年,軍方發動政變,穆加貝黯然下台,兩年後客死異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