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日走低的顯示卡價格讓不少遊戲玩家長舒一口氣,新卡的市場價格已經逐漸恢複平穩,包括英偉達RTX 30系列、AMD RX6000系列都回歸到了原始首發價,甚至部分品牌型号已經跌破初始價格。然而,真正讓中低階玩家還沒有擺脫束縛的是,現有的新卡價格依然遠遠高于預期。以AMD四月底釋出的RX6400為例,該卡定位為入門級,但售價卻超過1300元,性能也僅相當于GTX1650,甚至低于同門的RX580,而後者的二手價格目前不過六七百元,最終所剩優勢恐怕也隻有低功耗了。

事實上,近兩年來,顯示卡廠商的新卡步伐并沒有明顯減弱,但是無論新卡還是舊卡的價格都已水漲船高,最為明顯的是,包括英特爾奔騰,AMD速龍在内的CPU産品,因為晶片産能問題,廠商為了保持利潤率,優先保障中高端産品的供給,使得幾百元的低端顯示卡和CPU似乎已經成為往事,進而隻能讓中低階玩家在已經形成存量市場的二手硬體中挑挑揀揀,為此,二手消費電子品市場也步入了一個空間昌盛而又無序的時期。
那麼身為一個已經認清現實的“垃圾佬”,到底該如何淘到自己心儀的硬體裝置呢?關鍵的出發點還是在于自身需求。
普通辦公群體
辦公群體在硬體選擇上相對要簡單的多,同時,相同使用需求的普通家用電腦也在該列。對于日常上網,文檔處理,H.264硬解播放等等使用場景,2010年之後釋出的平台都可輕松應對。
之是以限定在2010年之後,是因為這一年正是PC能效化的分水嶺,融合概念、AVX指令集、制程工藝跳躍式邁進等決定未來趨勢的技術均在此後應運而生,包括英特爾第二代酷睿SNB架構、AMD第一代APU LIano架構及之後的處理器平台。
這些平台的優勢是價格足夠低,往往主機闆CPU套裝幾十元起步到三四百不等,主機裝配後價格最低不到300元即可實作,并且大多附帶核心顯示卡,不裝配獨顯且日常低負載使用時整機平均功耗僅百瓦左右,甚至部分低端産品可以達到70W以下,關鍵的是裝配SSD後使用依然十分流暢。
這部分硬體組合對于日漸趨勢化的居家辦公、網課等日常辦公和家用來說顯然是經濟化的首選,極大擺脫需求和性能不比對而付出的溢價,甚至部分平台因為較為強勢的核顯,在閑暇之餘亦可滿足一般低需求網遊的流暢體驗。
入門級遊戲玩家
遊戲玩家的細分化程度遠遠超過我們正常的認知。最大的群體來自于網遊,但是網遊同樣也存在更複雜的硬體層次需求,比如較低的LOL,高階核顯可以應對,而較高的吃雞遊戲等,則需要既往的甜品級獨顯才能滿足。同時對于單機遊戲的玩家來說,同樣分為fps類、角色扮演類等等,并且按照遊戲釋出的時間節點,在硬體需求上也大相徑庭。
遊戲玩家的選擇區間在平台上明顯變窄,在CPU選擇上,建議考慮英特爾第三代IVB架構酷睿i5處理器及以上,而AMD的性價化可選範圍則更窄一些,應在速龍X4 760K/860K及以上進行搜尋。
之是以針對遊戲玩家的選擇範圍變窄,主要原因來自于遊戲對CPU需求,其中部分遊戲已經加入對新指令集的強制性要求,同時越來越多的遊戲也開始表現為更加依賴CPU而不僅僅是顯示卡,更吃CPU已經成為遊戲發展繞不開的趨勢。而這其中需要注意的是,AM3接口的推土機家族盡管性能尚可且具備三級緩存,但過高的能耗和發熱已然失去了可選意義。
顯示卡選擇方面盡管不盡相同,但分水嶺也已然顯現。AMD平台中,第一代GCN架構的HD7750/7770往往是入門級網遊首選,而高需求的吃雞遊戲依然首選Maxwell架構的GTX750Ti及以上型号。盡管開普勒架構的GTX660/660Ti,和HD7850/7870及其馬甲R7 270/370依然在周邊可選之列,但考慮到功耗與能效,并不作為首選推薦的吃雞類顯示卡。
而單機遊戲方面,目前3A大作上述顯示卡幾乎無法保障流暢運作,是以選擇年代較久的二手顯示卡更多的是為了重溫早先部分單機遊戲高分高特效下的流暢體驗。
發燒級遊戲玩家和生産力需求的使用者大多并不在二手消費群體中,況且,目前GTX1060以上檔位的顯示卡并沒有良好的成本效益,甚至部分近兩年推出的半新顯示卡與全新卡并無價格差别,已經失去了接手的意義,為此我們也不再針對性推薦。
小結:
目前,二手顯示卡的價格有明顯的滞後性,大多數顯示卡型号回落幅度依然有限,以RX560 4GB為例,該卡在2020年上半年的二手均價僅為240元左右,2021年高點上沖至超過600元,目前價格回落至400元附近。而更關鍵的是,選擇型号也不過是二手淘金中必備的基礎,更多的還是要擦亮眼睛,在合适的價位上找到品相和品質兼優的産品,尤其是礦難過後的深水二手市場。
在記憶體、硬碟等配件出現價格波動趨穩後,顯示卡回歸原本面目也必将大勢所趨,我們也并非鼓勵大家去選擇二手商品,而是在行業的空檔期能夠有效的規避溢價,相信有朝一日,在晶片産能恢複後,諸如千元以下新卡,奔騰速龍等成本效益突出的配件會重回大衆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