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卣名曰有:中國古代青銅卣一覽

卣名曰有

中國古代青銅卣一覽

Csy_Sean

本内容已經獲得作者授權釋出

卣名曰有:中國古代青銅卣一覽

圖1 攝于上海博物館#中國古代青銅館#展廳

卣名曰有:中國古代青銅卣一覽

圖2 攝于上海博物館#中國古代青銅館#展廳

卣名曰有:中國古代青銅卣一覽

圖3 攝于譚國斌當代藝術博物館#古萃今承——譚國斌當代藝術博物館十五周年特展#

卣名曰有:中國古代青銅卣一覽

圖4 攝于深圳博物館#吉金鑄史——青銅器裡的古代中國#特展

卣名曰有:中國古代青銅卣一覽

圖5 攝于遼甯省博物館#古代遼甯#展廳

卣名曰有:中國古代青銅卣一覽

圖6 攝于安徽博物院#安徽古代文明史#展廳

1、基本資訊

(1)

名稱:小臣(音xi)卣

年代:商代晚期

收藏機關:上海博物館

(2)

名稱:戉(音月)箙(音符)卣

年代:商代晚期

收藏機關:上海博物館

(3)

名稱:“癸(音軌)冉”提梁卣

年代:商代晚期

收藏機關:湖南省博物館

出土資訊:1963年甯鄉炭河裡出土

(4)

名稱:父辛卣

年代:商代晚期

收藏機關:中國國家博物館

(5)

名稱:史伐卣

年代:西周

收藏機關:遼甯省博物館

出土資訊:1955年遼甯喀左縣海島營子村馬長溝窖藏出土

(6)

名稱:公卣

年代:西周

收藏機關:安徽博物院

出土資訊:1965年屯溪市(今黃山市屯溪區)弈棋三号墓出土。

2、官方解說

(1)

整器端莊厚重, 花紋雖未飾當時流行的雲雷紋作地紋,但由于上下紋樣分布與搭配有序,且用高浮雕的裝飾方法,使整體裝飾既簡樸粗放,又不失神秘莊重。小臣方卣的主要紋飾為獸面紋,龍紋、鳳鳥紋也有出現。提梁兩側裝飾獸首,提梁處也裝飾龍紋。整器四周均有扉棱,十分莊重。

卣名曰有:中國古代青銅卣一覽

圖7 小臣xi方卣側視圖

卣名曰有:中國古代青銅卣一覽

圖8 透過提梁看方卣蓋

卣名曰有:中國古代青銅卣一覽

圖9 器腹部獸面紋,其上方有一對鳳鳥紋

卣名曰有:中國古代青銅卣一覽

圖10 頸部有一對龍紋

卣名曰有:中國古代青銅卣一覽

圖11 提梁初的獸首

卣名曰有:中國古代青銅卣一覽

圖12 提梁處飾龍紋

卣名曰有:中國古代青銅卣一覽

圖13 蓋頂及蓋鈕的倒置獸面紋

(2)

器體獸面雙目特别巨大,手法誇張。蓋沿、器頸、圈足上分别飾以不同形态的龍紋和鳳鳥紋。與一般卣不同的是,此器設縱向龍紋提梁,兩端龍首裝飾。自蓋到圈足置棱脊四道。器及蓋上飾浮雕大獸面。 蓋内有銘文“戉箙”兩字。

卣名曰有:中國古代青銅卣一覽

圖14 龍首縱向提梁

卣名曰有:中國古代青銅卣一覽

圖15 龍紋與鳳鳥紋裝飾

(3)

酒器。橢圓形,子母口,鼓腹,圈足,蓋頂和器身飾四道扉棱。器身裝有提梁。蓋面上飾兩組卷雲狀角獸面紋,蓋緣上飾蕉葉紋,頸部飾八條夔紋,器腹飾兩組卷雲狀角、腳爪誇張、尾下卷的獸面紋,兩側有倒立夔紋。圈足飾夔紋。蓋、底内有“癸冉”二字銘文。出土時卣内有玉珠、玉管等1100餘顆。

卣名曰有:中國古代青銅卣一覽

圖16 巨大獸面,誇張的雙目

卣名曰有:中國古代青銅卣一覽

圖17 器底處鳳鳥紋

(4)

父辛卣的肩部兩側設定有兩個半環耳,兩耳套接提梁兩端的圓環。這種提梁的套接方式出現在育成期(夏代至商代中期,公元前21世紀-前13世紀),而流行于鼎盛期(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這裡的提梁、器身也采用分鑄法制成,先澆鑄帶有半環耳的器身,再通過“套鑄”技術補完提梁。

卣名曰有:中國古代青銅卣一覽

圖18 頸部龍紋

卣名曰有:中國古代青銅卣一覽

圖19 足部龍紋

卣名曰有:中國古代青銅卣一覽

圖20 蓋頂龍紋及瓜棱狀鈕

卣名曰有:中國古代青銅卣一覽

圖21 兩端獸首提梁

卣名曰有:中國古代青銅卣一覽

圖22 提梁處龍紋

(5)

史伐卣提梁兩端飾牛首,蓋上有矩形捉手及角狀突起。蓋與口沿下均飾紋飾一周,以雷紋襯地,上淺浮雕夔紋,上下各界以連珠紋,提梁上飾并列蟬紋。

卣名曰有:中國古代青銅卣一覽

圖23 蓋頂夔紋及連珠紋

卣名曰有:中國古代青銅卣一覽

圖24 牛首提梁

卣名曰有:中國古代青銅卣一覽

圖25 頸部夔紋及連珠紋

(6)

卣體呈垂腹狀。蓋冠兩側有犄角,做喇叭狀蓋握。提梁兩端做獸首。器身以雲雷紋為地紋,蓋及腹部均飾以垂冠交纏的鳳鳥紋,鳳鳥顧首而立,整體略凸出于器表。頸部飾以顧首龍紋,其間以獸面為隔斷。提梁以蟬紋為主體裝飾。

卣名曰有:中國古代青銅卣一覽

圖26 器腹部鳳鳥紋垂冠相交,頸部飾回首龍紋

卣名曰有:中國古代青銅卣一覽

圖27 蓋頂有類似紋樣,兩側獸首提梁

3、相關背景

卣(音有),是一種盛酒器,與其他青銅器的區分在于蓋子和提梁,且形體與銅壺也有一定差別。主要流行于商代及西周時期。商代銅卣多呈現扁圓體,少數存在圓體卣、筒形卣和方卣。本期的六件銅卣,有四件來自商代晚期,兩件來自西周時期。

第一件小臣方卣,是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名器。方卣的蓋内和器底各鑄銘文十五字,記錄王賞賜了小臣,于是小臣鑄此方卣祭祀他的先祖乙。小臣是商代的官名,為君王近臣,掌傳達王命之職,也可參與輔政,地位頗尊。由此推測,這件方卣的主人名。河南安陽殷墟商墓曾出土過一件刻有小臣銘文的石簋,墓葬時代推定為商末帝乙時期,方卣的時代也應該就在此時。

第二件戉箙卣,也是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重要器物。它的特殊之處在于提梁放置的位置與常見的銅卣有異。常見的銅卣,器腹部呈現主體紋飾,而提梁則放置兩側,為橫向;而戉箙卣則反其道而行,提梁縱向放置,較為特殊少見。

第三件“癸冉”提梁卣,是甯鄉炭河裡出土的一件器物。這裡是一個南方商周青銅器出土的主要地區,且多出現重器。其銘文中“冉”字指代的是冉氏,這是一個商代中原地區勢力強大的族氏,而“冉”氏族徽多見于商周青銅器。商周時期“冉”族活動地域較為廣泛,“冉”族之器出土地點見于河南的安陽、洛陽,以及陝西長安、寶雞和鳳翔。考古資料表明,“冉”族與商王室曾有婚姻關系,雙方關系相當密切。

第四件父辛卣,展現的主要其鑄造工藝。父辛卣的提梁與器身皆采用分鑄法制成,通過套鑄技術鑄成提梁。它是鼎盛期分鑄法的代表作品。而它出現在深圳博物館#吉金鑄史——青銅器裡的古代中國#特展,則為我們提供了五個欣賞了解青銅器的角度:形(造型藝術)、花(紋飾藝術)、銘(銘文書法)、工(鑄造工藝)和皮(腐蝕機理)。

第五件史伐卣,出土于遼甯喀左窖藏,這也是一處十分著名的青銅器出土地點。史伐卣蓋及器内腹部鑄有相同銘文:“史伐佐父壬尊彜”,其中史為官職,伐為名,父壬為伐的父親。殷人有以幹支為名的習俗,是以這應該是殷遺民所鑄之器。而這件史伐卣,就是擔任官職“史”的“伐”為紀念自己父親“壬”而鑄造的禮器。

第六件公卣,公為鑄造者名字。蓋及底部内壁上有“公作寶尊彜,其孫子永用”十字銘文。公卣造型規整,紋飾絢麗華美,具有典型的中原地區風格。而對比同個墓葬出土的其他吳越青銅器,風格差異明顯。而其裝飾鳳鳥紋之精美,垂冠相交的造型,在同時期青銅器中也十分罕見。

卣作為一種盛酒的禮器,在飲酒成風的商代非常常見。而周人吸取殷商滅國的教訓,以酒為戒,卣也随之數量減少。

本内容已經獲得作者授權釋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