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軍相敵,尺寸地必争。”這句話出自于《新唐書》,意思是在兩國的軍隊對壘的時候,對每一寸土地都會進行争奪,絕不會有一點妥協。
可就是有這樣一片土地,被埃及和沙特兩個國家互相謙讓了六十六年之久,直到2016年才确定下來最終的主權歸屬,這就是蒂朗島。

蒂朗島優越的地理位置
它為何會被兩國謙讓如此之久?其真實原因即不是因為物資匮乏,也不是地理位置不夠優越。
蒂朗島位于紅海北部亞喀巴灣南部出海口,屬于紅海和亞喀巴灣的分界地帶,面積不過80平方公裡。
這裡的土地極為幹旱,大部分地區都是荒漠,沒有植被覆寫。
島上也無常住居民(僅有埃及軍事哨所和多國維和部隊的觀察員駐紮)。
但是在蒂朗島作為一個海島,在這周圍擁有着大面積的珊瑚礁,是一個很受歡迎的潛水勝地,是極易在這裡發展旅遊業的。
而在戰略地位上,蒂朗島也是有着無可替代的作用。
處于紅海之中的蒂朗島控制着亞喀巴灣進入紅海的通道,而亞喀巴灣不僅是約旦和巴基斯坦南部的唯一的出海口,也是以色列南部地區一個重要出海通道。
這就意味着,一旦占據了蒂朗島,就相當于控制了沙特、埃及、約旦以及巴勒斯坦南部的地區,是以可以看出蒂朗島的地理位置其實是十分重要的。
由于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蒂朗海峽在曆史上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還曾經引發了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和1967年的六日戰争。
那麼如此重要的一處地理位置,反倒還會被兩個國家互相“禮讓”如此之久呢?這一切還要從蒂朗島的曆史開始說起。
蒂朗島的轉讓曆史
1906年,彼時的英國還是那個強大的“日不落”帝國,在當時的世界上有着舉足輕重的絕對地位。
為了向外推銷自己過剩的工業品,英國開始了殖民擴張的道路,并看上了當時遠在非洲的埃及。
此刻的埃及還被奧斯曼帝國統治,名義上隻是奧斯曼帝國的一個行省。
英國人滲入中東後便将埃及行省從奧斯曼帝國剝離,這時的奧斯曼帝國受内外交困已經處于衰敗狀态。
為了讨好英國,奧斯曼帝國與英國達成協定,将名下的蒂朗島與塞納菲爾島均劃歸給了受英國控制下的埃及,此舉也使得英國在蘇伊士運河南部獲得兩處重要的戰略支撐。
但這樣的情勢并沒有持續太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實力衰減,埃及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呼聲也愈加強烈。
1922年,埃及宣布成立獨立的君主立憲制國家,英國從埃及撤軍也隻是時間問題。
眼見埃及随時有脫離掌控的風險,為了不至于丢失蒂朗島與塞納菲爾島這兩處戰略要點,英國迫切需要在埃及局勢完全失控前做出決斷。
而當時的沙特作為英國殖民中東的重要組成部分表現得格外恭順,于是在埃及成立君主立憲制國家的第二年,英國抓住時機将兩島劃歸到與埃及一水之隔的沙特。
不過,令英國人沒有想到的是,在僅僅幾十年後兩島再次歸入埃及,而原因卻是沙特的“主動相贈”。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猶太人在巴勒斯坦重新立國,新生的以色列從一開始就表現出了極為強悍的作戰實力。
1950年,以色列結束殖民統治之後,就盯上了蒂朗島這個風水寶地。
而沙特深知此時的自己無力與以色列抵抗,便果斷的向埃及尋求幫助,并将該島嶼的實際管理權交予了埃及,允許埃及在島嶼上放置兵力以及武器裝備,保護島嶼。
埃及畢竟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底蘊深厚,雖然曆經磨難,但終究實力是要比沙特強勁一些的。
但在當時蒂朗島對于埃及而言也是個燙手的山芋,誰擁有了蒂朗島的管轄權,就相當于将戰火的矛頭引到了自己的身上。
這時沙特便說,蒂朗島本來就是埃及的領土,應該收回,而埃及方面則表示,蒂朗島是英國劃分給沙特的,應該屬于沙特,就這樣來回推讓着,一直持續了6年,也沒有明确出蒂朗島是誰的管轄權。
而很快,戰争就爆發了。
這場戰争由以色列、英國和法國,對陣沙特阿拉伯、埃及以及蘇聯,看起來三國對三國,但一旦開戰,對于雙方和世界來說,都不是一件好事。
最終,聯合國插手,以色列、法、英三國隻得妥協,之後的幾十年間,蒂朗島雖然名為沙特領土,但實際管轄權卻在埃及手中。
就這樣,蒂朗島再次落入埃及的管控之中。
蒂朗島的保衛戰争
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公司的全部财産移交由埃及管理。
此外,禁止以色列的船隻通過蘇伊士運河,同時封鎖蒂朗海峽,以色列的船隻如果要進入印度洋,就隻能通過直布羅陀海峽并繞過好望角實作了。
這對于立國不久的以色列來說可謂是緻命傷,同時之前掌控蘇伊士運河的英法兩國也對埃及收回運河的行為感到不滿。
英法為奪得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與以色列聯合,對埃及發動了第二次中東戰争(蘇伊士運河危機)。
10月29日下午,以色列軍隊202傘兵旅一個營約395人分乘16架“達科他”式運輸機侵入埃及西奈領空,空降在距蘇伊士運河以東的米特拉山口的東側,由此揭開了蘇伊士運河戰争的序幕。
為了支援以色列軍隊,英法兩國則出動空軍部隊轟炸了埃及的機場,導緻埃及的航空陷入了癱瘓,然後又出動海軍攻擊埃及的海軍和港口,以至于制空權和制海權都均被英法軍隊所控制。
埃及人民奮勇反抗,死守塞得港。
曆史證明埃及的選擇是正确的,英法兩國始終未能攻陷塞得港。
英法以三國發動了“第二次中東戰争”很快便在世界引起了軒然大波。
埃及人民奮勇反抗侵略鬥争得到了當時阿拉伯國家的支援。
而此時蘇聯和美國這兩個大國顯然都不希望有第三個強大的力量崛起,美方還讓全球的美軍處于備戰狀态,随時可以在蘇伊士地區和英軍作戰。
于是,在美蘇兩國巨大的壓力下,英法兩國不得不停止戰火,這場戰争僅在一個月後就草草收場。
在第二次中東戰争中英法兩國并沒有占到多少便宜,最大的勝利者還得是以色列國家。
1957年,埃及和以色列達成了協定,以色列獲得了蒂朗海峽水面航行權和空中飛行權,這使得以色列的參戰目的基本實作。
不久,以色列軍隊就全面撤出了西奈半島。
而埃及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是埃及在自身的努力和美蘇兩國的幫助下,成功保護了蒂朗島和塞納菲爾島,還牢牢控制了蘇伊士運河的經營權。
蒂朗島再次轉讓
第二次中東戰争以後,埃及總統納賽爾成為阿拉伯的世界領袖。
對于埃及人而言,曾經的用來封鎖以色列的蒂朗島,如今卻因為以色列的通行顯得岌岌可危。
在他的号召下阿拉伯各國積極整軍備戰,希望繼續謀求滅亡以色列。
而這樣的戰争形式對以色列構成了巨大威脅,為了防止遭到偷襲,他們決定先下手為強。
1967年6月5日早晨7時45分,以色列出動了幾乎全部空軍,對埃及、叙利亞和伊拉克的一切機場進行了閃電式的襲擊,而埃及對以軍的突襲估計不足,最終損失慘重。
為了挽回敗局,埃及軍隊頑強抵抗,先後發動了兩次反攻,卻始終因為沒得到有空軍支援而失敗。
随着雙方沖突的進一步加劇,埃及總統納賽爾下令接管了位于埃及和以色列兩國之間的聯合國緊急部隊的陣地。
5月23日納賽爾又下令封閉了以色列的重要出海口蒂朗海峽。
對于蒂朗海峽的再次封鎖使得以色列難以容忍埃及在蒂朗海峽的軍事存在,這使以色列下定決心與阿拉伯國家開戰,于是第三次中東戰争(六日戰争)和第四次中東戰争相繼爆發。
勢如破竹的以色列軍隊先後奪占了西奈半島、蒂朗島和塞納菲爾島,此時的埃及再也不能對以色列形成封鎖。
而随着後續的第四次中東戰争落幕,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終于認識到戰争根本無法從源頭解決問題,隻有和平才是唯一出路。
1978年,埃及與以色列在美國華盛頓簽署了《戴維營協定》,埃及與以色列雙方締結和約,以色列宣布将蒂朗島和塞納菲爾島歸還埃及,而埃及則不再限制以色列船隻在蘇伊士運河和蒂朗海峽的航行。
和約簽訂後,以色列軍隊完全撤出西奈半島,埃及、以色列建立正常外交關系。
伴随着埃及與以色列關系正常化,蒂朗島和塞納菲爾島的軍事用途就已經大為弱化。
2016年,這時的局勢已經穩定了許多 ,此時的沙特也意識到了蒂朗島的重要性,于是便向埃及開口讨要關于蒂朗島的歸屬權。
而埃及在心中也已經認清事實,那就是繼續将蒂朗島掌控在自己手中,以色列很可能還會對蒂朗島發動更加兇猛的軍事進攻。
可如果将蒂朗島直接交給以色列,這樣丢失面子的事情也是埃及決不允許發生的情況,既然如此,還不如将蒂朗島這個“燙手山芋”還給沙特。
4月7日,沙特國王薩爾曼抵達埃及首都進行了為期5天的通路,在這期間沙特還允諾給予埃及大量援助和投資。
2017年 6月14日,在埃及的首都,埃及對向沙特歸還紅海兩島問題進行了全體表決。
經過埃及高層的讨論,終于在第二年将蒂朗島歸還給了沙特阿拉伯,結束了關于蒂朗島長達六十六年的主權糾紛。
結尾
蒂朗島雖然地方不大,但是一旦對其進行封鎖,亞喀巴灣就會成為内湖。
随着埃及和以色列關系的緩解,以及聯合國的介入,埃及已經不可能再繼續用這座小島控制以色列進入紅海。
而且對埃及而言,失去蒂朗島并非得不償失。
自2013年以來,沙特向埃及至少注資了120億美元,支撐了該國萎靡不振的經濟。
而沙特得到這兩座小島後,就能更好地保障自己的油輪進出紅海,進而通過蘇伊士運河将石油送往歐洲各國,增加沙特在中東的影響力。
其實就在埃及掌控蒂朗島的這些年當中,受益最多的還是要數沙特這個國家。
因為在埃及和以色列都為蒂朗島的争奪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沙特阿拉伯作為這個小島的真正主人,不僅沒有派出一兵一卒,最後還在埃及與以色列打的兩敗俱傷的時候,坐收了漁翁之利。
參考資料:
中國日報網 “第二次中東戰争”2018.12.30
中國日報網 “第三次中東戰争” 2018.12.30
鳳凰網 “埃及宣布将兩座島嶼歸還給沙特”2016.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