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誠信教育|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誠信精神

誠信教育|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誠信精神

誠信

誠信,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什麼是誠信?

“誠”與“信”二者的關系緊密,核心意義是“真”和“實”,皆包含“真實不欺”之義。中國古代将誠信視作天下倫理秩序的關鍵,誠信是立身為人的基本道德;誠信是治國理政的基本原則;誠信是朋友相交的重要準則。

誠信教育|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誠信精神
誠信教育|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誠信精神

在中國曆史的發展過程中,群眾非常重視信德,如“君子一言,驷馬難追”“海嶽尚可傾,一諾終不移”等。誠信不僅是美德、官德之準則,而且成為社會各種人的品質和各種職業道德的要求。如武德、商德、師德、藝德、醫德等無不講究誠信之德。任何人在職業活動中,都要不欺心,不欺人,信于義,行于義,并将它作為守信的标準及其行為準則。

誠信教育|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誠信精神

誠信是立人之本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孔子認為人若不講信用,在社會上就無立足之地,什麼事情也做不成。

誠信是齊家之道

唐代著名大臣魏徵說:「夫婦有恩矣,不誠則離。」隻要夫妻、父子和兄弟之間以誠相待,誠實守信,就能和睦相處,達到家和萬事興的目的。若家人彼此缺乏誠信、互不信任,家庭便會逐漸四分五裂。

誠信是交友之基

隻有「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才能達到「朋友信之」,推心置腹、無私幫助的目的。否則,朋友之間充滿虛僞、欺騙,就絕不會有真正的朋友,朋友是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的。

誠信是為政之法

《左傳》雲:「信,國之寶也。」指出誠信是治國的根本法寶。孔子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中,甯肯去兵、去食,也要堅持保留民信。因為孔子認為「民無信不立」,如果人民不信任統治者,國家朝政根本立不住腳。是以,統治者必須「取信于民」,正如王安石所言:「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

誠信是經商之魂

在現代社會,商人在簽訂合約時,都會期望對方信守合約。誠信更是各種商業活動的最佳競争手段,是市場經濟的靈魂,是企業家的一張真正的「金質名片」。

誠信教育|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誠信精神
誠信教育|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誠信精神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在當代社會物欲膨脹與誘惑的情況下,我們要堅持守誠信這一做人的根本。每個人應該從我做起,誠實做人做事,讓社會重建誠信。

編輯:辛佳雯稽核:王清海、魏興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