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故事原型跟劇情的5個細節差異,讓《親愛的小孩》的改編失去味道

《親愛的小孩》作為一部藝術化的影視作品,不可否認,拍的還算真實。

可當我們詳細回溯故事的原型,卻發現,在同一個故事底色的情境下,主角與主角之間的苦卻是完全不同的。

導演在改編中,僅僅和原型故事的幾個細節差異,就讓整部劇黯然失色。

不怪有些網友吐槽:浪費了一個好故事!

我仔細回溯了這個故事的原型【閻英和秦德強】經曆,發現原型故事人物的苦,在劇中竟被徹底淡化了。

取而代之的是兩對夫妻、4個男女,幾個家庭之間的倫理糾葛。

《親愛的小孩》的改編,多了許多東西,卻又少了幾分氣質,到底是哪些個細節,讓這部劇變得不那麼完美了呢?

故事原型跟劇情的5個細節差異,讓《親愛的小孩》的改編失去味道

01、離異的原因不同

孩子的病,是磨掉了秦德強與閻英夫妻感情的引子,而磨掉方一諾跟肖路婚姻的,卻是婚姻日常和丈夫的忠誠度。

孩子患了白血病,這是原型故事的起點。

真實故事裡的閻英,隻是貴陽的一位普通勞工,有一個脾氣不算好,吵架時還會動手打人的丈夫。

兒子患病之後,橫在她面前的難題,隻有兩個:窮、配型。

2000年,年僅7歲的大兒子,突然被确診得了白血病,雪上加霜的是,孩子的父親也在不久後被确診為“因憂郁過度造成視神經堵塞”。

秦德強的視力急劇下降,需要手術,沒錢,隻能一直拖着,漸漸地成了半個瞎子;

兒子秦新發的白血病需要找配型,還需要高額費用,同樣是一座大山。

沒錢、孩子絕症、秦德強視力下降、工作賺錢成了問題、無止境的争吵和家庭暴力……這樁樁件件,都在一點一點地撕開秦德強和閻英這段婚姻的裂縫。

“他(秦德強)脾氣不太好,一吵起來就動手打人,我又打不過他。其實他很喜歡兒子,隻是經濟壓力太大,他又沒能力負擔,心裡也着急。”

最終,閻英提出了離婚,秦德強“反對無效”,他們倆的婚姻至此畫上了句号。

劇裡的方一諾和肖路呢?

他們離婚的根源不是孩子的病,而是方一諾的處事姿态和肖路醉酒出軌。

細心的網友大概已經注意到了,在不長不短的34集體量的電視劇裡,直到第14集才進入了孩子生病這條主線。

前面的十多集劇情,全都圍繞着方一諾和肖路這對夫妻婚後的家長裡短。

故事原型跟劇情的5個細節差異,讓《親愛的小孩》的改編失去味道

從方一諾孕期的落寞,到産後的神經質,從方一諾跟月嫂的糾葛,到方一諾跟婆婆的婆媳沖突,從方一諾跟肖路的夫妻離心,到肖路醉酒和朱珠勾搭……

導演像是恨不得把這些年來的家庭狗血大戲都搬到同一部片子裡。

不可否認,從孕期到産後,方一諾過的很苦。

評論區無數為她搖旗呐喊,為她辛苦為她疼的觀衆,但其實很多人都知道,方一諾目前所承受的,大部分寶媽都承受過。

這種“共有”的苦難,不足以壓垮方一諾的婚姻。

隻不過,方一諾生育後,她在對待肖路和其他家人的處處強勢、防備、不信任,俨然将她跟肖路的情分一點一點地磨掉了。

閻英跟秦德強離婚,本質上是因為孩子的治療,方一諾跟肖路離婚,純粹是因為兩人走不到一塊兒了。

故事原型跟劇情的5個細節差異,讓《親愛的小孩》的改編失去味道

02、離異的時間線不同

閻英跟丈夫秦德強離婚,是在孩子患病後;

方一諾跟肖路的婚姻走到盡頭,則是在孩子出生不久。

這裡邊的時間差,看起來好像沒什麼,可事實上卻十分微妙,讓人不得不多想點什麼。

從這個時間點分析,孩子生病,是閻英跟秦德強的導火索。

在長子生病之前,這一家四口,日子雖然清苦,但還算和諧幸福,孩子病了以後,夫妻倆的焦慮、經濟壓力、求醫的壓力……

伴随着種種而來的,是閻英和秦德強無止境的争吵和家暴。

閻英太苦了!

要照顧幼小的兒子,要帶重病的長子求醫,要工作、要四處求人借錢,要維持着這個小家,還要應付沒了工作,半瞎的丈夫的情緒和暴力。

孩子生病,就像蝴蝶煽動了那小小的翅膀,接下來便是一個比一個強烈的蝴蝶效應。

“當時他死活不同意,但我鐵了心,一方面考慮是不想讓兒子看到我們争吵,這對治病不利;另一方面,我對他也很失望,我天天為了兒子的病東奔西走,他一點也不體諒我。”

兒子患病,就像一面照妖鏡,将他們婚姻裡的不堪,丈夫的不夠負責、不能擔事的一面都暴露了出來。

閻英太累了。

是以,這個隻會找茬拖後腿的丈夫,她不要了。

至于電視劇,方一諾跟肖路離婚的導火索是肖路的出軌,往深了說,則是因為孩子的出生引發的一系列變化。

故事原型跟劇情的5個細節差異,讓《親愛的小孩》的改編失去味道

孩子的出生,撕開了方一諾和肖路兩人忽略許久的婚姻假象。

方一諾出身于一戶家境、學識都相對較好的家庭,她父母的教養,也讓她在跟肖路的婚姻裡,始終強勢,占據主導地位。

肖路是單親家庭出身,母親沒什麼文化,也沒多少本事,他沒有後盾,所有的東西都隻能靠自己。

雖然兩人的家庭條件不相當,但好在肖路跟方一諾是因愛而婚。

夫妻倆婚後的小日子,還算過的有滋有味。

娘家親媽不幹涉,婆婆也因為巨嬰小叔子極少過問他們的日常,沒有兩邊老人的幹預,好像日子也能和和美美的過下去。

可孩子的出生,打破了這三個家庭之間的平衡。

婆婆媽媽的出現,孩子的日夜鬧騰,奶娃的身心疲憊,都讓方一諾和肖路的日子如履薄冰,再小心翼翼,也抵不過各有心思的幾個人住在一起的摩擦。

回家,成了肖路極為恐懼的事。

從他下意識開始逃避,就意味着,他們的婚姻進入倒計時了。

故事原型跟劇情的5個細節差異,讓《親愛的小孩》的改編失去味道

03、主角離異後各自再婚了

這是整個故事裡最大的不同。

主角離異後,各自再婚了。

這就讓整個故事的着眼點,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真實故事的着眼點,是孩子的病;

《親愛的小孩》的着眼點,則是4個男女關于家庭倫理和人性的探讨與抉擇。

真實故事裡的那對夫妻離異後,并沒有再婚。

夫妻倆各自守着自己的“使命”生活:秦德強帶着健康的小兒子,閻英帶着身患重症的大兒子求醫問藥。

再婚這事,從來就不在閻英的計劃裡,也許也不在秦德強的計劃裡。

即便後續為了兒子的病,前任夫妻在不曾複婚的情況下,再生一個孩子,也隻是現實的一種合理性抉擇而已。

可改編後的《親愛的小孩》不同。

《親愛的小孩》裡,多了許多人。

尤其是禾禾,她多了一個後媽,也多了一個後爸,甚至多了許多親人。

當年,她強勢地在離婚宴上宣布給禾禾改姓,不會讓肖路再見孩子,就說明了她這輩子都不會向禾禾承認,自己剝奪了禾禾的父愛,更不會承認,她跟肖路離婚,自己也有錯。

将離婚責任推到肖路出軌這事上,她就永遠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

即便長大後的禾禾知道肖路的存在,她也能大大方方地表示:你失去了父愛,錯不在我。

故事原型跟劇情的5個細節差異,讓《親愛的小孩》的改編失去味道

如果沒有禾禾的病,她也許這輩子都不會跟肖路和解。

是以,在禾禾需要一個爸爸的時候,她甯願找不愛的謝天華結婚,也不願收下肖路給孩子送的東西,更不會告訴禾禾,她有自己的爸爸。

肖路跟禾禾的關系,除了那薄弱的血脈聯系,早就什麼都不剩了。

這麼多年了,各自再婚,完全是人之常情。

可問題就出在“人之常情”上面。

誰能想到,這兩對夫妻再婚沒多久,禾禾卻身患絕症了呢?

方一諾和肖路,都不是隻有自己了。

方一諾有謝天華,有謝家人;肖路有董帆,有董家人。

故事原型跟劇情的5個細節差異,讓《親愛的小孩》的改編失去味道

這樣的一對前任夫妻,要為了那可有可無的救人機率,再生一個孩子,這裡邊牽涉的東西太多太複雜了。

生孩子容易,可另一半怎麼辦?

新生的孩子又将何去何從?

如董帆所說:誰能接受的了,把自己的丈夫送到前妻的床上?

同樣道理,謝天華得多心寬,才能将妻子送到前夫的懷裡?

更何況,這不是私底下的“戴綠帽”,而是赤果果地将這事撕開在全部人面前。

即便為了救禾禾隐忍一時,但新生兒的來源“不正當”始終是一個雷區,無時無刻都會提醒所有人,那個孩子是他/她的父母以救人為名,背叛後爸後媽的産物

這件事一旦開始,便會是這兩段婚姻裡無法愈合的裂縫,謝天華和董帆會永遠生活在這種陰影下,不僅自己是被犧牲的那個,就連自己家族,也跟着被笑話。

故事原型跟劇情的5個細節差異,讓《親愛的小孩》的改編失去味道

04、身份不同,離婚後的境遇差距巨大

這點,看着跟前文所說的第三點很像,卻又不同。

離婚後的境遇不同,也就讓我們間接地在對比下,感覺到了真實故事裡,閻英的悲苦,遠比方一諾深沉多了。

方一諾是高中教師,用現實的話說,那是一個鐵飯碗。

不論是待遇,時間适配性,還是穩定性,都比普通小老百姓好上不知道多少倍。

肖路是公司白領,年收入也不差。

離婚後,前者在教師崗位上工作的好好地,肖路也在公司裡混的風生水起。

故事原型跟劇情的5個細節差異,讓《親愛的小孩》的改編失去味道

原型裡那對夫妻呢,他們沒有穩定的工作。

一開始,也是有工作的,隻是,當原型的爸爸秦德強視力下降後,他失業了,說句不好聽的,他自己都成了累贅。

至于閻英,她揣着懷裡的一點錢,帶着孩子北上求醫,經濟來源同樣成了最大的問題。

就隻是從經濟壓力上看,方一諾和肖路就已經比他們好上太多了。

再從離婚後的境遇看。

方一諾是獨生女,離婚後帶着孩子回了娘家,那些年,娘家的支援,方一諾在養育孩子的支出上并不多,存款肯定是有的。

謝天華自己開店,有房有車。

方一諾從嫁給謝天華到禾禾生病,短短一年左右的時間,卻多了無數為禾禾付出的人。

故事原型跟劇情的5個細節差異,讓《親愛的小孩》的改編失去味道

先是謝天華為禾禾賣房求醫,想必存款也是花在她身上的。

接着是謝家父母拿出了養老積蓄,給這個半路孫女續命。

同時,方一諾總想想起了禾禾還有個親爹——肖路。

出錢出力,都是肖路該做的,這也是方一諾的親媽理直氣壯提出的,至于肖路早在幾年前就被禁止見禾禾這事,早就被她們抛到九霄雲外了。

禾禾是幸運的。

後爸以及後爸一家為她傾盡全力,後媽也全心全意想要救她。

禾禾的病,是不缺錢治的,她缺的是骨髓配型。

方一諾的苦,不是來源經濟壓力,而是來源于孩子的治療,她的身邊,有太多人的支援和照顧,有太多人分擔她的苦悶了。

尤其是謝天華,他幾乎替方一諾承擔了所有的苦和累。

故事原型跟劇情的5個細節差異,讓《親愛的小孩》的改編失去味道

可現實裡呢?

閻英選擇跟有家暴,而且已經無力為救孩子做任何事的丈夫離婚。

離婚後,她帶着孩子北上,沒了工作,失了收入來源,身在異地,病房不能陪夜,她隻能跟流浪漢一樣睡大街,一天吃兩個饅頭充饑。

更苦的是,掏空了家底,婚姻破裂,小兒子配型成功卻因為年紀小不能捐獻。

小兒子就像一道光,救命的光,但這道光,永遠照不到閻英長子身上,他等不來弟弟的長大,這種眼睜睜地看着希望,卻無法觸及的苦,誰能懂?

閻英的身邊,沒其他人了。

沒有一個有錢的閨蜜幫忙,沒有一個死心塌地的備胎給她所有支援,更沒有一個不計較得失,連養老金都能拿出來救孩子的新公公婆婆。

前夫成了半瞎,自身難保,無論從經濟上,還是從人力上,都幫不了她。

“隻能靠自己,孩子的父親隻能養活自己,他眼睛不好,找工作也成問題,爺爺奶奶都80多歲了,家裡又窮,在農村老家守着百孔千瘡的住房,蓋的是發了黴的被子,感冒了也沒錢買藥,他們也隻能顧自己。”

兩相對比下來,故事裡的方一諾,她的一生,比閻英幸福多了。

故事原型跟劇情的5個細節差異,讓《親愛的小孩》的改編失去味道

05、孩子的結局不同

國産劇的慣性操作,強行圓滿大結局的情況,同樣落在了《親愛的小孩》身上。

劇裡,方一諾流産,肖路對于不用跟方一諾再生一個孩子松了一口氣,禾禾似乎等到了配型,還安安穩穩地活下來了。

可又有太多的細節暗示,也許禾禾并沒有活下來,後續的那些,都是幻想。

可不論禾禾是哪一種結局,她都是被愛和溫暖圍繞着的孩子。

就像這部劇的基色一樣,滿懷着希望和期待。

至于這個故事主角方一諾,她也是幸運幸福的,不論何時何地,她的身邊,始終有人相陪,有人相護。

她可以不必這麼堅強。

故事原型跟劇情的5個細節差異,讓《親愛的小孩》的改編失去味道

這部改編自《左右》的電視劇,從一開始确定的主旨,就是關于道德倫理的探讨,而不是人心和人性的拷問。

禾禾生病後,方一諾和肖路這對前任夫妻在已經再婚後作出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對主旨的應和。

這是跟真實故事不同的東西。

真實的故事裡,那個為救命而生的孩子,真的生下來了。

是患病的那個孩子開口求的秦德強:“爸爸你就和媽媽和好吧,再生一個弟弟或者妹妹來救我,我不想這麼快就離開這個世界。”

孩子的願望很簡單。

他想活着,想讓爸爸媽媽和好,再生一個弟弟或妹妹來救自己。

電視裡,醫生告訴他們,新生兒的臍帶血,有50%的幾率可以救孩子,可現實裡,醫生卻告訴閻英,臍帶血成功的幾率,隻有25%。

小了一半的幾率,等一個未知的希望。

為了照顧孩子,閻英大腹便便地守在醫院裡,十月懷胎生下的兒子,臍帶血沒能比對成功,而她的長子仍舊掙紮在死亡線上。

配型失敗後,這個孩子病情急劇惡化,昏迷3天後,醒來嚷着想喝粥,可當閻英買了粥回來,孩子卻已經被死神帶走了。

這個孩子,撕裂了閻英的所有人生。

那漫長的未來,她隻剩下二兒子和小兒子為伴,至于孩子的父親,那是泥菩薩過河,也就指望不上什麼了。

故事原型跟劇情的5個細節差異,讓《親愛的小孩》的改編失去味道

結語

不少網友說,原型比故事更慘。

我覺得,用“慘”這個字形容閻英的故事不太對,用“苦”也許更合适。

慘是什麼?

苦又是什麼?

《親愛的小孩》就是一個套着原型外殼的藝術化故事,它不是現實,不夠現實,更不是事實。

當我們輕飄飄地去聽故事,去想象原型的那位“單槍匹馬”帶着孩子跟死神對戰的母親,一定想象不到,她在日複一日的希望和絕望中來來回回,到底是什麼樣的酸楚。

電視電影,拍不出這種感覺。

變了主旨的《親愛的小孩》就更拍不出這種感覺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