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怎麼打孩子能讓他長記性還不把孩子打壞了?

媽耶,昨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嘟媽忘了,還是睡前看嘟仔的班級群裡,老師發的消息才想起來。

嘟媽就順手轉發到朋友群裡,問大家都是因為什麼原因打孩子的?

回答什麼的都有,但是不外乎就是兩點:

讓孩子長長記性!

給自己出出氣!

甚至還有一個寶爸“貼心”的說,為了防止自己打壞小孩,從不用“武器”,都是自己“親手”揍!打輕了不長記性,打重了又怕把孩子打壞了。用手打掌握力道。

這……聽着還挺“父愛如山”,但是總感覺哪裡怪怪的有木有。

嘟媽今天和大家聊聊打小孩這個問題吧。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一些新的啟發。

美國兒童教育專家海姆·吉諾特說:

“懲罰不能阻止不良行為,它隻能使罪犯在犯罪的時候變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飾罪行,更有技巧地不被察覺。”

深以為然。

孩子被打時,表面上是害怕、惶恐,他可能怕的隻是你手上的藤條。他看似立刻停止了不良行為,但實際上隻是暫時性的屈服于武力。

孩子要麼處于驚恐和害怕中,要麼帶着怨恨和反叛。而不是檢討自己的錯誤行為。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家長會說:

“我的孩子愛說謊要怎麼辦?我都打了他好幾次了,但還是一點用也沒有。”

“我的孩子特别挑食,我都換花樣精心做了,她還是不肯吃好好吃,因為這個事情都不知道打了她多少次了。”

打孩子隻出了大人的氣,并沒有解決孩子的問題!

你注意到了不要打壞孩子的身體,很好!但是孩子的心理健康呢?

一提起挨打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估計馬上就會有朋友反駁我:

“我小時候也被打過,不也沒什麼嗎,還不是健健康康長大了?”

這句話的邏輯是不通的。

被打的孩子長大以後「沒有人格扭曲」,并不能證明「家長打孩子是合理的」。

你雖然現在看起來很好,但是你「原本可以變得更好」。

在微網誌的一個打小孩的新聞下,有很多人在攀比自己小時候是怎麼被打的、打得有多慘有多狠,并且嘲笑新聞裡「那種打也叫打?那我爹媽早犯法」。

這就是“我小時候也被打過,不也沒什麼嗎,還不是健健康康長大了?”的反證了。

他們口口聲聲說自己小時候挨打多重多慘,自己現在仍然是健康白胖。其實這種言行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的表現,叫做合理化。

小時候被父母暴打,内心十分痛苦,為了逃避或減輕痛苦,把這種痛苦合理化,于是有了“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我感謝我爹當年暴打我不然我現在不會這麼懂事”。

甚至還有人問“要是不打以後怎麼辦”,這跟“停播春晚你讓我除夕看什麼”一樣,被暴力洗腦到以為暴力是世界上唯一一種解決問題和幫助成長的辦法,被打到覺得打也很正确,以後也會用同款方式教育自己的小孩。

現在你還覺得小時候自己被打被揍對自己的性格發展和心理健康沒有任何影響嗎?

通過觀察幼兒行為,可以看到一個特征。假設幼兒被攻擊,而自己不能攻擊到對方。通常會攻擊自己,進而釋放内心的情緒。然而在成長階段中,暴力往往是不可反抗的行為,伴随的還有語言攻擊。

1、語言暴力造成自卑感。

兒童的心理很脆弱。當有人不停的謾罵和侮辱,又無法擺脫這種環境,隻有一種方法可以使自己解脫,就是認為對方罵的是對的。大腦意識會讓自己接受這樣一種看法,以免在日常生活中産生持續性的焦慮和不安。

2、肢體暴力産生膽怯。

膽怯是一種神經質的行為。往往來自毫無理由的家庭暴力,一點小事就遭到懲罰,可能懲罰并不嚴重,但往往在心理産生了一個機制,遇見點什麼事都感到害怕,這是一種心理投射。

3、無法反抗帶來的戾氣。

情緒是需要釋放的。大量的積壓就會産生戾氣,然而越是自卑,越是膽怯,情緒越難以釋放,積壓的戾氣就越來越嚴重。進而有可能引起一種行為:“報複社會”。

這些都是暴力給孩子帶來的心理問題。

接下來說身體問題。并不是身體上沒被打出傷,孩子的身體就沒有受到傷害!

從小被打大的孩子,是一直處于“驚吓”中的,因為打罵的不确定性。這讓他們的情緒一直處于警惕和高漲的狀态中。

這樣的孩子一般都有睡眠問題,免疫系統很差,久而久之,就會産生一些身體上的問題:比如說婦科問題,腸道易激綜合征,偏頭痛,心髒問題等。

總之一句話,不要打小孩!打小孩是非常不對的!

嘟媽說

估計這時候有的家長會問了,你以為我想打孩子呢?說了也不聽,教了也不聽。不打他我能怎麼管教呢?

寶媽寶爸們評論區裡聊一下吧~

— End —

歡迎留言讨論

别忘了文末【點贊】和【在看】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