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風俗|勞動節的文學打開方式

風俗|勞動節的文學打開方式

△ 清·徐揚《姑蘇繁華圖》(局部)

自古以來,勞動就與文學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勞動一直根植在社會生活中,醞釀着文學創作。

勞動節的文學打開方式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風俗|勞動節的文學打開方式

△《耕織圖》

有這樣一種勞動,為古人帶來了改善夥食的機會,它就是打獵。可是,你知道古人在文學作品中是怎麼說的嗎?

很簡短!“斷竹,續竹,飛土,逐宍。”《吳越春秋》如是記載。

有沒有被古人的惜字如金震驚到?這首古老的歌謠講的到底是啥呢?其實,這描寫的是古人制作彈弓和狩獵的過程,從制作工具到狩獵完成,隻有短短八個字。

那麼,古人有沒有固定的勞動時間呢?

當然是有的!

《擊壤歌》記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那麼,一年到頭,都有哪些季節需要勞作呢?按照“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說法,是不是隻需要春季勞作呢?

你以為隻要在三、四、五、六月勞動,八、九、十月收獲,冬三月就可以歇着了?不,你想得真是太簡單了。

風俗|勞動節的文學打開方式

△ 明·文徵明《豳風圖》

可謂“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事實是,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月都在勞動。不信?你看!

“七月流火,八月萑葦。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猗彼女桑。七月鳴鵙,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 朱孔陽,為公子裳。”還有,“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農夫。”這些都是《詩經·國風·豳風·七月》裡記載的。由此可見,古人在每個月份都很繁忙啊!

//最喜小兒亡賴

風俗|勞動節的文學打開方式

△ 仇英《桃花源圖》(局部)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鸢”“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古代孩子們是這樣玩耍的嗎?“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這個娃竟然會玩蟋蟀到夜深人靜!

不過,在詩裡,還有一些孩子,他們參與勞作,卻又不乏童趣。辛棄疾在《清平樂·村居》中寫道:“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媪?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另外,還有範成大在《夏日田園雜興》中描寫的溫馨農耕畫面:“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這孩子勞動積極性挺高的啊!

//經典勞作篇章

風俗|勞動節的文學打開方式

△ 焦秉貞·《耕織圖》

關于勞動,你是不是最熟悉的還是這一首?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還有這一篇:“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箪食,童稚攜壺漿,相随饷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這是中學課本裡白居易的經典篇章,寫出了麥收時節的農忙景象和人民勞動的辛苦。

當然,還有充滿田園詩意的作品。“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這樣寫:“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寫出了詩人躬耕勞動的田園樂趣。

摩诘之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王維在《渭川田家》中描繪了這樣一幅恬然自樂的田家暮歸圖:“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閑逸,怅然吟式微。”白描之中,那份勞作中的平靜悠閑油然而生。

本文内容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留言聯系。

風俗|勞動節的文學打開方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