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說:“清朝之前,中國沒有生産玻璃的能力。”
這一觀點馬上被廣大的曆史愛好者
怼
的
體無完膚!他們列舉了大量出土的古代玻璃器皿的圖檔,在如此多的“鐵證”下,連我自己都動搖了。
直到最近,經過多方查閱資料、比對總結,才發現,我最初的結論并沒有錯!被蒙蔽的實際上是絕大多數人!而誤導他們的,正是那些出土的古代文物!
為此,本文将會把那些”鐵證“圖檔一一駁倒,就當是科普漲知識了。下面讓我們進入正題:
1.天然水晶不是玻璃

戰國水晶杯
如上圖,如果把背景換一換,說它是玻璃杯,絕對沒有人會質疑。
明朝眼鏡
如上圖,是一副明代的眼鏡。至于真實性,我沒有懷疑。因為明代《南都繁會景物圖》的角落裡,就畫着一個戴眼鏡的人。
說實話,這兩幅圖是讓我最措手不及的。因為它們真的太像玻璃了,簡直到了可以以假亂真的地步。但假的終究是假的,成不了真。
當然,兩件文物是真實的,沒有問題。但制作的材料卻不是玻璃,而是天然水晶。隻要純度高,完全可以通過打磨,抛光做成上面的器物。外觀上面,基本沒什麼差别。
2.琉璃也不是玻璃
琉璃壁
如上圖,這樣的琉璃壁其實也出土了不少。不過成色一般都很差,很難讓人将其和玻璃聯想到一起。像上圖這樣的,已經非常不錯了。但即使是這樣,在已經借助了光線的角度的 情況下,通透性卻依然
差得
太遠。
琉璃瓶
如上圖,這個有點像玻璃了。就是顔色和形狀有點不盡如人意。
琉璃在大陸的生産時間較早,傳教士撰寫的《利瑪窦劄記》中更是親眼看到了明朝工匠制作。但同樣的,洋人手裡的玻璃在當時依舊是個稀罕物。
這個其實并沒有對我造成多少困擾。因為琉璃不像水晶,它和玻璃的差異性太大了,用肉眼就可分辨出兩者的不同。
雖然琉璃的另外一個名字叫有色玻璃,但我并不認為他和現代所認為的玻璃是同一個東西。玻璃的主要成分是鈉鈣;琉璃的主要成分則是鉛鋇,不能用來盛放東西,還異常的脆弱,隻能用于觀賞。兩者之間,天差地别。
3.真正的玻璃全是進口貨
唐代玻璃茶杯
如上圖,和上面的不同,這個是正兒八經的玻璃制作的。隻是有沒有覺得畫風很奇特?充滿東方色彩的茶具居然用玻璃制作,别具風味。
唐代玻璃杯
如上圖,馬馬虎虎,時代的滄桑感特别重,看上去特别的真實!
到了這裡,是不是覺得我要認輸了?很顯然,并沒有,不然我也不用寫這篇文章了。這些玻璃器皿雖然是在中國境内出土的唐代文物,原産地卻不是中國!
中東瓷器
為了增加可信程度,先舉一個類似的例子。中東曾經出土了大量具有當地風格的瓷器,人們不禁要懷疑——難道中東地區曆史上也會燒瓷器麼?
很顯然,他們不會。在16世紀以前,除了東亞的中國、北韓,日本之外,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會制作陶瓷。中東出土的那些瓷器,全部都是絲綢之路上的商人帶着樣圖,來唐朝定做,再帶回西域的成果。
西方不會造瓷器,東方不會造玻璃本質上并不是技術的壁壘,而是原材料的限制。一邊富有石英砂,一邊富有瓷土,你說雙方的科技樹該如何發展呢?
石英砂
古代中國想造出玻璃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大部分地區根本就沒有石英砂,或者說在地下的位置比較深。即使開采出來了,因為純度不夠高的緣故,做出來的成品也不達标。
是以,上面那兩件真正由玻璃制作的唐朝文物,并不是唐朝生産的。同理,在清朝以前,中國玻璃制品無一例外,都是
舶來品
。
歡迎下方讨論,如有不足之處,還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