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作者:卷宗Wallpaper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全球化程序、不平衡的發展水準、動亂及戰争、社會内在的不公等等随着交通工具的便利性發展,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造成了人口的全球性位移,而潛藏在這種人口實體位置,或者說真實空間變動的背後,恰恰是不斷分散出去的不同文化之間的隔閡、與自身原地域的割裂,讓人們在新的地方接受不同文化的同時,不斷努力地尋求自我的身份認同。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上圖:2022威尼斯雙年展場地實景

下圖:從水上遙望Arsenale威尼斯兵工廠

其中,藝術作為一種人類共通的語言,似乎被賦予了異文化交流了解的使命,藝術家們不但通過自身的創作來提供一種對于異文化的轉譯,更重要的是他們提供了一個對自身所承載的文化的叙事,而這樣一種純粹的、個人的叙事正是在全球文化浪潮中被吞噬、被丢失的重要部分。正如Hannah Arendt對于難民(移民)的感同身受:“我們失去了自己的家,這不僅意味着失去了熟悉的日常生活。我們失去了自己的語言,這意味着我們失去了自然的反應、簡明的手勢,以及不受阻礙的情感表達。”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上圖:2022年威尼斯雙年的總策展人Cecilia Alemani和主席Roberto Cicutto

下圖:威尼斯雙年展Arsenale外景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上圖:Padiglione Centrale. 中央展館,攝影:Andrea Avezzù

下圖:2022年威尼斯雙年的總策展人Cecilia Alemani

今年,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如期舉行。本次雙年展共有來自80個國家組成的長達213列的參展名單,并有平行的31場同期活動。展覽主要于Giardini和Arsenale分館落地,囊括了1433件展示作品和80個專門創作的獨特項目。同時,大多數展館在主題上下足了功夫,從巴塔哥尼亞的泥炭沼澤保護到黑人婦女的文化複原力,從意大利的經濟衰退到加納國旗的象征意義,從德國館”作為一個政治場所本身“到克羅地亞館的 "虛無 "(Nothing)主題等等。延續了百年來的傳統,威尼斯雙年展始終以其先鋒的姿态和權威的論證為世界現當代藝術的書寫提供了清晰而深刻的注腳。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Barbara Kruger,《無題》(開始/中間/結束)。2022年,由Cecilia Alemani 策劃的 "夢之乳 "中的特定場所裝置。攝影:Roberto Marossi

本屆雙年展由Cecilia Alemani為總指導,以“夢想之乳 " (The Milk of Dreams)為主題,将延續至11月27日。作為紐約High Line Art高線公共藝術項目的總指導和主策展人,Cecilia Alemani專注于當代藝術家大展,并曾于2017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上擔任意大利館的總策展人。

“夢想之乳" 則來自于超現實主義作家 Leonora Carrington 的荒誕主義同名作品,首發于1950年代,于2017年首次出版英譯。Alemani被《夢想之乳》這本書所吸引,因為它抓住了 "一個神奇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生活通過想象力的棱鏡被不斷地重新認識"。而Carrington 的畫作也同樣從她自己的角度傳達了女性的欲望。在Alemani 看來,2022年的威尼斯雙年展将成為了藝術史上的一個轉折,而參加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的當代女性藝術家的廣泛名冊将為未來的雙年展定下基調。雙年展特别關注三個主題:“身體及其變形的表現”“個人與技術的關系”“身體與地球之間的聯系”。威尼斯雙年展主席Roberto Cicutto談到,“Cecilia Alemani 把她‘通過身體的變形和對人性的定義’聚焦在一系列關于‘當下時代彌漫在科學、藝術和神話中的疑慮’的問題上。”

在Giardini分館、Arsenale分館和整個威尼斯城中的80個國家館中,最激動人心的藝術家之一是Latifa Echakhch,她将代表瑞士展出《The Concert 音樂會》。這位摩洛哥裔法國視覺藝術家是馬塞爾-杜尚獎的獲得者,也曾在蓬皮杜中心和泰特現代美術館展出過作品,她說她的藝術 "沒有其他目标,隻是想質疑周圍的世界"。Echakhch的作品 "靈感來自于日常物品如何被轉化為身份、曆史和神話的符号"。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上圖:裝置圖,Latifa Echakhch,La dépossession,2014;

下圖:Latifa Echakhch, L'air du temps, 2013年馬塞爾-杜尚獎得獎裝置圖,巴黎蓬皮杜中心,2014

另一個不可錯過的展覽是美國藝術家Mary Weatherford在格裡馬尼宮博物館的展覽。她震懾力極強的展覽 "The Flaying of Marsyas 馬西亞斯的剝皮 " 反映了她與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畫家提香于1570-76年的晚期名作的對話。同樣雄心勃勃的是在标志性的格拉西宮展出的南非藝術家Marlene Dumas的100幅繪畫和素描的回顧展,發人深省。

美洲藝術将在2022年威尼斯雙年展上占有重要地位。美國現代主義雕塑家Ruth Asawa的作品是主要展覽的一部分,而Simone Leigh将接管廣受期待的美國館。這位藝術家描述了她如何,"創造了一個融合了雕塑、視訊和裝置的多面體作品,所有這些都源于她對黑人女性身份主體性的持續探索"。

當歐洲被戰争籠罩的時候,備受期待的威尼斯雙年展将提供一種希望和包容對撞的沖擊感。水城交錯綿延的水道,将城市分隔成各有魅力的區塊,搭配上自由的創作氛圍,讓本次威尼斯雙年展成為疫情之下一次超越展覽本身的公共實踐。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2022威尼斯雙年展 中國館官方指引

威尼斯雙年展的國家館可以看作為異文化交流的平台,而本次中國館的主題“元境”則正是基于至今為止的科技發展,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重新審讀。

策展人張子康敏銳地捕捉到,在全球科技發展的當下,尤其是人工智能、腦與智能實驗室的很多成果,中國與發達國家可以說是站在了同一個高度上,那麼這樣的一種科技發展,如何更多元、更客觀地看待,則還是要回歸到它們對于人的生活、思想産生的影響。借這樣一種回歸的态勢,他提出了“元境”這一展覽主題,“元”在中國文化語境中有初始和無限的意思;“境”在中國文化的話語體系中,是一個随着時代演變,意義疊加的詞,可以有多層了解。

在他看來,中國有其獨特的觀看世界的角度,當然也存在着以西方的視角進行解讀的次元,是以在思考策展的過程中,同時也結合自身藝術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他保持着多元度的面向,選擇了不同教育經曆、不同性别、不同創作手法的四組中國藝術家,以展現中國藝術從尋求改良到走向現代化,直到今天與世界進行對話的發展體系,進而向人們展示中國獨特的看待世界的方法,并由此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溝壑,與世界産生連接配接。而科技元素則是一個切入點,因為在他看來,“近年來,與世界同步的最為顯著的便是數字化程序的發展”,在他的觀察中,中國藝術家與世界藝術家在觀察、創作已經呈現出一定的重合,這與他們自身的生活經曆、教育經曆不無關系。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2022威尼斯雙年展 中國館内景

中國館位于威尼斯雙年展的Arsenale展區,跟随着展覽路線邁入這一曆史建築群,首先看到的是花園裡王郁洋的室外作品《雪人》(2021年),這件雕塑的尺寸、材質、顔色等都是由編碼定義的,《雪人》這個名字是計算機生成作品後,才從文本中随機選擇的詞,與作品的形态、材質毫無關系。作品的制作過程完全處于虛拟世界,而它的完成卻象征着某種理想,徹底的客觀、理性,一種實在物而已。然而正如人們對桃花源記這類理想世界的想象一般,對于作品的解讀卻會因為每個人的經驗、教養等,去補充各種次元,參與到了作品完成的過程,這一整體便是人類對世界認知的方式。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劉佳玉參展作品《虛極靜笃》動态細節

進入建築内部,位于下方,劉佳玉的作品《虛極靜笃》則可以說是呼應這一文化意象所造的“境”。“21米長的由AI生成而出的地形雕塑放置于此時,也意味着‘于此’的空間就已是‘元境’的一部分。借由新媒體裝置作為一個緩沖地帶,由此為輸送端口,将現實世界的真實資訊不斷導入進虛拟世界的同時再将虛拟世界的回音回報于‘元境’,基于人工智能的深度學習與運算,引導觀者在虛空之境中感覺不可見之真實。”劉佳玉便是在這個虛拟世界和現實世界資訊互輸的過程中,完成了對“氣”這一中國文化中可感不可言之物的實在模拟。眼前這青綠色的固态物,不由讓人聯想中國傳統山水畫中綿延的山脈,然而它又不是那麼清晰、确定,有若雲霧,又可幻變為動物。劉佳玉為我們展示的是“透過虛拟世界照見現實世界裡我們無法捕捉的畫面”,讓觀衆得以消除對于傳統文化神聖不可侵的畏懼,享受感覺多樣的開放可能性,“進而更為深刻地了解自然之于人類的真實意義”。

繞過這兩個地形雕塑,散落在館内四周的是AT小組的作品《叢林》(2021年)。AT小組基于中央美術學院科技藝術研究院與清華大學腦與智能實驗室的合作研究過程中孕育而生,小組成員們緻力于在今天多學科多領域交叉發展的時代中探索和實踐出藝術與科技交會互融的新道路與可能性。曲徑通幽般折回來,便可以看到徐累的作品《興會》(2021)英文名為“Correspondances”,出自波德萊爾的一首詩,但整體所指卻是中國人的宇宙觀和思辨術。在徐累看來,“我們需要通過當代藝術的表達,把其中的思想轉譯給世界各地的觀衆,這不僅是對中國文化的引流,古老思想和方法論的翻新,對當代藝術拼圖也是一個補充。”而《興會》這個裝置中的幾何圖形則是采用了45度斜角在空間透視中的模件作用,讓這些畫面呈現出疊合、延伸、變化的形象,而這正是“中國人的‘變局’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從藝術家的選擇、作品的呈現,中國館這次的展覽便是以數字技術這一切入口,通過藝術家的轉譯,試圖彌合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下生活的割裂,将中國獨特的文化意象通過藝術與科技的結合傳達到享有同樣科技的西方,而1960年代到1990年代的展覽藝術家組合,則更是展現出代際的差異在藝術與科技作用之下消失殆盡。可以說,科技手段在藝術層面的運用形成了某種去殖民化、去霸權的語言,而讓原本可能充滿沖突、沖突、隔閡的世界能夠擁有一個共生、團結、融合的體系。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由于有太多的内容需要觀看和體驗,威尼斯雙年展通常被描述為藝術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對參與者而言是一個漫長而令人眼花缭亂的觀展經曆。除了兩個主要場館Giardini和Arsenale之外,還有衆多位于場外的官方和非官方場館。我們還将看到一些第一次參展的國家:喀麥隆、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共和國、那密比亞、尼泊爾、阿曼、烏幹達和烏茲别克斯坦等;而北歐館将首次由原住民薩米藝術家接手。

在位于主場Giardini和Arsenale的超過90個國家館中挑選必看項目看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則有我們最期待的部分内容------

-德國館-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德國館:Maria Eichborn, "Maria Eichhorn Aktiengesellschaft [Maria Eichhorn Public Limited Company], 2002, Maria Eichhorn / VG Bild-Kunst, Bonn 2021

以诙諧而對比強烈的概念型作品聞名的德國藝術家Maria Eichhorn在位于Giardini的德國館中展示新作。她提供了一個大膽的、極簡主義的裝置:德國館第一眼看上去是空的,它的大部分建築骨架都暴露出來,并被撕開呈現于觀衆眼前。這是一個關于“被破壞的場地”的裝置,樸素的建築和幾乎看不見的牆面文字。文字諷刺性地提出了“将展館送人”的建議,而建築骨架的暴露也并不是随意為之,而實際上是暴露了在納粹政權期間對館内的增建和擴建,一旦發現就會有令人不安的啟示。

-英國館-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英國館:Sonia Boyce "For you, only You", 視訊裝置作品, 2007, DACS/Artimage 2022

“聲音是否有一個身份?“ Sonia Boyce作品主打的英國館帶給觀衆互動性極強的藝術體驗,整體即興感由視訊,聲效,桌面和雕塑作品完成。藝術家本人這樣解釋:“很少人會質疑我們在過去兩年之内面臨的巨大挑戰,而通過這樣的集體經驗和旅程,我想創作一個體驗出人類無可阻擋的創作精神的作品。”

Sonia Boyce的展館作品通過層層疊疊的聲音裝置描繪出黑人婦女在英國音樂制作中的影響。博伊斯與四位歌唱家Poppy Ajudha、Jacqui Dankworth、Sofia Jernberg、Tanita Tikaram以及作曲家Errollyn Wallen合作,展示了一個裝置,擴充了她的作品Devotional Collection(1999年至今),其中包含了20多年的研究,跨越三個世紀,紀念英國黑人女性音樂家。Devotional Collection和分層裝置使用了類似于黑膠唱片、CD、海報、圖像、票根等的偶發物,放在令人着迷的金色牆紙和基座上,創造出虔誠的聲音祭壇。

-美國館-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美國館:Simone Leigh, 2021. Artworks © Simone Leigh.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Matthew Marks Gallery.

雕塑家Simone Leigh的美國館展覽将成為今年的頭條新聞之一,貫穿室内和戶外的雕塑布置探索了關于曆史、種族、性别、勞工和紀念碑的想法,意圖提升和促進黑人婦女在文化社會生活中的文化叙述,在2023年在波士頓ICA舉辦大型個展之前上演。正如ICA艾倫-瑪蒂爾達-波斯館館長兼美國館聯合委托人Jill Medvedow所說:"Simone Leigh的藝術的規模和宏偉性向觀者和評論界訴求能見度和力量感;它具有探究性、及時性和緊迫性。

-丹麥館-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丹麥館:Uffe Isolotto "Pangaia (New Age Headache), 2016.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最近的世界事件,那也許是現實中的超現實主義,Uffe Isolotto的丹麥館 (主題為:"我們在地球上行走 )也是如此,它邀請觀衆進入一個不可思議的世界,在那裡,丹麥的田園生活元素與陰森的科幻現象融合在一起,萦繞形成關于一個關于未來的不确定圖像。

-加拿大館-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加拿大館:Stan Douglas London, 9 August 2011, 2017. © Stan Douglas.

加拿大選擇了視訊藝術家和攝影師Stan Douglas作為其2022年威尼斯雙年展的展館藝術家。他的作品以前曾在過去的四屆威尼斯雙年展上展出過,往往以曆史上邊緣化人群的叙述為中心。在威尼斯雙年展上,Douglas 将特别關注2011年和1848年。前者是 "占領華爾街 "和 "阿拉伯之春 "發生的一年;後者則是歐洲各地發生各種動蕩的一年。在國家館的Giardini内,道格拉斯将展示四幅大型攝影作品,但一定要同時參觀展覽的另一個地點--多索杜羅街區,在那裡他将展出一個新的雙屏視訊裝置,有望成為主要景點。這位藝術家引人注目的作品将把2011年的社會政治事件與1848年的事件進行比較,深入探讨新聞傳播、反對缺乏民主自由的鬥争和主權精英的解體等主題。

-加納館-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加納館:Nana Opoku, (Afroscope) Dreamer Series, 2021

繼在2019年藝術雙年展上首次亮相後,加納将推出群展《黑星》,展出三位藝術家的大型裝置作品。Na Chainkua Reindorf, Afroscope 和 Diego Araúja。該展覽通過展示加納的國旗、國家足球隊和最引人注目的國家紀念碑圖像重新诠釋和解構着加納文化,同時也象征着非洲與散居地的聯系。

-巴西館-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巴西館:Jonathas de Andrade, O Peixe [The Fish], 2016.

Jacopo Crivelli Visconti剛剛組織完2021年的聖保羅雙年展,就開始策劃2022年的威尼斯雙年展展館。他選擇了Jonathas de Andrade,這位藝術家的視訊在國外引起了廣泛的贊譽。德-安德拉德的作品經常關注巴西缺乏代表性和發言權的社群。新裝置Com o coração saindo pela boca [With the heart coming out of the mouth]借鑒了巴西衆多的口頭表達方式和成語,引用人體來表達感情和行為。參觀者可以期待看到攝影印象、雕塑(包含互動類型)和一個視訊作品,涉及圍繞流行文化、懷舊、情色和政治批評的主題。

-哈薩克斯坦館-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哈薩克斯坦館:ORTA collective, Alexandra Morozova inside the Circular Cardboard - Light Generator of Genius, 2022.

跨學科團體ORTA(Alexandra Morozova、Rustem Begenov、Darya Jumelya、Alexandr Bakanov和Sabina Kuangaliyeva)将把他們的展館展覽獻給阿拉木圖藝術家、作家和發明家Sergey Kalmykov(1891-1967)的生活和工作。LAI-PI-CHU-PLEE-LAPA新天才中心是一個實驗研究站,探索卡爾米科夫的中心思想和他的許多改變形象中最重要的一個,即 "偉大和不朽的飛行塔旋渦的建造者"。感到好奇嗎?你并不孤單。

-澳洲館-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澳洲館:“Marco Fusinato:災難”

聲音藝術家Marco Fusinato将代表澳洲參加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而悉尼Artspace的執行董事Alexie Glass-Kantor将組織Fusinato的展覽。在他的作品中,Fusinato探索了感覺的模式,這些作品也被納入了由Okwui Enwezor策劃的2015年威尼斯雙年展的主展。該藝術家的作品還出現在現代藝術博物館有史以來的第一個聲音藝術展覽中,該展覽于2013年展出。Fusinato的展館名為 "DESASTRES",因為藝術家在澳洲的嚴格封鎖期間無法進入他的工作室,這個作品完全是在家裡制作的。Fusinato本人将在雙年展上彈奏電吉他,這個謎一般的項目将作為藝術家對秩序和無序之間纖薄邊界的長期興趣之延續和再诠釋。

-日本館-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日本館:“Dumb Type”

突破性的藝術團體Dumb Type以沉浸式裝置、視訊作品和表演而聞名,它們審視了現代和技術驅動時代的消費文化。它為日本館設計的新作品以一本1850年代的地理教科書為基礎,承諾在一個 "後真相和邊緣空間的時代 "實作感官飽和。Dumb Type的作品是一個成立于1984年的集體。其成員包括高谷史郎和特别參與者坂本龍一,該團體經常通過龐大的裝置作品對大衆媒體的資訊流進行批評。受日本基金會委托,Dumb Type的威尼斯雙年展展館似乎在通過藝術方式處理當下眼前的動蕩,從2019年展館公布的藝術家聲明中可以看出:"在一個支離破碎的混亂世界中,我們所相信的系統瀕臨崩潰,曾經看起來是事實的東西現在似乎不确定,人們把他們想相信的東西當作'真相'"。

-冰島館-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冰島館:Sigurður Guðjónsson, installation view: Perpetual Motion, 2022.

冰島館首次在The Arsenale開展,将舉辦由Sigurður Guðjónsson創作的多面體作品,他以在視覺、音頻和空間之間協調有機而高度技術性的協同作用而聞名。據項目策展人、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策展人莫妮卡-貝洛(Mónica Bello)說,這位藝術家的展覽承諾提供一種拉伸感官的綜合體驗,揭示 "物質的豐富性和優雅性"。

Guðjónsson以其基于時間的媒體作品而聞名,這些作品将人造機械與技術遺迹對立起來,Guðjónsson邀請觀衆通過一個扭曲感官的視訊作品來重新考慮“抽象”之體驗,它放大了金屬灰塵在被磁棒吸引時的形态。這種對物質的微觀觀察不僅産生了潛移默化的圖像,而且通過使用移動的圖像和一個沉悶的背景音樂創造了一種恍惚和冥想的氛圍。

-愛爾蘭館-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愛爾蘭館:Niamh O’Malley, Shelf, 2017.

愛爾蘭館的主要藝術家Niamh O'Malley的展覽 "Gather "開始于藝術家在都柏林Temple Bar Gallery + Studios (TBG+S)的工作空間,在那裡石頭、鋼鐵、木材和玻璃被塑造、組成群組裝。該藝術家以微小的雕塑和視訊作品而聞名,他的興趣重點在于景觀之間的協調,以及物體和空間如何能夠互相對話。

-意大利館-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意大利館:Gian Maria Tosatti

與大多數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國家不同,意大利往年傾向于将其展館交給多個藝術家同時策劃和布置展覽。而有史以來第一次,意大利館将展示單獨一位藝術家的作品。Gian Maria Tosatti 獲得了這一殊榮,他的大型環境特定場地裝置将占據整個Tese delle Vergini空間。這個強有力的、令人不安的作品,名為 "黑夜的曆史和彗星的命運",是一個關于雙重性的故事: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與領土;道德與利潤。這個作品也将讨論與當今意大利經濟和工業發展有關的一系列史詩般的主題。

-奧地利館-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奧地利館:“Invitation of the Soft Machine and Her Angry Body Parts”

Jakob Lena Knebl和Ashley Hans Scheirl将代表奧地利參加此次展覽。為了颠覆傳統的展覽形式,藝術家們承諾,他們的展覽将把重點放在展館不尋常的結構上,其中包括一個貫穿其内部的柱廊。題為 "Invitation of the Soft Machine and Her Angry Body Parts 軟體機器和她憤怒的身體部位的邀請",他們的展覽将相應地分為兩部分,每個藝術家占一半。Knebl将調查1970年代的社會政治問題,而Scheirl将創作被稱為 "可通行的、'無障礙'的繪畫";這兩部分都将展示對天性欲望和其相關政治的研究和讨論。奧地利館将由路德維希-維也納現代藝術基金會博物館館長Karola Kraus策劃。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威尼斯雙年展不僅僅是一個單一的展覽:它是一股沖刷現有藝術世界系統的浪潮。每年的雙年展都會在整個城市的博物館、宮殿和商業畫廊中舉辦一些附帶活動。與整個威尼斯的許多國家館一起,有大量的展覽可以參觀。

由于城市裡發生的事情太多,如果觀者偶然發現以前未聽說過的活動和展覽,也毋需感到驚訝。作為雙年展的一部分,被用作展覽空間的經常性場所包括坎納雷吉奧的莫拉宮和Ca D'Oro以及俯瞰阿卡德米亞橋的卡瓦利-弗蘭切蒂宮。如果觀衆有時間,可以參觀Prada基金會在Ca' Corner della Regina的當代展覽空間,那裡也有雙年展的曆史檔案。

卷宗Wallpaper*在此精選了部分威尼斯雙年展的衛星展:

-Homo Faber “追蹤威尼斯”-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追蹤威尼斯",Zanellato/Bortotto在Homo Faber布置的一個裝置。在與De Castelli的合作下,這些面闆使用銅、黃銅和鋼,以不同的氧化和刷子技術處理,重制了聖馬可大教堂的馬賽克。

在威尼斯喬治-西尼基金會(Fondazione Giorgio Cini)的一個暗調畫廊裡,一系列的馬賽克闆在光線的照射下顯得格外耀眼,它們五顔六色的表面光澤創造出一種萬花筒般的效果。2022年Homo Faber 呈現一個當代獨特手工藝展覽,将持續到2022年5月1日--這些裝飾闆由銅、黃銅和鋼制成,采用了約50種不同的氧化和刷子技術,是對該市聖馬可大教堂12世紀的馬賽克地闆的緻敬--是對該地區數個世紀的工藝的當代重塑。

這個裝置被稱為 "追蹤威尼斯",位于威尼托的設計工作室Zanellato/Bortotto和De Castelli的金屬制品專家花了幾個月的時間進行深入研究和合作,以模仿原始馬賽克被洪水侵蝕的情況。“我們想反映城市的脆弱性,"Daniele Bortotto說。在Homo Faber活動中展出後,該裝置将前往De Castelli的米蘭展廳參加2022年國際家具展,然後合作者希望出售這些作品,為修複大教堂的地闆籌集資金。

該基金會已經挖掘了12位策展人來策劃這些展覽。德國設計師Sebastian Herkner、英國設計作家Tapiwa Matsinde和美國實驗戲劇導演Robert Wilson(2010年《卷宗Wallpaper*國際版》特邀編輯)等。今年的活動主題是 "歐洲和日本的活寶藏",意圖将優秀工匠們從他們的舒适區推出來,以便為當代生活重塑傳統技能。

-Anish Kapoor 個人雙展 -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上:Anish Kapoor, Diana Blackened Reddened, 2021, 布面油畫,三聯畫;中:Anish Kapoor 工作室, 2020. 下:Anish Kapoor, 《無名氏》,2020年 鋼,帆布,矽膠,油漆。

在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期間,Anish Kapoor 将同時舉辦兩個個人展覽。第一個展覽在受人尊敬的Gallerie dell'Accademia舉行,Kapoor 曾代表英國參加過1990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他将成為第一個被授予展覽榮譽的英國藝術家。第二個展覽将在運河對面的18世紀的曼弗林宮舉行,該宮在空置多年後被 Anish Kapoor 基金會收購,一旦修複完成将成為其總部。

18世紀出生于克羅地亞的富有的煙草商人曼弗林伯爵,将曼弗林宮的一樓改造成了一個公共畫室。它是威尼斯的主要旅遊景點之一,拜倫勳爵、喬治-羅斯金和愛德華-馬奈等文化界名流都曾到訪。曼弗林去世後,藏品被出售,許多傑作--包括喬爾喬内的《暴風雨》--最終成為并保留在學院的收藏中。在這兩個空間裡,Kapoor 将通過标志性的過往作品和新呈現的繪畫和雕塑來實作他的藝術新方向。

-Angela Su 中國香港地區館-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中國香港地區館:Angela Su "The Magnificent Levitation Act of Lauren O", 2022.

與這裡的大多數展館不同,香港館的展覽不被雙年展承認為國家作品,是以沒有資格獲得最佳國家參與的金獅獎。然而,它被官方視為一個附帶衛星展。本次香港地區館由藝術家Angela Su的視覺作品為主打。Angela Su的多面向作品通過使用變形,流動感,懸空等表現手法探讨了觀看視角和人的身體之間的關系。在館中展覽之外,她還會與香港M+當代視覺藝術博物館和香港藝術發展委員會(HKADC)共同呈現“Arise, Hong Kong in Venice"特别展覽。如M+博物館執行指導和總策展人Doryun Chong所言:“Angela Su以多面的手法和表演藝術而聞名,其作品象征了香港當代藝術逐漸成熟并且在國際上逐漸得到更多的認可。“

陳世英 “圖騰 TOTEM"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陳世英個展《圖騰》展覽現場,Fondaco Marcello,威尼斯,2022

華人世界首屈一指的珠寶藝術家,視覺藝術家和創新者陳世英 Wallace Chan 繼2021年的大型钛金屬雕塑展覽《钛坦:物質與時空對話》後重回威尼斯,于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期間,推出藝術展《圖騰》(TOTEM)。

陳世英曾首創多項專利發明,迄今包括:钛金屬在珠寶創作的應用、世英切割、翡翠切割潤光專利技術、石鑲石工藝、真空妙有,以及比鋼堅硬五倍的世英陶瓷等等。他表示:“展覽概念來源于我個人對生命、自然和宇宙奧秘的沉思和好奇心。我專注于探索物質和形式的奧秘,以及了解想象中的虛幻空間和真實的實體物質之間的差別。”*

中國館部分文字:Sara Yuan

采編:Xinxin

圖檔以及文字來自威尼斯雙年展官方和各藝術家以及畫廊機構

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