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83年美國拿北約盟友當炮灰,核戰一觸即發,西德極限自救

作者:白俞文史

1981年5月,勃涅日列夫緊張兮兮得參加了克格勃的秘密會議。

4個月前,過氣影星裡根就任美國總統,此人演技在好萊塢雖然一般,但放在政壇,卻是實打實的滅霸級選手。

蘇聯人熱愛大力出奇迹,在外交上也都是糙哥;面對這麼一個表情豐富、态度看上去又十分強硬的美國總統,他們一時不知如何是好。

這其中最緊張的,就是勃列日涅夫了。

因為他手裡拿着蘇聯龐大核武庫的發射指令箱,并被告知:隻要美國人發動先發制人的核打擊,那麼人類的命運就由他來決定。

要麼怒錘按鈕,全世界一起毀滅;要麼當一回聖母,犧牲蘇聯來保護人類。

無論選擇哪一種,他都是千古罪人。

想到這裡,勃涅日列夫胸口某個地方堵得慌。他低頭一看,發現那個位置整齊排列着104枚勳章——他也分不清是心情太沉,還是勳章太重。

1983年美國拿北約盟友當炮灰,核戰一觸即發,西德極限自救

他推開門,在光線暗沉的會議室裡坐下來。克格勃負責人安德羅波夫開門見山,甩出了一句讓所有人都瑟瑟發抖的話:美國正準備對蘇聯發動突然性的核打擊。

勃涅日列夫雖然面色平靜,但内心早就翻江倒海。

自從古巴飛彈危機以來,美蘇雙方的核武庫不斷朝着確定互相毀滅的方向去更新,無論誰先動手,結局都是一起毀滅。

這種情況下,核按鈕也就變成了一個象征——戰争的目的是收獲利益,如果發動戰争的一方必然會招緻核彈的毀滅,那這場戰争也就永無爆發的可能。

可是為什麼,這位蘇聯最權威的情報巨頭,竟然做出了這種不合邏輯的判斷?

如果這個判斷是對的,至少能說明一件事,那就是美國并不害怕蘇聯的核反擊。

也就是說,美國人正在形成一種恐怖的能力,在蘇聯還沒來得及反應的時候,就能徹底毀滅蘇聯的核武器指揮中樞。

無論蘇聯的勳章大師們如何恐慌,後來的曆史發展證明,克格勃的判斷是正确的。

裡根上台後,在核戰略上非常激進,摒棄了“確定互相摧毀”這個較為安全的威懾戰略,而采用了更加激進的“抵銷戰略”,認為核武器不僅僅是擺出來吓唬人的,還必須得有實戰價值。

1983年美國拿北約盟友當炮灰,核戰一觸即發,西德極限自救

在“抵銷戰略”這個全新的思路下,裡根下令增加軍費開支,恢複MX飛彈和B-1轟炸機的研制,拼命提升核武器的實戰能力。

當然,這些都是試探性的小伎倆,真正的大招,還在後邊。

1983年3月,裡根抛出了“戰略防禦計劃”,也就是那個著名的“星球大戰計劃”,打算搞一套先進的攔截系統,削弱蘇聯洲際核飛彈的威力。

他還計劃從1983年底開始,在聯邦德國部署96枚巡航飛彈和108枚潘興II飛彈,号稱8分鐘就能抹掉莫斯科的指揮中樞,這相當于把槍口抵到了蘇聯的腦袋上。

8分鐘斬首,這速度太吓人了。

這麼短的時間,是對蘇聯本就臃腫遲鈍的指揮系統的重大考驗。搞不好莫斯科那幫人還沒來得及進地下室,戰争就已經結束了。

從理論上看,美國隻要在德國部署了可以快速發射的核飛彈,就有極大把握赢得與蘇聯的核戰争——

如果莫斯科沒能在8分鐘内反應過來,戰争直接結束;就算蘇聯人的“死手”系統與核潛艇想要報複,美國本土也有飛彈防禦系統可以減傷。

為了增加勝率,美國人還經常派偵察機來蘇聯偷窺,目的主要有兩個:一來是想摸清楚蘇聯核彈發射井的分布,好在第一時間進行摧毀;二來也能反複折騰蘇聯的情報和偵察系統,讓他們天天喊狼來了。

這一整套組合拳打下來,讓蘇聯人非常狼狽,他們越來越相信美國人會發動先發制人的核戰争。1983年9月,已經成為蘇聯一把手的安德羅波夫開始全民動員,讓國民做好與美國進行核戰的心理準備。

很多蘇聯人大吃一驚:冷戰以來維持了三十年的核平衡,為什麼這麼輕易就被裡根打破了呢?

1983年美國拿北約盟友當炮灰,核戰一觸即發,西德極限自救

歐洲人在一旁瘋狂提醒:這是美國佬把我們給獻祭了啊。

這場核大戰一旦打響,美國有很大機率會赢,但歐洲100%是要從地球上消失的。因為在裡根的如意算盤裡,核戰的關鍵在于8分鐘斬首莫斯科,而實作這一目标,就必須得依靠西德的飛彈發射基地。

被斬首後的蘇聯雖然無力毀滅美國,但用轟炸機扔幾個大家夥給西歐這些鄰居,還是易如反掌的。

是以,美國的優勢不是他們真的有本事打赢核戰,而是他們心夠黑,真的打算拿盟友當炮灰。

1983年,美國以獻祭歐洲為代價、把世界推到了核戰邊緣。建議将來的曆史書把這段曆史大書特書一番,起碼不能比古巴飛彈危機篇幅小,因為這件事本身就比古巴飛彈危機惡劣。

這可不是危言聳聽,這年11月,北約進行了一場代号為“優秀射手83”的核戰演習。演習期間,蘇聯空軍暫停了所有的飛行任務,許多作戰飛機被疏散到了備用機場,75枚對準西歐的ss-20飛彈移至戰時位置,大批洲際核飛彈也準備就緒……

1983年美國拿北約盟友當炮灰,核戰一觸即發,西德極限自救

蘇聯人判斷,北約極有可能假戲真做,趁機對莫斯科發動核突襲。

還好,歐洲炮灰們并不傻,關鍵時刻他們站了出來。

1983年9月29日,撒切爾夫人當面警告裡根,勸他不要在對蘇聯的态度上太過于激進;同時她還對北約各國發出了相同的警告;

北約情報機構也積極配合,讓蘇聯人相信核戰威脅并沒有那麼迫近,進而避免了擦槍走火;

當然最給力的還是西德人民,1983年10月22日,30萬德國人手拉手肩并肩,排成了一個長達108公裡的龐大隊伍,嚴詞抗議美國“拿盟友當炮灰”的可恥行為。

在滔滔民意之下,美蘇兩國最終簽訂了《消除兩國中程飛彈和中短程飛彈條約》,部署在西德的美國核飛彈被銷毀,這場危機才終于落下了帷幕。

西德雖然難言獨立,但好歹擁有一批頭腦清醒的人民。這事兒如果發生在一些智商不線上的國家,後果不堪設想。

1983年美國拿北約盟友當炮灰,核戰一觸即發,西德極限自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