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觀複貓”是什麼小貓咪?一部活色生香的“觀複貓”史

作者:時代郵刊
“觀複貓”是什麼小貓咪?一部活色生香的“觀複貓”史
“觀複貓”不是貓的一個品種,而是對生活在觀複博物館裡那些貓的泛稱。“貓眼”雖小,透過其中卻能看到大世界。

文|任蓉華

編輯|賓絲絲

本文首發于《時代郵刊》第405期

“觀複貓”是什麼小貓咪?一部活色生香的“觀複貓”史

“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狸奴不出門。”貓在中國的馴養曆史悠久,宋朝時期,貓就已成為尋常人家的寵物了,愛國詩人陸遊在其詩作《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就曾勾勒出一幅窗外暴風驟雨不歇,室内圍氈烤火弄貓的小惬意。

知名收藏家馬未都的《觀複貓:史上無貓不傳奇》這本書以一群亦莊亦諧的“觀複貓”為主角,用輕松溫暖的筆觸遊走于古今逸聞趣事,在探索曆代“貓人貓事”的過程中,引領讀者品鑒文物魅力,暢談曆史文化。

“觀複貓”是什麼小貓咪?一部活色生香的“觀複貓”史

《觀複貓:史上無貓不傳奇》,馬未都著

“觀複貓”不是貓的一個品種,而是對生活在觀複博物館裡那些貓的泛稱。馬未都愛貓,特地在博物館建立了貓辦公室,他認為貓作為人類寵物,不僅能幫助我們解決物質問題、精神問題,還能最大限度地鮮活曆史文物的生命。

在書中近百張配圖中,“特親人”的金胖胖、“風度翩翩”的馬都督、“一心稱霸”的小二黑、“文藝範兒”的蘇格格、“隻懂随心”的宋球球……或神氣活現地依偎在清代青玉雕卧馬擺件邊;或掌摁漢代錯金銀鑲嵌銅骰子;或漫步亭台花草悠然自得;或安坐在書桌一隅打起哈欠。

該書對曆史傳奇“貓聞”進行了考證。譬如,民間傳說“狸貓換太子”中的狸貓到底是哪一種貓?是中華田園貓,還是常出沒于城市近郊的“豹貓”,甚至猞猁?馬未都将狸貓與新生嬰兒的身長對比,考量時人便宜行事的客觀因素,最終找到了靠譜答案。唐高宗時期,蕭淑妃臨死前放言:“武氏狐媚,翻覆至此!我後為貓,使武氏為鼠,吾當扼其喉以報!”通過對蕭淑妃生前身後事的逐一探究,給出其對武則天惡語怨咒的來由,也揭露了一場千餘年前的殘酷宮鬥。一則則奇聞異事,一樁樁傳說怪談,在馬未都的文字裡娓娓道來,更添妙趣。

随着唐代以來的史料增多,貓已經從秦漢時的“神獸”、隋朝的“貓鬼”,變身人類的夥伴,成為随處可見的寵物。貓不僅出現在五花八門的宮廷政治、官場哲學裡,還更多地穿梭于唐人傳奇的字裡行間,存在于文人的想象當中。它們或古靈精怪,或野性不羁,或帶着人之行為性情,勾勒出一部多姿多彩的中國貓史。

“觀複貓”是什麼小貓咪?一部活色生香的“觀複貓”史

書中談到一則唐代宗時期“貓鼠同乳”的奇聞,地方官員認定此為祯祥,将其“籠而獻之”;大臣崔祐甫則上疏《奏貓鼠議》,痛斥其“職既不修”。寫到這裡,馬未都不禁感慨,時至今日愈發難見貓捉老鼠的場景,“觀複貓”也不例外,養尊處優的“貓館長”能捕鼠的寥寥無幾。哪有天生的冤家,更多的是資源匮乏下的弱肉強食與勢不兩立。貓如此,人亦然。

“貓眼”雖小,透過其中卻能看到大世界。這本趣味橫生的圖書,集結了觀複博物館的精髓,這種從“貓”的視角和養貓者情懷入手,把中國文物知識和古今傳奇故事信手拈來,以輕松口吻傳達的方式,不僅契合了讀者的閱讀喜好,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也有一定的意義。

初審|吳咪咪

複審|李玲

終審|黃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