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观复猫”是什么小猫咪?一部活色生香的“观复猫”史

作者:时代邮刊
“观复猫”是什么小猫咪?一部活色生香的“观复猫”史
“观复猫”不是猫的一个品种,而是对生活在观复博物馆里那些猫的泛称。“猫眼”虽小,透过其中却能看到大世界。

文|任蓉华

编辑|宾丝丝

本文首发于《时代邮刊》第405期

“观复猫”是什么小猫咪?一部活色生香的“观复猫”史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猫在中国的驯养历史悠久,宋朝时期,猫就已成为寻常人家的宠物了,爱国诗人陆游在其诗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就曾勾勒出一幅窗外暴风骤雨不歇,室内围毡烤火弄猫的小惬意。

知名收藏家马未都的《观复猫:史上无猫不传奇》这本书以一群亦庄亦谐的“观复猫”为主角,用轻松温暖的笔触游走于古今逸闻趣事,在探索历代“猫人猫事”的过程中,引领读者品鉴文物魅力,畅谈历史文化。

“观复猫”是什么小猫咪?一部活色生香的“观复猫”史

《观复猫:史上无猫不传奇》,马未都著

“观复猫”不是猫的一个品种,而是对生活在观复博物馆里那些猫的泛称。马未都爱猫,特地在博物馆建立了猫办公室,他认为猫作为人类宠物,不仅能帮助我们解决物质问题、精神问题,还能最大限度地鲜活历史文物的生命。

在书中近百张配图中,“特亲人”的金胖胖、“风度翩翩”的马都督、“一心称霸”的小二黑、“文艺范儿”的苏格格、“只懂随心”的宋球球……或神气活现地依偎在清代青玉雕卧马摆件边;或掌摁汉代错金银镶嵌铜骰子;或漫步亭台花草悠然自得;或安坐在书桌一隅打起哈欠。

该书对历史传奇“猫闻”进行了考证。譬如,民间传说“狸猫换太子”中的狸猫到底是哪一种猫?是中华田园猫,还是常出没于城市近郊的“豹猫”,甚至猞猁?马未都将狸猫与新生婴儿的身长对比,考量时人便宜行事的客观因素,最终找到了靠谱答案。唐高宗时期,萧淑妃临死前放言:“武氏狐媚,翻覆至此!我后为猫,使武氏为鼠,吾当扼其喉以报!”通过对萧淑妃生前身后事的逐一探究,给出其对武则天恶语怨咒的来由,也揭露了一场千余年前的残酷宫斗。一则则奇闻异事,一桩桩传说怪谈,在马未都的文字里娓娓道来,更添妙趣。

随着唐代以来的史料增多,猫已经从秦汉时的“神兽”、隋朝的“猫鬼”,变身人类的伙伴,成为随处可见的宠物。猫不仅出现在五花八门的宫廷政治、官场哲学里,还更多地穿梭于唐人传奇的字里行间,存在于文人的想象当中。它们或古灵精怪,或野性不羁,或带着人之行为性情,勾勒出一部多姿多彩的中国猫史。

“观复猫”是什么小猫咪?一部活色生香的“观复猫”史

书中谈到一则唐代宗时期“猫鼠同乳”的奇闻,地方官员认定此为祯祥,将其“笼而献之”;大臣崔祐甫则上疏《奏猫鼠议》,痛斥其“职既不修”。写到这里,马未都不禁感慨,时至今日愈发难见猫捉老鼠的场景,“观复猫”也不例外,养尊处优的“猫馆长”能捕鼠的寥寥无几。哪有天生的冤家,更多的是资源匮乏下的弱肉强食与势不两立。猫如此,人亦然。

“猫眼”虽小,透过其中却能看到大世界。这本趣味横生的图书,集结了观复博物馆的精髓,这种从“猫”的视角和养猫者情怀入手,把中国文物知识和古今传奇故事信手拈来,以轻松口吻传达的方式,不仅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喜好,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有一定的意义。

初审|吴咪咪

复审|李玲

终审|黄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