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囚禁帶來的不是怨恨,而是寬容?——《曼德拉自傳》

為什麼囚禁帶來的不是怨恨,而是寬容?——《曼德拉自傳》

Woodbearers in Fontainebleau Forest

出生在 1918 年的曼德拉,1962 年入獄,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罪行是鼓動罷工和沒有護照出國。在服刑期間,被政府指控暴力颠覆國家判處無期徒刑。曼德拉在監獄服刑 27 年,出獄的時候,已經是一個 71 歲的老人。曼德拉獲得了南非國民的無上崇敬,出獄四年後被選為南非總統,後來連任。94歲去世時,曼德拉的聲譽早就已經超越了政治上司人,而是成為像馬丁·路德·金一樣的精神偶像。

可是對于中國讀者來說,不僅是曼德拉,還有南非,似乎對我們來說都比較陌生。這本 600 多頁的《曼德拉自傳》是我們走近這個偉大人物的最好讀物。

為什麼囚禁帶來的不是怨恨,而是寬容?——《曼德拉自傳》

胡老師讀書會推薦書籍

《漫漫自由路:曼德拉自傳》

南非

雖然曼德拉出生在較為富裕的家庭,也是以獲得了好的教育,成為律師,但是曼德拉成長的年代,種族隔離很容易給人帶來傷害和不公。黑人隻能做非洲人才能做的工作,隻能租非洲人居住的房子。無論白天黑夜,有人讓他在哪裡停下他就得在哪裡停下,要他出示通行證,沒有通行證就會被逮捕并投入監獄。通行證上記錄持證人的住址、酋長姓名,是否繳納人頭稅等。此外,還需要旅行檔案,即雇主開具的許可證和信函。許可證上一個微小的錯誤就會導緻被捕。

那個時候的南非,一個白人可以攔下一個黑人,差遣他,而黑人通常不能拒絕。黑人不能去白人的餐廳,不能住白人的區域,不能租白人所在的辦公室。這些規則就好像赤裸裸的聲明:這個世界沒有什麼平等,我可以壓迫你,就是因為我和你不一樣。

在這樣一種有違人性的現實中,我們可以了解一位偉人的迫切需求,可是在讀這本書之前,我總在想,為什麼是曼德拉?

不要仇恨,要和解

1990 年,曼德拉被釋放的時候,南非的社會氛圍已經得到了改善。時任白人總統德克勒克的政治理念較為進步,他和曼德拉在 1993 年一起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但是黑人和白人的隔閡還沒有完全消失。在 27 年的牢獄生涯裡,曼德拉飽受失去自由、尊嚴的痛苦。他是南非種族隔離最大的受害者。在被捕期間,他的母親去世,兒子車禍去世,他申請去參加他們的葬禮,但是都被拒絕。27 年的時光,幾乎無論是體力還是思想上有創造力的歲月,都被囚禁在監獄裡,從事繁重、枯燥的體力勞動(大部分是在一個采石場砸石頭)。他有一萬個理由怨恨這個社會,怨恨政府,怨恨不公平,而怨恨之下,最自然的做法,就是報複。

可是曼德拉沒有。

出獄的時候,曼德拉對熱情的國民說:隔離制度在南非是沒有前途的。有人擔心曼德拉會報複白人,他說:在監獄裡,我對白人的憤怒已經緩和,我要讓南非人明白,盡管我仇恨這個使我們互相仇視的制度,但是我甚至對我的敵人也不乏愛意。

如果沒有曼德拉的寬容,如果曼德拉是一個銘記仇恨的人,那麼南非種族融合可能還要推遲,但是,為什麼是曼德拉?他的偉大來自于哪裡?他是天生偉大還是一步步成長起來的?為什麼監獄可以剝奪大部分人的意志,卻沒有剝奪曼德拉的偉大?

曾經撒謊的曼德拉

帶着這些問題, 作為一個好奇的讀者,似乎尋找曼德拉的普通成為我“惡毒”的興趣。

曼德拉 9 歲的時候生父去世,母親把他托付給了穆克孜韋尼的攝政王,但是在他上大學期間,養父要給他安排一門親事,曼德拉不同意,是以決定和攝政王的另一個孩子離家出走。

對于兩個沒有錢,沒有任何社會關系的年輕人,一路上,他們遭受各種檢查、盤問,在礦場打工,也由于攝政王的反對而被趕出來。在這種颠沛流離的生活中,曼德拉隻能用謊言應付一個個危機,在夾縫中尋找生存。

即使是日後已經成為精神領袖的他,卻并不忌諱在自傳中記錄年輕時的倉皇和卑微。由于他的養父不同意他離家出走,他隻能對那些他找到的人撒謊,包括那些善意的牧師,朋友。他說:“我埋怨自己沒有把真實的情況告訴别人。我變得如此習慣于說謊,甚至不需要說謊的時候也說謊。我說了一路的謊話,而每次說謊都給我帶來苦果。我知道,我還沒有在新生活中邁出正确的一步。

是什麼造就了曼德拉?

在羅本島的監獄裡,服刑的條件極其艱苦,不僅飲食很差,還要承擔繁重的體力勞動,同時還被剝奪探視、通行、閱讀等大部分權利。

“我三步就能從牢房的一頭走到另一頭。當我躺下的時候,我的腳和頭都能觸及水泥牆。”

“就在太陽底下,我穿着卡其布襯衫也凍得直打寒戰。中午,我們停下來吃午飯。第一周,我們的夥食全是湯,而且味道很不好。“

“幾個月内,我們的生活總是遵循一個模式。監獄生活千篇一律;每天都與昨天一樣,每周都與上周一樣。我們絕對不知道什麼是準确的時間。沒有時間會使人失去注意力,甚至失去判斷力。”

“監獄就是要摧毀你的精神和決心,消滅你全部個性。他們想撲滅我們每個人保持人性和本來面目的火花。”

在曼德拉的自傳中,和電影《肖申克的救贖》有一種高度一緻的味道,似乎是同一個人在講述被囚禁的感受。那種體制對于人性的改變。

曼德拉的拯救

曼德拉記叙自己在 20 多年中保持獨立和思考的方法。

“要在監獄裡存活下去,你必須要找到在日常生活中感到滿足的辦法。你可以通過許多辦法去實作這種滿足,例如:洗衣服,使自己的衣服特别幹淨;打掃走廊,使走廊上沒有一點兒灰塵;收拾自己的牢房,使自己的牢房盡可能有更大的空間。一個人在監獄外幹大事會感到自豪,而在監獄内幹小事同樣會感到滿足。”

不同的人在監獄的選擇一定不一樣。作為一個生活在現代文明下的居民,即使在擁有數不清的選擇的情況下,我也會因為種種限制而滿懷怨恨,但我看到曼德拉在監獄中的選擇時,我慢慢了解什麼叫積極的人生觀。

而曼德拉種菜的經曆,更是說明了現代人孜孜以求的“正念”到底是什麼:

“幾乎自從我在羅本島上開始服刑,我就要求監獄當局允許我在院子内開辟一個菜園子。幾年中,他們毫無理由地拒絕了我。不過,最終他們總算同意了,我在對面的牆根處開墾了一片狹長的小塊土地,搞了個小菜園。

從某種程度上說,我把菜園作為我的生活的某些方面的象征。一位上司人也必須管理好自己的菜園,他也要播種、看護、耕作,最後才能去收獲。

我給妻子溫妮寫了兩封信,介紹一棵長得特别漂亮的番茄。我告訴她,我如何精心地侍弄它,從播種一直到長成一棵結出深紅色果實的大番茄樹。但是,後來不知出了什麼差錯或缺乏護理,那棵番茄開始凋零和枯萎,而我對此卻毫無辦法。當它最終枯死的時候,我小心地把它從地裡拔出來,洗幹淨後“埋葬”在菜園的一個角落裡。”

曼德拉在被囚禁時不僅依舊能夠活在當下,而且還能保持積極的生活方式,比如運動。

“就是在羅本島上,我仍然堅持我以前的拳擊訓練模式,從禮拜一到禮拜二,我堅持跑步和體能訓練,然後,休息三天。禮拜一和禮拜二早晨,我在牢房裡跑45分鐘,然後做100個俯卧撐、200個仰卧起坐、50個下蹲運動和其他各種體能訓練活動。”

擁有多得多的自由的我,可能從來沒有想過,每天運動不需要太多支援,身在監獄的曼德拉可以,為什麼我們不可以?

讀這本書得到什麼?

600 多頁的《曼德拉自傳》。我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找到那些答案。為什麼是曼德拉?偉人是天生的還是成長的?27 年的監獄為什麼帶來的不是怨恨而是寬容?

但是在尋找這些問題答案的時候,我其實了解到了更多。我不僅了解了什麼是偉大,也了解了偉大是成長,偉大來自于普通,更重要的是我不會盲目崇拜“偉大”,或者覺得普通人沒有機會偉大。

因為了解了偉大來自于普通,我是以對“普通”更加寬容,對他人更抱有欣賞。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我認為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我也了解了什麼是自由。自由是相對的,自由更多來于内心。自由看似是外在的給予,但是更重要的是你是否獲得了精神的自由。

因為一個失去自由的人也能活在當下,我看到了“活在當下”的力量,他不僅拯救一個人的現實,也拯救一個人的精神。

我更了解戒除怨恨,了解寬容,了解物質,甚至更了解了什麼對人生是重要的,它是以塑造了我的人生觀。

這是一本閱讀時很需要耐心的書籍,但是這種耐心是會帶來回報的。在一個視訊如此普遍的時代,願意讀它的人并不多,但是我推薦大家讀這本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