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全球政策愈發混亂,國産車超合資車,又要被卡脖子?

全球政策愈發混亂,國産車超合資車,又要被卡脖子?

活在當下這個時代裡,不知道你有沒有一種感覺,自己每天所看到聽到的,終會和現實有很大差異。過多的即時通訊軟體,過多的視訊直播平台,你觸摸了幾次汽車評測的視訊,你查詢過哪些話題,最終會被算法學習的明明白白。于是,不斷的把同類内容推送給你,一輪又一輪。

如果你是新手買車,那每一款查過的車,相關消息都會主動在App上被推送過至少1次;

如果你是老車換新車,那不僅僅是自己查過的車會被推送,甚至包括二手車;

如果你的換車計劃已經有了1-2年,那這些年就會被App的主動推送覆寫一輪又一輪;

回想一下這之中的種種經曆,相信你會找到屬于自己的結論:“看車的程序中,出現了越來越多國産車的身影。”

全球政策愈發混亂,國産車超合資車,又要被卡脖子?

如果你想買的是普通的油車,中國國産車的出現頻率在逐漸變高,吉利/長城這幾年頻繁的交出100萬/台以上的年銷量,隻比南北大衆低一點,比本田/豐田的單一合資公司更高,更比雪佛蘭+别克+凱迪拉克的之一更高。

當然,如果你想買的是電動車或者新能源車,那基本上會被中國國産車刷了屏。畢竟,跨國車企裡,隻有特斯拉、大衆ID.能看看。

是以,輿論和現實是不是真的,中國車是不是真的赢了合資?

别急,我要聊的,不是參數/平台或者質保

提前說一句,這幾年快速發展的中國車,是不是真的做到了比合資車更好,這種話題,沒法具象化的展現。 因為,汽車身上的零件和系統太多,幾萬個零部件組合之後,每個人看它們、開它們都會有自己“好與不好”的判斷。

全球政策愈發混亂,國産車超合資車,又要被卡脖子?

再有,因為使用了大量的零件,也是以會有很多不同的标準。大家打開配置表單純看到的動力數字、配置資訊等等,也和現實情況之間有着很大的差異。動力數字,有車型标的是發動機淨功率、有的是輪上功率、有的是其他功率,是以才有了“X鲸一場”這種網絡歇後語。當然,我們并不準備過度展開這些詳細的話題,因為幾千字根本不夠完整表達意思的。

我可以帶你們看國産車Vs合資車的角度,首先在于敢不敢。

全球政策愈發混亂,國産車超合資車,又要被卡脖子?

全球化搞了很多年,中國加入WTO也有了很多年,最直覺的一點是,以前的很多進口配件,已經幾乎全部國産了。豐田愛信6AT在中國有合資公司,很多發動機在中國有生産線,晶片産業的集散地也一樣在中國。這,就直接讓各家車企都能用上更好且更便宜的配件。

ESP成了目前汽車的标配項,裝着主動刹車和帶車道保持ACC巡航的車越來越多,車裡的内飾越來越好,這一切都歸功于零部件體系的生産。是以,擺在車企面前的局面就變成了,看誰的造車預算更多、花錢精确度高、成本控制能力強等等。除了少數擁有特殊技術的車企之外,比如豐田THS、本田i-MMD之外,汽車市場裡的同質化高的不像話。1.5T都是170馬力以上,20萬的車配個6AT變速箱都容易被批評成XX車企不良心。

全球政策愈發混亂,國産車超合資車,又要被卡脖子?

是以,N個标準之下,單純靠一輛車的動力參數、加速破百時間、刹車距離、質保期限、MQB平添Vs其他平台這些賬面上的話術,是沒辦法給到好與不好答案的。

是以這個時候,就要看誰更敢幹了。在原本的規則上,稍微提前搶跑一小步,就能帶來相應的差異性,幫助自己賣出更多的車,這是汽車市場長久以來的深層規律。

當然了,敢不敢,分成兩種,一種是相對正面的,比如靠着技術創新搞定了之前的限制、一種是相對負面的,比如拆東牆補西牆。

舉個眼前高時效性的例子,中國電動車保有量在4月突破了1000萬台,而且3月的汽車銷量一出,做傳統車型的很多頭部企業接近銷量腰斬,但是比亞迪/特斯拉這2家的業績還能同步大幅上升,消費者想買什麼,答案很清晰。

但,仔細看市場現狀是,發展了10年左右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裡,自燃問題、資料隐私問題、車輛有故障通過OTA解決等等,反而成了新問題。這背後,就蘊含着敢與不敢的博弈。

全球政策愈發混亂,國産車超合資車,又要被卡脖子?

自燃問題,涉及三電中的兩電(電池、電控),以及車輛自身的安全技術。比亞迪有刀片電池,實打實的做到了針刺不起火、不發熱這種突破,不過路況和碰撞總是複雜的,你我還是能看到相關事件的資訊傳播。比亞迪這種行業龍頭如此,甯德時代的NCM811也栽了跟頭,盲目的追高能量密度,卻反而降低了安全性。至于二線的動力電池廠,在内卷中成了很多車企的香饽饽,能提供高續航,同時采購價格又很低,這就變成了弱勢企業的車輛賣點。是以,電動車市場裡,宣傳自己工況下續航500公裡卻實際隻能跑200多公裡的案例,比比皆是。這就是敢與不敢的第一點,中國車都想殺出重圍,是以進行的嘗試有很多。在這點上反觀合資車,進展确實是緩慢,但底線保持的還不錯,電池基本上都是甯德or比亞迪。為什麼,因為技術規格的驗收門檻高,完善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造車經驗,在這時候是個利好。

全球政策愈發混亂,國産車超合資車,又要被卡脖子?

市場是自由開放的,預算拉滿自然能搞定用好電池這件事,再比對上自己強大的設計、制造能力,電動車在接下來是中國品牌占優還是合資車占優,現在根本沒有答案。尤其是,很多車企的企業預算也開始進入拉滿狀态,大衆在中國搞了自己的電池工廠,還準備落地标準化電芯技術,寶馬、奔馳、本田、豐田,還憋着固态電池的招數,一切充滿變數。

全球政策愈發混亂,國産車超合資車,又要被卡脖子?

智能,也一樣。中國車沖的猛,特斯拉向來單子很大,合資車目前還是穩點,或者說是被技術變軌打了個措手不及,短時間内跟不上。還是老話題,技術供應商的上下遊産業鍊成長起來之後,大家都要開門做生意,車企們又開始搞起了自己的組合方案,于是消費者根本不知道自己買的到底是什麼。

全球政策愈發混亂,國産車超合資車,又要被卡脖子?

理想ONE和自遊家NV還有更多車企都要用地平線征程,誰更好?不知道。

越來越多車企用英偉達orin做自動駕駛晶片,誰更好?不知道。

滿世界都開始在座艙裡内卷起了8155晶片,誰更好?消費者當然更不知道。甚至于,試過之後也不是最終答案,因為信号好不好、本地+雲端政策的配置設定比例等等,全都是變量。

車企自然也要掌握使用者的使用習慣和規律,做自己的主動推送,是以你現在會發現,越來越多的隐私安全話題開始誕生。尤其是,特斯拉這種巨有錢的野蠻人姿态,有錢很多時候還真的就“為所欲為”了。

動力電池好不好的話題、BMS電控能不能對電池安全保持24小時控制的話題、資料安全和資料隐私話題,一切的一切都因為“車企想在智能電動車朝陽産業裡快速搶到先機”,變得無限内卷。内卷的越厲害,就意味着底線的彈性越大。是以,你我就見到了,三缸+增程這種相對莫名其妙的組合,盡管它賣的還不錯。

聊到三缸,想起了豐田,那還有國家政策話題

很多車企認為,三缸是燃油車向新能源過度發展時,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隻要把三缸的技術逐漸提升,提升到四缸的水準就可以了。通用、福特等等幾位之前大力推廣三缸機的先行者,現在已經疼了,換回了四缸。現在市場裡敢用三缸的,除了理想one的增程器之外,無他。至于理想,開始落地四缸增程器新技術,一旦做到了成本均衡,那三缸增程器的命運也一樣是可能随時告别。

全球政策愈發混亂,國産車超合資車,又要被卡脖子?

而說到這個話題,就想到了豐田最近的新動作。在美國市場砸錢搞技術,準備用優化後的四缸發動機,送燃油車的最後一程。可以是做PHEV組成部分,可以是在不限制的市場裡繼續出燃油,當然也有着做增程器的潛力。

什麼三缸一定優于四缸,說到最後還是汽車的核心規律,能不能降本增效。降低成本好說,就怕降低之後沒有人買,那就變成了賠錢的買賣。這就有點難受了,因為距離燃油車完全被新能源車取代,還有着至少10年的時間。這10年的時間,拼的是油電混動/PHEV混動的技術能力,之中除了三電的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内燃機能力。比如,本田的第三代i-MMD就能因為内燃機足夠強大,高速狀态下的内燃機直驅節油+動力響應更好。

全球政策愈發混亂,國産車超合資車,又要被卡脖子?

政策話題,更關于最新的自動駕駛法規。當下,中國汽車的智能化應用程度及速率都是不錯,而這之中也涉及着開篇說過的同質化、破内卷等話題,但賽場不同,得到的結果不同。

全球政策愈發混亂,國産車超合資車,又要被卡脖子?
全球政策愈發混亂,國産車超合資車,又要被卡脖子?

在不同國家與地區,因為其面對的局面不同。部分是,法律法規對于事物的監管存在滞後性,而部分是,法律法規先行并不斷打更新檔。上周,英國剛剛落地了自動駕駛法規的新要求,允許在開啟功能之後,看電視,但尚不允許看手機。截至目前,全國已經有5個國家完成了這一方面的法律制定,各國法規允許的項目不同,不過均打開了相應的限制,如德國允許看手機不允許長時間頻繁向後看、英國允許看電視等。這無疑,讓車企能敢于去做技術先行,拿到自己的破局點。

大陸的交通複雜度高,且市場競争激烈,面臨疊代的過程中,先發展再逐漸監管的政策沒有問題。不過,在這之中,會面對的問題也包括,車企的發力方向不同,日後尋求出海時遭遇新的挑戰等。

全球政策愈發混亂,國産車超合資車,又要被卡脖子?

而關于出海的話題,自然也是十分重要。中國汽車市場幾年前已經有衆多車企喊出了新的話題,從增量競争逐漸轉變為存量競争。随着大陸入世,汽車産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并拿下全球最大市場,而随着保有量的增加,能源模式的轉換,存量競争已經開始。因而,在近幾年間,很多頭部車企開始尋求出海,加碼出海。而海外市場的規則也一樣在快速變化。

全球政策愈發混亂,國産車超合資車,又要被卡脖子?

傳言,德國在考慮砍掉PHEV補貼,淺層看,是大力發展純電動車型,而深層看,因為國情不同技術特征不同,大陸快速成熟的PHEV混動車型,在海外的發展是屬于進一步受限制狀态的。零部件體系還沒有在歐洲開花結果,因為無法釋放成本優勢、智能優勢,再加上補貼等政策的新調整,接下來的出海之路挑戰會進一步增多。

寫在最後:

中國車的成長是顯而易見的,但短時間内說,它已經超過了積澱數十年、上百年的跨國巨頭,還為時尚早。現在的局面是,在中國市場,中國國産車已經能穩穩的在10萬元以下市場裡打赢合資品牌,銷量數字寫的很清楚。10-20萬元市場裡,領克03、長安CS75PLUS、哈弗大狗、吉利、比亞迪的很多車型,已經有了優勢。20萬元以上市場裡,純電動、新勢力等,除了特斯拉還擺不平,其他優勢也在中國車手裡。

但,中國市場之外呢?誰來完成超越。

但,合資品牌開始新能源反攻之後,目前的優勢還能有多少呢。

所謂中國車超越合資車,其實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很多汽車企業掌舵人最近幾年所警示的那句,經過一段時間的競争,車企會發生大量淘汰。屆時,中國品牌還能不能剩下10家主流的,這才是關鍵所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