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莽莽荒原到萬頃良田,70多年來累計生産糧食近1萬億斤——寫在黑土地上的勞動者之歌(奇迹在這裡誕生)

作者:環球網

來源:人民日報

從莽莽荒原到萬頃良田,70多年來累計生産糧食近1萬億斤——寫在黑土地上的勞動者之歌(奇迹在這裡誕生)

圖①:北大荒集團機械收割作業。

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攝

圖②:北大荒墾豐種業種質資源庫。

資料圖檔

圖③:北大荒江濱農場。

耿 全攝(人民視覺)

圖④:2021年10月,北大荒集團建設農場搶收大豆作業場景。

許穎獻攝(人民視覺)

資料來源:北大荒集團

開欄的話

人民創造曆史,勞動開創未來。回望來時路,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産黨人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接力奮鬥,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迹,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

因為勞動創造,我們擁有了曆史的輝煌;因為勞動創造,我們取得了今天的成就。今日起,本版推出“奇迹在這裡誕生”欄目,講述無數英雄、億萬人民在各個部門、各條戰線、各行各業不斷突破、創造奇迹的光輝故事,激勵每一位平凡而偉大的奮鬥者,在每一個平凡而偉大的崗位上,用汗水澆灌收獲,以實幹笃定前行,不斷譜寫新時代的勞動者之歌。

車行三江平原,正逢水稻插秧時節,一派春忙景象。農田裡人車碌碌往來,給黑土大地披上一襲嫩綠輕紗。

撓力河自西而東浩蕩奔流彙入烏蘇裡江,兩岸沼澤遍布、蘆葦叢生。同行的墾區同志提示,這依稀便是“北大荒”拓墾之初的模樣。

人民創造曆史,勞動開創未來。開發建設70餘載,一代代志士在這裡接續奮鬥,曾因荒蕪而得名的“北大荒”,已成為大陸重要商品糧基地、糧食戰略後備基地,有了新的名字“北大倉”。

“70多年來,北大荒累計生産糧食9570.6億斤,向國家交售商品糧8116.6億斤,糧食綜合生産能力連續11年穩定在400億斤以上,為中國人端穩自己的飯碗作出了重大貢獻。”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守聰說。

挺進荒原 澆灌汗水

從撓力河濕地驅車向南,至興凱湖畔,王震将軍率師開發北大荒紀念碑高聳入雲。

“亘古荒原,渺無人煙,荊棘叢生,走獸之栖……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七年始,墾荒志士挺進。”碑文炳炳烺烺,将記者思緒帶回到那個創業多艱的年代。

1947年,為響應毛主席“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偉大号召,從延安走來的人民軍隊挺進北大荒,喚醒了沉睡的荒原。

“領隊說‘到了’,我們下爬犁四處打望,荒沼遍地,除了一棵大樹,什麼都沒有。”初到情形,年屆八旬的七星農場退休職工李懷存記憶猶新,這位1966年從部隊轉業到北大荒的老戰士已在當地紮根半個多世紀。

複轉官兵、支邊青年、城市知識青年……數十年間,近百萬墾荒大軍相繼奔赴祖國東北角,把汗水融入荒野,用青春澆灌黑土。

“早起三點半,歸來星滿天。啃着冰凍馍,雪花湯就飯。走着創業路,不怕萬重難……”

采訪間隙,李懷存老人輕聲哼唱起當年的歌謠,“革命理想高于天,惡劣的自然和物質條件并沒有使我們退縮。”

昔日北大荒,今朝北大倉。從小興安嶺南麓、松嫩平原到三江平原,昔日荒無人煙的處女地,今日良田連片、林帶交織、城鎮棋布,糧食年産量從開墾初期的0.048億斤躍升到2021年的460多億斤。如今,北大荒以占全國2.4%的耕地面積,為國家提供了近14%的商品糧。

裝置更新 精神不滅

去年,本在當地電視台工作的90後李洋,做過一期報道後,決定轉行成為查哈陽農場農機服務中心的技術員。那期報道講的,正是新中國第一位女拖拉機手梁軍的故事。

1948年,黑龍江省委舉辦拖拉機手教育訓練班,班裡70多個學員,隻有梁軍一個女孩。

雜草比人高,遍地枯葦塘,開荒難度不言而喻。蒼天曠野間,梁軍吃着煮洋芋,喝着地溝水,睡在帳篷裡,夜間作業還時常遇到野獸……

經過報道,梁軍的墾荒故事傳遍五湖四海。不斷有女學員來到北大荒,組成了大陸第一個女子拖拉機隊,梁軍任隊長。從拖拉機手到大學生,再到農業技術專家——半個多世紀以來,梁軍的勞動精神鼓舞着無數人逐夢北大荒。

李洋的外祖父劉鳳山,1961年大學畢業後來到梁軍曾開墾過的查哈陽農場報到,成為一名農機手。

“用農機起壟耙地,全靠眼睛指揮。”作為幹了45年農機手的“老把式”,劉鳳山回憶,剛工作那些年,大家都是“犁後喘”——拖拉機隻管牽引,人跟着扶穩木犁,累得直喘粗氣。

“新裝置接二連三問世,農機馬力也翻了番。”李洋的父親李海福1983年參加工作,見證了墾區機械化率的快速提升,“現在拖拉機、收割機、插秧機應有盡有,田間管理還有飛機航化作業,再也不用‘面朝黃土背朝天’了。但是,當年苦幹實幹的勞動精神不能丢。”

如今,北鬥衛星導航正成為農機作業的“天眼”。“設定好AB點後農機能夠自動作業,精準筆直,駕駛員隻需調頭轉彎。”這幾天,李洋正忙着在電腦上修正參數,他發明的“一車一表”工作法,将10餘項反映機車作業的資訊集于一張表格,能夠更好地節糧減損。

望向農場主幹道上梁軍的雕像,李洋說:“北大荒精神就是接力棒,會在這裡一代代地傳遞下去。”

服務大局 勇于擔當

4月14日,一列滿載3000噸大米的專列從哈爾濱緊急發往上海,助力疫情防控。“我們經過36小時不間斷生産,順利完成其中500噸優質大米的加工任務。”北大荒米業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

“黑龍江墾區因國家戰略而生,墾區人始終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産品有效供給作為己任,服從服務于國家大局。”王守聰說。

2003年抗擊非典期間,北大荒米業集團創造了7天向北京發運2萬噸優質大米的紀錄,緩解了首都糧食緊張局面;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0年西南五省旱災期間,北大荒米業分别緊急加工調運大米2400噸和1.05萬噸,有力保障災區糧食供應……北大荒農服集團黨委副書記王翠賢介紹。

走進北大荒博物館,一面長達25米的銅牆引人沉思,牆上镌刻着1.2萬多名拓荒者的名字。“這僅是其中一部分,北大荒開發建設以來,共有5萬多人長眠在了這片黑土地。”講解員介紹,“70多年風雨兼程,鑄就了宏偉篇章。每年大地上那層層的麥浪,就是一首首寫在黑土地上的勞動者之歌。”

“真正的生活,就是開拓。有志者事竟成,有堅強的事業心,人生才顯得充實,精神才有所寄托,困難才得以克服,高峰才可能攀登。”

——張源培,被譽為“北大荒奶牛之父”。

“我并不富有,更不是富豪,我可以穿一雙膠鞋幾十年如一日走在田埂上,我可以用一支原子筆寫滿幾十本厚厚的筆記,但是,為了墾區水稻事業的發展,我什麼都舍得。人這一輩子圖什麼?圖事業、圖理想,我圖的是讓每一個中國人都能吃上北大荒香甜的大米。”

——徐一戎,被譽為“北大荒水稻之父”。

“那時曬場上堆着不少糧食。因為這是國家的,我們沒有一個人去動一粒。”

——孔德喜,八五三農場糧食保管員。上世紀60年代,糧食成為國家的緊缺物資。他日夜守着如山的糧堆,即使長期挨餓,也不曾動過一粒糧。

“共産黨員隻能自覺适應革命,決不能要求革命适應自己。”

——張文忠,作為參加過二萬五千裡長征的老戰士,在北大荒奮鬥了一生。

“苦幹實幹,誓叫荒山變青山。”

——孫俊福,甯安農場勞工。在沒有電、沒有文化生活的大山裡,從1976年到1995年共植樹48萬株,總面積達1480畝,為國家創造财富1600多萬元。

“北大荒,紅旗揚,好風光,生産大軍上戰場。赤手舉,空拳張,裸頭頂,露脊梁,真兄弟,好兒郎!草蓋房,葦作牆,葦折薪,草照亮,草鋪褥,葦墊床。今日草為人用人作主,昨日地被草占草為王……筚路藍縷功勳大,移山填海任務忙,胼手胝足形骸苦,掀天揭地志氣昂。點大豆,種高粱,苞米高,小麥黃。冬非不冷,秋非不涼,蟲咬非不痛,日灼非不傷,更非粗糧勝細糧,人堅強……何謂勞動生産?何謂社會主義建設?何謂開辟北大荒?不是寒徹骨,何處梅花香?不是人勞碌,何由谷滿倉?不為機器早替人力苦,何須六億五千萬人齊緊張!……何家子,何氏娘,何等英雄何模樣,首開北大荒。不奇巧,太平常,一群小兒女,幾多少年郎,跟黨走,幹勁升,無他長。”

——聶绀弩《北大荒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