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若羚 朗讀┃紫蘇
指導┃郭新愛 編輯┃丄學号
指導┃郭新愛 編輯┃丄學号
直播預告
五環作文讓你寫作飛起來,5月1日開始連續五天的每天晚上6:00-7:00,山伯老師在山伯教育視訊号邀您共赴作文之旅,我在山伯教育視訊号等着您!
《奇葩說》裡席瑞的一席話,引起衆多網友的深思。
他說,他從小在單親家庭裡長大,“家裡沒錢,養你不容易”是他聽到最多的一句話。

有一次,他在超市裡的對着橘子罐頭看了很久,還忍不住摸了一下。外婆看到了,猶豫了一下還是給他買了一罐。
回家路上,外婆對他說:“這個罐頭,能抵一頓飯錢了。”聽到外婆這麼一說,原本香甜的罐頭,讓他瞬間感到了苦澀。
現在的他,雖然可以賺錢了,但是隻要一花錢他就會有一種負罪感。即使生病了,隻要病得不重他就不敢去醫院。
心理學教授彭凱平曾說:“父母告訴孩子我們缺錢,比不上别人,實質上是在向孩子灌輸貧窮感,會讓孩子産生自卑和愧疚的心理。”
很多父母以為孩子不懂父母的艱辛,是以一味地在孩子面前哭窮。可這樣的哭窮教育,反而摧殘了孩子的内心。
哭窮式的父母,養不出内心富足的孩子。
一
父母哭窮孩子的成長裡
便覺得「我不配」
知乎上有人提問:父母老是哭窮,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一位網友的回答,引發衆多網友的共鳴。
她說,最痛苦的不是生活上的貧窮,而是父母不斷地向你哭窮。這種窮的觀念會讓“我不配”深入到骨子裡。
的确如此,生活的貧窮并不會傷害孩子,而父母從小對孩子哭窮,才會讓孩子心裡留下一輩子的創傷。
知乎上的一位網友說,她的父母從小愛跟她說“家裡沒錢”,使得她從小就覺得自己“不配”。
她從不去裝修好一點的服裝店,更不敢去名牌店,因為父母從小就告訴她,那裡面的東西,她們買不起。
以至于在她的潛意識裡,漂亮的東西她隻能可望而不可及。
即使到現在她有足夠的能力買,心裡也會覺得自己不配擁有,遲遲不敢買。
生活中的這種“我不配”感,讓她在情感裡也極度沒有安全感。
戀愛時,男朋友沒有及時接她的電話,她會懷疑;沒有給她回微信,她也會懷疑。她不斷地向對方索要着安全感。
一旦失戀,她又陷入了不斷地自我懷疑中不能自拔,“我不配”的心理一直纏繞着她,影響着她。
弗洛伊德的“童年陰影”理論,認為人的創傷經曆,特别是童年的創傷經曆會對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響。
從小被父母哭窮的孩子,因為長期處于貧窮和窘迫,長大了很難有自信。
即使是富裕的家庭,如果父母過多地和孩子強調金錢的來之不易或者将金錢的維持建立在孩子的痛苦上,那麼孩子的内心也是很難富足的。
父母不斷地哭窮,隻會讓“我不配”的心理一點一點地吞噬着孩子的成長。
二
父母對孩子哭窮
孩子便會用一生治愈自卑
生活中,你是否也經常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
“這個太貴,咱家窮,買不起。”
“渴了回家喝水,買什麼飲料,沒錢買。”
“穿别人衣服怎麼了?買新的,多花錢啊。”
很多的父母喜歡在孩子面前哭窮,以為這樣可以讓孩子更懂事。
但事實往往是,父母不斷地給孩子營造出窮的現象,隻會讓孩子陷入了深深的自卑之中,難以自拔。
抖音上的一名叫北魏先生的旅行部落客,就曾深受其害。
他出生在農村,爺爺在他小的時候在當地做出了一些成績,于是他們一家從農村搬到了縣城,生活也算小康家庭。
但是他的父母卻從小對他哭窮。雖然後來他明白父母這麼做,是想讓他明白生活的不易。
但是父母哭窮式的教育,卻一度讓他感到很自卑。這種從小紮在心裡的自卑,一直影響着他,直到他參加工作。
小時候,他在别人面前還總感覺矮别人一頭,做什麼事都沒有自信。參加工作後,也有嚴重的社交恐懼症。
後來,随着遠離父母獨自吃苦的幾年,他才慢慢地在工作中建立了自信。
兒童學家阿黛爾法伯說:“永遠不要低估了你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聰明的父母,不會經常在孩子面前強調家裡沒錢,而是身體力行地給孩子展示“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
而父母經常哭窮的家庭,孩子往往會變得敏感自卑,也很難擺脫窮的思維,如果孩子本身不去改變,也許這一生都在碌碌無為。
三
父母傳遞積極的生活态度
孩子的成長裡才有自信心
《貧窮的本質》一書中提到:“貧窮是一種病,而且會遺傳,它除了會帶給你習慣,還會帶給你貧窮的思維方式,會局限你的思維。”
生活中,父母傳遞積極的生活态度,孩子在未來的生活裡也更自信。
那麼,作為父母我們可以這樣做:
01
坦誠相待
讓孩子了解家庭生活的開支
李玫瑾曾說:“和孩子談錢越早越好,讓孩子知道,賺錢是辛苦的,孩子才會懂得幫助家裡分擔經濟壓力的責任。”
網上看到一位媽媽的分享:她在孩子7歲時,便開始有意識地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的生活開支中來,比如她會帶孩子去市場買菜,然後隻給孩子100塊錢,讓他自行安排今晚的夥食開支。
剛開始,孩子每次都超出了預期成本,但是慢慢地,孩子便能合理規劃金錢,也更能了解父母的不易了。
很多孩子對錢沒有概念,是以提早地讓孩子了解家庭的生活開支,讓孩子知道賺錢的不易,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才更有責任感,更有動力。
02
告訴孩子
不要把自信建立在金錢上
傅首爾曾在《奇葩說》裡說:“我不會告訴我的兒子不聰明,我會告訴他家裡不富裕。但是你這麼聰明,你這麼帥氣,你有這麼多的閃光點,為什麼要把自信建立在金錢上。我會告訴孩子現在沒有,但是以後會有,我不會告訴孩子,現在沒有,注定沒有。”
一個人的自信心,并不是和金錢的多少成正比的。是以父母應教導孩子不要在乎外在的物質、金錢,而是要培養孩子的内心的富足。
讓孩子在面對金錢充足的時候,不害怕,能夠承受得起财富,面對金錢不足的時候,不怨天尤人,知足常樂。
03
父母不能妄自菲薄
要有積極的生活态度
抖音上看到一個“寒門貴子”龐衆望的采訪:他家境貧寒,父親精神失常,母親癱瘓在床,一家人靠撿廢品生活。
但他樂觀豁達,自強不息,還以774的高分考入了清華大學。
龐衆望的樂觀豁達,深受着母親的影響。
雖然家境貧寒加上行動不便,但他的母親不管何時何地總是很愛笑。
她也從未在孩子面前說過一次苦和累,常常鼓勵孩子要朝前看,積極地面對生活。
可見,家庭的貧困并不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關鍵是父母對待生活的态度。
父母對待生活的态度積極樂觀,孩子自然也會樂觀豁達。
四
要用積極樂觀的生活态度感染孩子
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認為:“過分重視金錢,是導緻大部分人感到不幸福的主要原因。如果孩子從小能擁有健康的金錢觀,便容易獲得幸福的心态。”
父母常對孩子哭窮,把經濟的壓力發洩到孩子的身上,很可能會讓孩子自尊心受挫,沒有安全感,甚至導緻孩子一輩子的心窮。
而父母積極努力對待生活,孩子自然會擁有一顆充盈的内心,也能客觀看待自己的處境,合理規劃自己的生活,坦然面對自己的短處。
這世上,孩子不會以生俱來的自卑,隻有用錯方法的父母。
作為父母,不要用哭窮式的教育去摧殘孩子的心,要用積極樂觀的生活态度感染孩子,進而激發孩子的無限潛能,成就他的多彩人生。
作者:若羚,一位愛折騰,愛學習的二寶媽媽
朗讀者┃紫蘇
紫蘇,遼甯本溪人,現居日本,碩士學曆,永遠保持好奇心,努力做個斜杠青年,熱愛生活,熱愛朗讀,渴望用聲音傳遞溫暖和力量。
山伯教育指導┃郭新愛
郭新愛,深圳市某國小校長,一級教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寶安區先進教育工作者,曾擔任德育處主任,從事教育34年,熱愛書法和文學創作,作品屢獲各級各類書法文學比賽大獎,關注青少年成長、心理教育和親子養育綜合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