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穿越394年,和老字号張小泉對話

穿越394年,和老字号張小泉對話

“磨剪子嘞戗菜刀……”一句嘹亮清脆的吆喝聲,穿透了時空,喚起了多少人兒時的記憶。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戗刀磨剪子的生意相當紅火。磨刀匠人總是肩扛着一條長闆凳,邊吆喝邊遊走在街巷中,支撐起一個可以養家糊口的行當。

磨剪刀的生意紅火,背後反映出的正是那代人對手工剪的愛護與珍視。“小時候爸媽工作忙,一直都是奶奶帶我。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奶奶的針線簍裡那把黑乎乎的剪刀,她日常一邊縫縫補補,一邊給我講故事。”90後長曉晨回憶道。

一把手工剪,傳給三代人。這是無數個擁有張小泉手工剪家庭的真實寫照。

舊時光如同白駒過隙,兒時回憶也越來越模糊,但張小泉這個做剪刀的品牌卻成了一代人的記憶碎片,被深深地烙進了心裡。

“在拼多多看到了張小泉的官方旗艦店,買了一套和變形金剛聯名的刀具。還是老品牌值得信賴,也是買的一份情懷。”曉晨又補充了一句。

拼多多正是最早扶持國貨興起的電商之一。早在2019年,張小泉的官方旗艦店入駐拼多多。在平台“百億補貼”的支援下,越來越多消費者重新認識國貨,追捧國貨。

國貨也強勢回潮,老字号煥發了新生機。

在張小泉的工廠生産線上,擁有堅實臂膀的機器人拉鋼開刃,好不熱鬧。機械化、智能化的生産,使張小泉在兼具高工藝的基礎上提升了産能。

而在另一個生産工廠中的房間,負責純手工鍛造剪刀的師傅陳偉明,也正在和徒弟快速擊打一塊經過1250攝氏度高溫加熱的鋼鐵胚料。這正是張小泉剪刀獨有的“嵌鋼”技術——将鋼條嵌入鐵槽之内,使之具有了鋼鐵分明、刃口鋒利的特點。所謂“好鋼用在刀刃上”,說的正是張小泉這一傳統技術。

一次次鋼鐵與火的淬煉,也煉就了穿越數百年曆史的張小泉,洗盡鉛華、曆久彌新,成為了千萬消費者家中的好幫手。

穿越394年,和老字号張小泉對話

老匠人

“張小泉就是我的家。”陳偉明動情地說道。

22歲子承父業,陳偉明将自己全部的青春年華都留在了張小泉。快40年日複一日地敲敲打打,隻為做好一把最平凡不過的剪刀。這是屬于“張小泉式”的浪漫,也是像陳偉明這樣一代匠人對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深情告白。

回憶往昔,陳偉明覺得自己是個非常幸運的人。父親作為啟蒙師傅,喚起了他對制作剪刀的熱情。入行之後,又師從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的傳承人施金水。

“師父對我很嚴格,在學徒時期,對我每項工作任務都很嚴格。”施金水一共有三個徒弟,陳偉明排行第二,但在施金水心中,陳偉明天賦是最高的。私下裡,施金水曾經這樣評價陳偉明:(手藝)最接近祖師爺張小泉。

得到師父如此高度的贊譽,隻有陳偉明心裡清楚,自己為這份事業投入了多少。

“制作一把古法剪刀,從試鋼試鐵到包裝入庫,一共要經曆72道工序。其中嵌鋼、敲縫道、淬火這三個工藝最為重要。爐竈鍛打決定了剪刀的内在品質,鋼鐵分明。淬火則保證了剪刀刃口鋼達到硬度與韌度的要求。”陳偉明介紹道。

内行人判斷一把剪刀好不好,主要看“鋼火”,而鋼火好也包含了三層意思:一是指剪刀刃口用的鋼好;二是指熱處理工藝過關,火候處理得好;三是指使用順手,如果使用不順手,那再好的鋼,淬火再過關,也未必能獲得消贊者青睐。

陳偉明對鍛造剪刀,早已産生肌肉記憶。如今,陳偉明也帶着兩個徒弟,将這項誕生于張小泉的非遺繼續傳承。陳偉明坦言,“師父怎麼教我的,我就怎麼教徒弟。大家做一把剪刀很辛苦,經曆了70多道工序後,最後能不能達到開合和順,最後一道環節‘拷油’非常關鍵。”

“拷油”環節在行業内有一句俗語叫:疖老兒歸總。意思是說前面所有工序的病疵,到此來個大聚合,鍛打時的毛病、磨削口線不直、凹凸口、裡口尾部不磨透、塌頭、起節、圓口、側口等毛病都将在這裡集中,這就需要“拷油”師父有高超的技術,一一加以解決,最終使剪刀達到開合和順。

穿越394年,和老字号張小泉對話

紛繁複雜的工作,日複一日地持續,陳偉明用踏踏實實地踐行,诠釋了老匠人對張小泉的熱愛,對非遺的堅守。

直到今天,陳偉明本已經從張小泉退休3年了,但他仍然離不開張小泉的工廠。“我每天早晨5點就得起床,從杭州蕭山乘二号線、五号線、四号線,倒三條地鐵之後,坐上公司的班車,8點才能到工廠。”

陳偉明之是以這麼拼命,一方面是為了培養更優秀的傳承人;一方面是努力兌現預定給收藏家的手工剪。“我和徒弟兩個人配合,一天也隻能做出一把做工精美的剪刀。”

如今,傳統手工剪已經停産數年,但為了更好地向消費者宣傳張小泉、宣傳非遺,年至花甲的陳偉明還是兢兢業業地堅守在工廠裡淬火、打磨。

談到張小泉,陳偉明很感恩。“我們家六口人,最困難的時候,我成了家裡的頂梁柱,張小泉得知我家裡的困難,每個月除了給我發工資,還要多發50元錢的生活補助,在那個年代,50元錢能辦好多事兒。”

也正是因為公司對陳偉明師傅的支援幫助,讓陳偉明對這段長達40年的工作無怨無悔,發自内心的熱愛,成為非遺傳承中最平凡的注腳。

新張小泉

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張小泉也在經曆一代代的更疊。從手工鍛造到實作全自動化、智能化生産,張小泉不斷地完成新舊交替。在張小泉的創新之路上,像陳偉明這樣的傳統手藝人成為了張小泉的産品字典。

早在1957年,杭州張小泉剪刀廠成立後,就出現了機械彈簧錘與模闆沖壓逐漸取代手工鍛打,張小泉剪刀由此進入半機械化、機械化生産的時代。

彼時,施金水作為張小泉剪刀廠的第一批勞工,主要負責剪刀的品質檢測與技術指導。面對手工剪的式微,施金水沒有落寞,反而感歎技術的進步讓勞工解放了雙手。

但這并不意味着,老工匠對新技術就沒有用武之地了。施金水通過自己的技術修養與積累,及時、準确地辨識出那些從流水線上淘汰下來的産品在哪裡出了問題,是否需要返工或者報廢。同時,他又通過對模闆的不斷完善與改進,令其在功效上盡可能接近手工制作的樣式。

不論時代如何發展,張小泉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核心技術。這既是師父施金水的使命,也是陳偉明的責任。

實際上,陳偉明在手工剪上不斷地更新技術,為工業化生産線的制造流程提供了極大的幫助。據陳偉明介紹,張小泉的剪刀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刀鋒似尖筍、刀柄如一個渾圓的老酒壇,陳偉明通過不斷更新技術、縮短工序,讓張小泉剪刀的制造實作了降本增效。

曾經一天鍛造一把刀的時代仿佛還在眼前,可機器人全數字化生産已經照進現實。

張小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總經理夏乾良介紹:“在這幾年來,我們也在思考怎麼把祖上好的工藝固化下來,為此我們做了很大投入,目前已經實作了全線自動化生産,張小泉現在很大比例的産品,已經通過機器人全數字化的完成,這也是老字号走向新生代的過程。”

真國潮

從老字号走向新生代,是張小泉當下要完成的使命。作為一個家家都用的品牌,張小泉這三個字早已成為了一個具有民族意義的符号。

如何在新時代創造出新機遇?國潮成為了張小泉最強大的助推力。張小泉品牌部也認為,“現在的消費者為國潮買單,看重的是産品背後的文化符号與美學價值,說到底其實是精神價值,不管是消費者還是品牌都達成了中國的文化是值得驕傲的這一共識,是以,當品牌和消費者懷揣着同頻的文化認同和民族自信時,品牌的動作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

基于此,張小泉以老字号的身份玩轉新營銷。更新張小泉IP形象,進行品牌IP形象在多場景中應用和周邊延伸;籌備融合張小泉元素包含劇本殺和市集的品牌日線下體驗活動;和杭州良渚文化聯名開發各類産品;和變形金剛聯名推出套刀産品……嘗試年輕人熱衷的形式,推陳出新。

近兩年在直播電商平台的助力下,張小泉和年輕人溝通的機會大大增強,成本大大降低。

據張小泉電商部負責人蔣勇介紹,2019年,張小泉作為第一批入駐拼多多的旗艦店,平台給予了他們很大的扶持。入駐拼多多以來,張小泉的銷售曲線呈現火箭式的蹿升,整個品牌單月銷售超過1000萬。“管道為王,拼多多成為了我們打開更大市場的重要突破。讓我們驚喜的是,拼多多除了官方的百億補貼扶持,在各種大促節點上,都有專屬的小二跟我們對接,這也是作為一個國潮品牌,我們被重點對待的一種驚喜。”

幾天前,拼多多發起了“多多新國潮”張小泉直播專場,在當天下午3點半,張小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總經理夏乾良走進直播間帶貨,掀起了網友的瘋狂下單。

截至當晚8點,在夏乾良的帶動下,累計超過146萬網友湧進直播間,“變形金剛”“良渚文化”等文創聯名款産品,以及張小泉空氣炸鍋等創新産品均備受網友好評,直播間也在短時間内即沖上刀剪類目熱榜第一名,并帶動了張小泉拼多多旗艦店銷售環比增長了53.68%。

如今,在“多多新國潮”帶動下,越來越多像張小泉一樣的老字号、國貨品牌彙聚到拼多多平台上,百年沉澱的工匠精神煥發生機,老字号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來源|AI藍媒彙 作者|楊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