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紅磚美術館打開“自由影像——親密關系”的詩意影像空間

在紅磚美術館打開“自由影像——親密關系”的詩意影像空間

紅磚美術館“自由影像——親密關系”展覽現場

一場線上雲開幕拉開了紅磚美術館新展“自由影像——親密關系”(Video at Large – Intimacy)的序幕。這場由紅磚美術館與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合作呈現的展覽,“從籌備到落地雙方共同經曆了一場跨越時空的艱難、困苦而充滿想象力的‘親密關系’,在紅磚美術館建構了一個影像藝術的時空隧道,探索在沉浸式的空間中觀衆如何感覺影像、裝置作品構成的親密關系。”紅磚美術館館長闫士傑在新聞釋出會上說到。

本次展覽策展人奧迪爾·布爾呂(Odile Burluraux)和傑西卡·卡斯特克斯(Jessica Castex),從不同 度對“親密關系”這一主題展開探讨。“親密”一詞的詞根來自于拉丁語單詞“intimacy”,是每個人内心深處最私密的部分,包括我們的思想、情感、身體、以及構成我們存在的所有關系。但是,從21世紀初真人秀和網絡出現以來,一個全新的變化正在形成,“什麼是親密關系”這個概念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我們甚至會與許多陌生人共享這種親密關系。展覽“自由影像——親密關系”試圖捕捉這種變化,呈現各種關于親密關系的概念。

在紅磚美術館打開“自由影像——親密關系”的詩意影像空間

埃德·阿特金斯《生日快樂!!!》,2014

紅磚美術館“自由影像——親密關系”展覽現場

在紅磚美術館打開“自由影像——親密關系”的詩意影像空間

瑞秋·羅斯《坐、喂、睡》,2013

紅磚美術館“自由影像——親密關系”展覽現場

展覽首先呈現的是根植于家庭和社群空間的隐私,由安熱·萊恰(Ange Leccia)的《薩巴蒂娜》(Sabatina)引入,這件作品為我們打開了通向“親密關系” 的入口。影片在浴缸中拍攝,少女漂浮的面孔注視着我們,形成一幅藝術家女兒的私密肖像。

在紅磚美術館打開“自由影像——親密關系”的詩意影像空間

安熱·萊恰《薩巴蒂娜》,1996

紅磚美術館“自由影像——親密關系”展覽現場

在紅磚美術館打開“自由影像——親密關系”的詩意影像空間

彼得·菲茨利和大衛·懷斯

《貓咪》2001

《狗》2003

紅磚美術館“自由影像——親密關系”展覽現場

在紅磚美術館打開“自由影像——親密關系”的詩意影像空間

瑪利亞姆·本納尼《漸次王國》

2015-2016

紅磚美術館“自由影像——親密關系”展覽現場

從浴缸、廚房、寵物貓狗等日常形式,到 族社群和城市公共空間的共同記憶,再到社交媒體以及人工智能影響下的全球互聯化世界,參展藝術家從各個方面探索了親密關系的想象和邊界。肖像和自像的相繼出現,對親密關系的圖景和自我延伸的概念進行了探索。親密關系被分享、公開、記錄成為腳本,并被重新定義。

在紅磚美術館打開“自由影像——親密關系”的詩意影像空間

菲利普·帕雷諾《緻謝:米歇爾·阿馬提約、雅梅爾·貝納莫爾、雅克·沙邦-戴爾馬、詹姆斯·齊蘭德、莫裡斯·科蒂切利、于貝爾·迪伯杜、弗朗索瓦·杜莫林、埃比尼澤·霍華德、巴黎M/M、皮埃爾·孟戴斯-弗朗斯、和路雪、尼爾皮克、阿蘭·佩雷菲特、伊内斯·凡·拉姆斯韋德和維努德·馬塔丁、安娜-萊納·瓦尼、安格斯·揚》,2000

紅磚美術館“自由影像——親密關系”展覽現場

在紅磚美術館打開“自由影像——親密關系”的詩意影像空間

貝爾蒂耶·巴克《背負的遷徙》,2012

紅磚美術館“自由影像——親密關系”展覽現場

在紅磚美術館打開“自由影像——親密關系”的詩意影像空間

卡米耶·昂羅《太累了》,2013

影像投影,13分,彩色有聲

圖檔由藝術家、塞萊克斯電影制作公司

與巴黎卡邁勒·梅隆赫畫廊提供

展覽主題随着現場動線的深入由淺及深,我們随着作品會漸漸去思考媒體所帶來的壓力,以及這種壓力下的隐私。數字時代帶來的轉折點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的私密空間,對這種私密空間的反思在這個展覽當中的最佳展現是菲利普·帕雷諾和道格拉斯·戈登(Douglas Gordon & Philippe Parreno)創作的《齊達内:21世紀的肖像》(Zidane, un portrait du 21e siècle)這一影像裝置。作品以晃動的鏡頭拍攝了齊達内的比賽,夾雜着許多莫名其妙的電視轉播畫面和“意識流”片段。質疑了在媒體和技術的發展下,一個人的生活被完完全全展現在所有人的眼前時,應該如何保護自己。

在紅磚美術館打開“自由影像——親密關系”的詩意影像空間
在紅磚美術館打開“自由影像——親密關系”的詩意影像空間

道格拉斯·戈登和菲利普·帕雷諾《齊達内:21世紀的肖像》

2006

紅磚美術館“自由影像——親密關系”展覽現場

在紅磚美術館打開“自由影像——親密關系”的詩意影像空間

權河允《489年》,2015

虛拟現實影像

圖檔由藝術家、薩托畫廊和阿拉裡奧畫廊提供

對于展覽的表現形式,策展人傑西卡·卡斯特克斯表示:“正如這次展覽的标題,重點是對‘次元’、 ‘延伸’、 ‘尺度’這些概念進行思考,反映了當代影像裝置不同的形式和特點,其中有建築元素、雕塑、家具、多螢幕等各種媒體,共同建構了一個環境;這些集合創造了一種符号庫,同時又能夠生成叙事,使觀衆能夠沉浸式參與其中并且充分互動。”

策展人奧迪爾·布爾呂把這次跨越中法的展覽當成一個不斷更新自我的機會,“與紅磚美術館的合作也讓我們對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的這些影像藏品提出新的問題與挑戰,對藏品所代表的主題重新思考,比如這次藝術家夏洛特·莫斯(Charlotte Moth)用中國的雕塑重新去構思她的視覺作品,與紅磚美術館的空間完美對話。”

在紅磚美術館打開“自由影像——親密關系”的詩意影像空間

夏洛特·莫斯《帶殼的女士,兩次:庫房》

2017

在紅磚美術館打開“自由影像——親密關系”的詩意影像空間
在紅磚美術館打開“自由影像——親密關系”的詩意影像空間

夏洛特·莫斯《帶殼的女士,兩次:庫房》在紅磚美術館“自由影像——親密關系”展覽現場

作為第十六屆“中法文化之春”的重要項目,此次展覽由紅磚美術館主辦,巴黎市博物館聯盟、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法國駐華使館協辦,并得到北京法國文化中心的大力支援。法國駐華大使羅梁(Laurent Bili)表示:“得益于充滿創新的雙邊合作,巴黎最有聲望的博物館之一——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收藏精選能夠在‘中法文化之春’的活動下,在北京紅磚美術館與中國觀衆相遇,并且帶着觀衆走進當代影像藝術獨特而豐富的創作形式,我為此感到欣慰。”

在紅磚美術館打開“自由影像——親密關系”的詩意影像空間

法國駐華使館大使 羅梁(Laurent Bili)

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自上世紀60年代設立影像部 以來,長期關注這種不斷發展的媒介,在推動影像藝術方面發揮了先鋒作用;此次展覽從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衆多影像收藏中甄選出16件作品,其中不乏威尼斯雙年展獲獎作品。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館長法布裡斯·赫爾戈特(Fabrice Hergott)在釋出會上強調:“藝術文化的交流在兩國的交流中非常重要,20多年來,我們一直與中國的藝術家、中國的藝術作品保持着非常緊密的聯系,中國藝術的參與是我們工作極為重要的一部分,這對我們了解當代藝術将帶來更新、更重要的内容與視角。”

“我們試圖共同探索把博物館的‘永久收藏’不斷解封,通過不同時期的策展人和不同地域的藝術機構平台,講述和建構‘永久收藏’在新的時間、空間中所形成的軌迹與圖譜。”紅磚美術館館長闫士傑表示:“我們期待為更多藝術探索者搭起橋梁,構築平台,使更多觀衆能在紅磚閱讀和感覺藝術家講述自由創造的内心獨白。我們站在北京這塊深厚的文化沃土上從不敢懈怠,為推動文化藝術的交流與發展一直努力前行!”

*未成年人需在家長/監護人陪同下參觀

正在展出

CURRENT EXHIBITION

“自由影像——親密關系”2022.4.29-2022.7.3

在紅磚美術館打開“自由影像——親密關系”的詩意影像空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