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紀錄片《又見三星堆》總導演手記:給文明以歲月 給時光以生命

紀錄片《又見三星堆》總導演手記:給文明以歲月 給時光以生命

《又見三星堆》總導演 王劍

古人相信螢火蟲乃腐草所幻化,是以才有“腐草為螢,耀采于月”的浪漫想象。當文明的疊代新生行至21世紀,人們憧憬着一個更好的未來。然而考古學是一門追溯過去的學科,在當今這個變幻萬千的時代,它有何現世意義?考古人揮舞手鏟在厚土之下究竟在尋找什麼?是尋找生命亦或時間留下的證據,還是尋找那忽明忽暗卻點亮夤夜的螢火蟲,我認為二者皆是。從人類在洞壁上留下的第一個手印開始,我們就作為永恒的一部分而閃耀。

紀錄片《又見三星堆》總導演手記:給文明以歲月 給時光以生命

深夜的三星堆發掘大棚

給文明以歲月,給時光以生命。六集紀錄片《又見三星堆》策劃之初,台上司就提前啟動了三星堆發掘跟蹤記錄工程,面對如此重大題材,我們的鏡頭必須盯在現場。四川廣播電視台曆來就有制作優秀紀錄片的傳統,台上司要求紀錄片中心在跟蹤記錄的基礎上,盡力創作出一部與衆不同的關于三星堆再發掘的紀錄片。

劍未佩妥,出門已是江湖。作為《又見三星堆》的總導演,接到任務之後,我一直是局促不安的,如何講好這次三星堆再發掘的故事并将它與同類型的考古紀錄片差別開來,這成了最困擾我的一個難題。六集整體線性叙事的同時,又如何讓每一集故事單獨形成閉環,這又是一個必須逾越的障礙。

紀錄片《又見三星堆》總導演手記:給文明以歲月 給時光以生命

8号坑拍攝

紀錄片的難題必須在記錄的過程中去解決。我們攝制組在跟蹤記錄的過程中,逐漸完成了對于考古、對于文物、關于曆史文明的一次全新認知。我們感慨,中華文明基因在交流融合中傳承延續,多元相容造就中華民族強大張力;我們看見,幾代考古人砥砺前行,上下求索,庚續中國考古學百年華章。于是在跟蹤記錄的過程中,我們逐漸改變了我們的拍攝視角,不僅僅關注于文物發掘故事,我們更多地想要展現專屬于考古人的浪漫與無瑕。鶴歸華表,人事又千年。因為他們,冰冷的文物有了溫度,因為他們,破碎的文物有了生命。

“你看到的隻是祭祀坑嗎?不,這是生命的足迹。”這是在拍攝過程中考古人告訴我們的一句話。我們時刻提醒自己,我們拍攝的畫面、記錄的細節要富有情感與人文思考,我們要尋找到考古人的視角,感受他們的感受。考古學的迷人之處,在于連接配接曆史與未來,讓我們明白自己來自何方,腳下站着的是什麼樣的土地,不要懼怕這樣的消逝,殘存的遺迹會穿越時間的浩瀚告訴後人,我們曾經這樣一路走來,那也是過去留給未來的漫長告白。

紀錄片《又見三星堆》總導演手記:給文明以歲月 給時光以生命

麥田圍繞的發掘大棚

正如西拉姆所說,“一個優秀的考古學家,是讓幹涸的泉眼恢複噴湧,讓被人忘卻的東西為人記起,讓曆史的長河川流不息”。《又見三星堆》每一集都刻畫了考古人的一種氣質,或嚴謹、或浪漫、锲而不舍、面對困難也甘之如饴。俯首大地,他們是最深情的人。

紀錄片《又見三星堆》總導演手記:給文明以歲月 給時光以生命

分集創意海報

《又見三星堆》,所謂又見是久别重逢的喜悅,是跨越時空的相守,是世代相傳的祝福。是以六集分别以“重逢、初見、守護、追尋、重生、不朽”作為分集片名與全片架構。我們希望我們所記錄的三星堆,它更像是一位來自三千多年前的長者,向我們深情講述一個古老的故事與這片土地曾經造就的傳奇。這既是曆史文明的傳承,也是我們共同情感的延續。

考古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三星堆更是一個充滿魅力、包容萬千的文明遺存,我們也許永遠無法完全了解他們。《又見三星堆》六集紀錄片的體量遠遠無法展現其全貌,但是我們盡量用故事結構的手法去謀篇布局、去攝取這次發掘中的吉光片羽,力求做到學術性與趣味性的有機結合,藝術價值與大衆傳播的互相交融。以一個個動人情節,一個個生動鮮明的考古人向公衆普及考古學以及三星堆,進而引發大家的熱愛與關注。

我們不追逐熱鬧,也不隻追求結果,我們更在乎的是這個發現的曆程,以及這個曆程中所飽含的艱辛付出。作為珍貴的曆史資料留存和面向大衆傳播的有力手段,這也是紀錄片《又見三星堆》的價值所在。

紀錄片《又見三星堆》總導演手記:給文明以歲月 給時光以生命

拍攝文物提取

紀錄片創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這樣一段旅程中,感謝一路上有良師指導,有良友相伴,這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紀錄片《又見三星堆》總導演手記:給文明以歲月 給時光以生命

紀錄片中心上司與主創團隊讨論

什麼時候,又什麼時候,我們才真懂得這時間的距離,山河的年歲?其實到最後是我們證明了時間,如果沒有我們,那麼時間不再是時間。

4月29日至5月4日,央視紀錄頻道20:00,四川衛視21:20,和我們一起《又見三星堆》。